王玮炜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Foxp3在狼疮性肾炎中可能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各6只,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只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oxp3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C57BL/6小鼠肾组织Foxp3阳性表达,细胞呈深棕色着色,广泛分布于肾小管;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肾脏组织Foxp3弱阳性表达,细胞呈浅棕色着色,分布于肾小管。8、16周龄BXSB组小鼠肾组织内Foxp3mRNA表达水平[(0.55±0.06),(0.51±0.07)]均较正常对照组(1.02±0.0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周龄BXSB组小鼠的Foxp3mRNA表达水平较8周龄BXSB组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XSB小鼠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Foxp3表达下调相关。
-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刘宇宏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 关键词:狼疮肾炎调节性T细胞BXSB小鼠
- 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视频反馈教学法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视频反馈教学法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华中科技大学2014级八年制为实验组,以2013级八年制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诊断学教学模式授课,实验组将视频反馈教学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通过建立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模块,量化技能操作各环节,利用视频采集学生操作数据,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以各模块视频评分与期末技能考核和诊断学卷面考试评估课程学习成效。结果实验组课后练习次数、总练习时间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技能考核中操作手法、操作内容、操作顺序表现优于对照组;此外,职业态度、医患沟通、人文关怀表现也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卷面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阶段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具有较强相关性,实验组对视频反馈教学具有较高认同度。结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视频反馈教学法应用于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显著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
- 汪英唐婷婷王玮炜李俊颖杨光耀夏文芳
- 关键词:数据分析物理诊断学
- 普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①慢作用药物组20例;②慢作用药物+普伐他汀治疗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测量血脂、ESR、CRP、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耐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作用药物组患者血清CRP和TNF-α明显升高,内皮舒张功能明显受损,且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加用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RP和TNF-α明显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普伐他汀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内皮功能。这种有益作用可能部分与其降低CRP和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刘宇宏付倩沈凌汛杜戎王玮炜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皮功能
-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ICOS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各6只,并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只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COS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C57BL/6小鼠肾组织ICOS染色少许肾小管细胞呈浅棕色;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肾脏组织ICOS强阳性表达,细胞呈深棕色着色,分布于肾小管。8、16周龄BXSB组小鼠肾组织内ICOS mRNA表达水平[(6.43±0.92),(9.48±1.30)]均较正常对照组(4.58±0.63)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周龄BXSB组小鼠的ICOS mRNA表达水平较8周龄BXS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组织ICOS的分布及表达增加可能是BXSB小鼠狼疮肾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刘宇宏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 关键词: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狼疮肾炎免疫组织化学BXSB小鼠
-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小肠组织的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免疫分子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和若干细胞因子在BXSB狼疮小鼠血清及小肠组织的水平变化,探讨与狼疮性肠炎发病有关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并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为正常对照,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Voxp3在小鼠小肠中的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肠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4和干扰素.1(IFN-1)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周龄和16周龄BXSB狼疮小鼠回肠组织Foxp3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7.33±1.00、5.22±0.88比9.72±0.69,P〈0.001),而IL.10及TGF一8水平显著升高[IL一10:(60.94±4.93)、(71.00±9.66)ng/(g·protein)比(48.83±5.71)ng/(g·protein),P〈0.01;TGF—β:(37.77±4.21)、(39.53±4.47)ng/(g·protein)比(27.85±2.79)ng/(g·protein),P〈0.01];而血清IL.4水平及IL-4与IFN-1比值则8周龄和16周龄BXSB小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4:(39.18±5.47)、(48.30±6.16)ng/L比(27.60±3.50)ng/L,P〈0.01;IL-4/IFN-γ:0.61±0.09、0.68±0.12比0.45±0.08,P〈0.05]。结论小肠组织Foxp3mRNA表达降低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可能参与BXSB狼疮小鼠小肠炎症性病理改变的发病机制。
-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 关键词: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