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美蓉

作品数:14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5篇感热
  • 5篇大气热源
  • 4篇夏季
  • 4篇降水
  • 2篇低涡
  • 2篇青藏高原中东...
  • 2篇夏季降水
  • 2篇高原低涡
  • 1篇倒算法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感热
  • 1篇地表感热通量
  • 1篇地气
  • 1篇地气温差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冬半年

机构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宁夏气象局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山西省气象台
  • 1篇台州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王美蓉
  • 10篇周顺武
  • 2篇段安民
  • 2篇钟珊珊
  • 2篇王传辉
  • 1篇吴萍
  • 1篇张人禾
  • 1篇刘炜
  • 1篇余忠水
  • 1篇郭栋
  • 1篇吴国雄
  • 1篇杨双艳
  • 1篇贾建颖
  • 1篇李慧
  • 1篇肖志祥
  • 1篇刘新
  • 1篇乔钰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夏东北移高原低涡活动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的主要降水系统,其移出高原后,往往会在高原下游地区造成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低涡移出高原后的移动方向主要有东移、东北移等。本文基于1979—2018年高原低涡数据库,选取初夏(6月)东北移低涡为研究对象,依据其移出位置,将其分为偏西型低涡(简称Ⅰ类低涡)和偏东型低涡(简称Ⅱ类低涡),对两类东北移低涡的源地、结构、环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东移低涡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东北移低涡源地较东移低涡偏北,Ⅰ类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西北部,而Ⅱ类低涡存在3个主要源地。移出高原后,Ⅰ类低涡最大上升运动主要出现在低涡东北侧,而Ⅱ类低涡同东移低涡相似,上升区主要位于低涡东南侧。低涡在高原上的移动方向及移出位置主要受到200 hPa中纬度引导气流的影响,移出高原后的移动方向则主要受500 hPa高原以东槽脊的影响,其中河套高压脊对东北移低涡的阻挡作用尤为重要。低涡移动速度受海拔高度差和移动方向的共同影响,移出高原前Ⅱ类低涡与东移低涡移动速度明显快于Ⅰ类低涡;移出高原后两类东北移低涡平均移动速度较东移低涡更慢。Ⅰ类低涡移出后主要影响河西走廊地区,且降水以小雨为主;Ⅱ类低涡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其中近七成的低涡会引起大到暴雨。
孙芳周顺武王美蓉马淑俊周庶黄雨婧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被引量:3
2020年
采用1979—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估算大气热源,研究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QBWO的前两个主模态,即荷载中心在高原东南部的全区一致型和高原东南-西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呈现了高原夏季大气热源QBWO自东向西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低频大气环流的活动表现为大的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从我国东北经青藏高原至西亚的自东向西的传播,当移近高原时迅速增强,当西移离开高原时明显减弱。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等地区的降水都发生了异常变化。
钟珊珊贾巧王美蓉赵丹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
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被引量:14
2012年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高原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臭氧总量及其下降趋势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与同纬度非高原区相比,高原地区各月的臭氧总量均偏低,特别是在3-9月臭氧亏损严重;近30年高原地区臭氧总量在各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除了秋季外,其下降幅度均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春、夏季高原动力抬升有利于对流层低浓度的臭氧含量向平流层输送,从而导致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近30年春、夏季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夏季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存在着密切关系。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李慧王美蓉
关键词: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对流层顶高度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4年
青藏高原积雪作为亚洲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预测因子已有很长历史。统计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与印度夏季降水反相关,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多为正相关,不同作者对此现象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如地表反照率效应和积雪-水文效应。但积雪的这种跨季节滞后影响的具体物理过程仍有争议。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资料存在不确定性,这对相关物理机制的理解造成了很大困难。通过回顾和梳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高原积雪影响亚洲季风的未来研究方向。
段安民肖志祥吴国雄王美蓉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印度夏季风夏季降水
在ENSO不同位相下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对华南盛夏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根据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春季感热(Sensible Heat,SH)异常和ENSO不同位相,划分出12种类型,研究了高原春季(5月)SH异常和前冬ENSO对华南盛夏(7—8月)降水的影响及相对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高原春季SH和前冬ENSO均对华南盛夏降水有较显著的影响,即当两者分别处于各自正(负)位相时,华南盛夏降水普遍偏少(多);通过对两者的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的分析表明,高原春季SH对华南盛夏降水贡献要更大。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华南盛夏降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共同影响,ENSO直接影响西太副高,而高原春季SH异常则对南亚高压作用显著,因此在两者共同影响下,两个高压的变化共同导致华南盛夏降水出现异常。
单幸周顺武王美蓉郑丹王传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ENSO
大气热源对高原低涡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2013年7月个例分析
2023年
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本文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逐小时数据和TRMM 3 h降水资料,对2013年7月19~21日活动于高原的一次低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低涡在高原期间的活动时间长达56 h,将其分为初生、发展及移出高原前三个阶段,着重分析了高原大气热源在低涡不同阶段的关键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此低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阶段性增强的特征,位势涡度倾向方程诊断发现非绝热加热的垂直梯度是造成低涡发展增强的主要因素,即非绝热加热极值所在高度的下方和上方分别有正的和负的位涡制造,从而加强了低层的气旋和高层的反气旋。进一步分析可知大气热源在低涡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阶段性增强的特征,最大值出现在正午时段,且在低涡移出高原前阶段最强。低涡的生成与地面暖中心有关,这归因于地表感热加热的作用;而低涡的后续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凝结潜热加热,加热高度位于对流层中层,这主要是由垂直运动将低层的水汽集中到中层,产生水汽凝结所致。
周庶孙芳王美蓉周顺武青逸雨
关键词:高原低涡大气热源感热潜热
青藏高原大气热力异常对西风急流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本文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对流层上层200 hPa纬向西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EOF分解得到一个表征西风急流位置的指数(Westerly Jet Position Index,WJPI);同时基于对流层中上层(500~200 hPa)温度纬向偏差,构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大气热力特征的指标(Plateau Atmosphere Heating Index,PAHI),定量分析了该指数与西风急流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冬到夏西风急流轴不断北抬西伸,风速逐渐减小;各季西风急流轴均处于西风变率的小值区,表明各季急流均轴的位置较稳定。各季PAHI与200 hPa纬向风的显著正相关区均分布在高原北侧,即高原PAHI增强时,其北侧西风增强,南侧西风减弱,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北移;各季WJPI与PAHI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表明PAHI异常对西风急流位置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单幸周顺武王美蓉贲海荣乔钰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风急流
《气象统计方法》教学体会被引量:1
2018年
《气象统计方法》是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专业技能学习的主修课程之一,是学生日后从事气象相关业务及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其特色是:该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作为数理基础,结合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从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天气及气候成因,为天气及气候预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所学方法与技能应用到日常业务工作及科学研究中,为从事大气科学相关工作打下良好数理基础。本文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气象统计方法去解决气象科学问题。
王美蓉周顺武贾建颖
关键词:教学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模拟能力评估被引量:4
2022年
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高分辨率(逐小时)综合观测数据集(2005~2016)、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和卫星辐射资料,定量评估了12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79~2014年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的模拟能力,并对其模拟偏差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CMIP6模式可较好地重现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年循环和季节平均的空间分布型,但数值较计算感热通量偏低,主要表现为对感热通量大值区严重低估。区域平均而言,12个模式模拟的春季高原中东部感热通量的时间演变序列整体较计算感热通量偏低,其中偏差最大的模式为MIROC6,其多年均值仅为计算值的1/3左右。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模式模拟的春季高原10 m高度处风速和地气温差分别偏强和偏弱,说明CMIP6模拟的春季高原感热通量偏低可主要归因于地气温差的模拟冷偏差。地气温差的模拟冷偏差在高原中东部地区普遍存在,且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均存在明显冷偏差,尤其地表温度偏差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可能与CMIP6多模式模拟的春季高原降水偏强有关。
王美蓉周顺武孙阳王军马淑俊余忠水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地气温差
近30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中东部71个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和2套卫星辐射资料,以及3套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偏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定性计算了19802008年高原中东部上空大气热源的变...
王美蓉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感热夏季降水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