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白细胞介素-2对急性白血病及MDS患者NK活性异常的逆转作用 1992年 用标准的^(51)Cr 释放法观察了12例急性白血病及白血病前期(MDS)患者的外周单个核细胞(PBMNCs)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3~4周后 NK活性及 LAK 活性的变化。结果诱导前 NK 活性(5.3±4.5%)较健康人(56.2±9.9%)明显减低(P<0.01)。rIL-2(1000u//ml)诱导3~4周后 NK 活性(46.9±8.6%)较培养前显著提高(P<0.01)。LAK 活性由0.80±0.83%升高到49.4±9.6%。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观察到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而白血病幼稚细胞逐渐减少。这提示 rIL-2在体外能够逆转急性白血病及 MDS 患者 NK 杀伤功能缺陷,其 LAK 活性的诱导过程也是对白血病细胞的清除过程。 郭宝强 徐功立 李登华 田志刚 崔正言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 杀伤细胞 中老年脑血栓栓前状态微循环重要改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95年 本文对101例脑栓前状态(栓前组)症状明显的中老年患者及23例均经CT检查证实为脑血栓形成(栓后组)患者进行了手甲襞微循环检测。栓前组患者高血压97例,占96.5%;栓后组均为高血压。结果发现:栓前组微血管细短、排列紊乱者60例,占59.4%,红细胞中度聚集者75例,占74.2%,重度聚集者26例,占25.8%,血流速度缓慢者98例,占97.0%,有白微栓者74例,占73.3%,总积分为7.01±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栓后组血流速度均缓慢,其他指标与栓前组基本一致(P>0.05)。单纯红细胞中、重度以上聚集而无白微栓者栓前组27例,占26.7%,栓后组6例,占26.1%。本资料显示:脑血栓前状态微循环改变显著,血压升高,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白微栓为其主要特征。脑血栓的形成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红细胞聚集型和红细胞聚集+白微栓型,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具有实用价值。 李公宝 纪恩美 郭宝强 许福亮 马传香关键词:中老年 栓前状态 脑血栓 微循环障碍 粘附性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抗自体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996年 建立了一套培养和处理粘附LAK细胞(A-LAK)的系统,将12例缓解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RPS)的A-LAK细胞与常规制备LAK细胞(RT-LAK)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RPS-A-LAK细胞于培养第10天时其扩增指数(20.1±13.9)较RT-LAK细胞的扩增指数(7.5±2.1)明显提高(P<0.05)。形态学研究显示A-LAK细胞主要由大颗粒淋巴细胞组成,免疫表型分析显示其主要由CD16+的NK细胞组成,RT-LAK细胞主要由CD3+的T细胞组成。其杀伤活性与CD16+NK细胞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82,P<0.05)。这提示CD16+NK细胞是A-LAK细胞的主要组成细胞,代表了杀伤功能最强的亚群。 郭宝强 杨金平 李公宝 纪恩美 马传香 许福亮 王景林 田志刚 崔正言关键词:白血病 A-LAK细胞 免疫表型 高血压病人心脏与头颅多普勒指标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995年 高血压病人心脏与头颅多普勒指标的相关分析符兴江,陈丽敏,郭宝强,史君英,王麦香,刘松亭,赵世琴,崔学文1资料与方法本文分为高血压组(EH)和对照组。EH组40例,年龄40~70岁。男27例,女13例。其中Ⅰ期病人6例,Ⅱ期病人22例,Ⅲ期病人12例。... 符兴江 陈丽敏 郭宝强 史君英 王麦香 刘松亭 赵世琴 崔学文关键词:高血压 心脏 超声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 白细胞促凝物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97年 以新鲜全血制备白细胞冻溶上清液,进行其促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时间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临床甲襞微循环检查肯有白色微小务珠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及凝血时间缩短明显(P〈0.001),证实白细胞确有促凝物质的存在并参予了白色微小血栓的形成。 李公宝 郭宝强关键词:微血栓形成 自体LA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95年 采用 ̄(51)Cr4小时释放试验,细胞培养及组化分析技术,研究了26例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APs)和其中的12例缓解期患者(RPs)的LAK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Auto-LB)的清除作用。APs的外周血或骨髓通过双层Ficoll-Hypaque分离所得富含淋巴细胞层中含20%~50%的Auto-LB,在rIL-21000U/ml的培养基中培养1~2周Auto-LB消失。而 ̄(51)Cr4小时释放试验的结果是APs-LAK和RPs-LAK细胞胞对Auto-LB的杀伤活性分别为12.9%±12.3%和24.1%±12.0%,均较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36.0%±32.0%和66.2%±18.1%)显著减低(P<0.01),提示:Auto-LB细胞表面能被LAK细胞识别的决定簇较Raji细胞系低。但体外培养过程中Auto-LB能被清除。提示:清除机制除了有LAK细胞的直接杀伤外,尚有其它机制参与,体外培养过程中Auto-LB表面决定簇表达增加。 郭宝强 杨金平 李广宙 徐功立 李公宝 王景林 朱冲霄 崔为发 纪恩美 马传香关键词:白血病 髓细胞性 LAK细胞 白血病细胞 IL-10抑制肾病患儿PBMC培养上清对肾小球上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1 2001年 探讨IL 10抑制肾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培养上清液对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 (GEC )粘附的影响。应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检测GEC粘附率。结果显示 ,未治疗组初发肾病患儿PBMC上清液显著降低GEC粘附率 ,与激素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值均 <0 0 1) ;人重组IL 10明显减弱肾病极期患儿PBMC上清液对GEC粘附的抑制性影响 ,GEC粘附率显著升高 ,并呈剂量依赖效应。表明肾病患儿PBMC产物抑制GEC对胶原基质的粘附 ,而IL 牛余宗 韩林 张圣明 王彩霞 郭宝强关键词:PBMC IL-10 肾小球上皮细胞 骨肉瘤p16与Rb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1998年 目的检测p16和Rb蛋白在骨肉瘤中的存在情况,以探讨骨肉瘤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32例骨肉瘤手术标本使用抗p16和Rb蛋白抗体进行检测。结果p16和Rb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7.5%(12/32)和56.3%(18/32);在12例Rb蛋白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的骨肉瘤中,p16蛋白表达缺失或弱阳性表达8例(67%);相反,在10例Rb蛋白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中,p16蛋白阳性或强阳性表达6例(60%)。结论①p16和Rb蛋白参与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并与骨肉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②p16和Rb蛋白之间阳性表达的相互抑制,可能是骨肉瘤恶性程度的标志之一。 李联忠 王亦进 吕世军 吕世军 郭宝强 孙增庆关键词:骨肉瘤 P16蛋白 RB蛋白 病理 白细胞介素-2与LAK细胞 1993年 自从1976年由 Morgan 等发现白细胞介素—2(IL—2)以来,尤其是 Rosenberg等首次报道用过继性免疫疗法治疗25例常规疗法治疗无效的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来,许多研究者投身于此热点领域,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国内基因工程产品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郭宝强 李在连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 杀伤细胞 肿瘤 糖尿病 併高粘血症及自血光量子充氧回输疗效观察 1996年 糖尿病患者21例,经血液流变学、抗凝血酶活性(AT-Ⅲa)检测,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1),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粘血状态.采用自体血光量子充氧回输治疗后,结果显示: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变及高切变粘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缩短(P<0.001);AT-Ⅲa显著升高(P<0.005),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01),症状明显好转,有效率100%.该法具有明显增加血氧饱和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李公宝 郭宝强 李邦雷关键词:糖尿病 高粘滞血症 光量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