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如意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浏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质
  • 6篇骨质疏松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骨面积
  • 2篇血尿酸
  • 2篇血尿酸水平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尿酸
  • 2篇尿酸水平
  • 2篇女性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病患...
  • 2篇病患
  • 1篇多次皮下注射
  • 1篇心病
  • 1篇血液
  • 1篇腰椎
  • 1篇胰岛

机构

  • 6篇浏阳市人民医...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9篇钟如意
  • 4篇伍贤平
  • 4篇陈胜
  • 3篇廖二元
  • 2篇李妙
  • 2篇罗湘杭
  • 1篇刘景艳
  • 1篇伍西羽
  • 1篇谌承志
  • 1篇邱新文
  • 1篇彭一鸣
  • 1篇张蓉
  • 1篇张蓉
  • 1篇彭依群
  • 1篇张红
  • 1篇刘智勇
  • 1篇刘伟
  • 1篇袁旭明
  • 1篇何昕
  • 1篇徐艳霞

传媒

  • 4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骨骼部位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与骨面积(BA)的关系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 方法: 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
钟如意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面积
文献传递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1型糖尿病患儿的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1型糖尿病患儿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84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MSII组)和连续皮下注射组(CSII组)各42例,分别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比较2组患儿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II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变化明显优于MS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明显优于MS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1型糖尿病患儿相比,能快速、平稳地控制高血糖症状,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陈胜钟如意李妙
关键词:持续皮下输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胰岛素强化治疗1型糖尿病
女性护骨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对骨转换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女性护骨素(OPG)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骨转换指标的关系及其对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长沙地区691名健康女性(年龄20~80岁)的血清OPG、TGF-β1和TGF-β2,以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血清I型胶原N-末端肽(sNTX)、血清I型胶原C-末端肽(sCTX)、尿NTX(uNTX)、尿CTX(uCTX)和尿脱氧吡啶酚(uDPD),并分析这些细胞因子与各种骨转换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OPG和TGF-β2与血清BAP、OC、uNTX、uCTX和uDPD呈显著正相关(r=0.145~0.397,P均=0.000),血清TGF-β1与BAP、OC、sCTX、uNTX和uCTX呈显著负相关(r=-0.114^-0.286,P均=0.004~0.000)。调整年龄和BMI之后,它们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多数仍然有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PG和TGF-β2对BAP、uNTX和uCTX是一个正性决定因素,可分别解释这些指标0.6%~16.6%的变异。TGF-β1对BAP、OC、和uCTX是一个负性决定因素,可以分别解释这些指标变异的0.7%~7.3%。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女性OPG和TGF-β与骨转换指标的关系,提示循环中的OPG和TGF-β是骨转换速率的重要决定因素。
钟如意伍西羽陈胜李妙伍贤平廖二元
关键词:护骨素转化生长因子-Β骨转换指标女性
体积骨密度的估算方法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的意义被引量:6
2007年
骨密度(BMD)有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在临床实验研究中被广泛采用。本文综述了vBMD的估算方法、aBMD和vBMD存在的性别差异和种族差异,以及aBMD和vBMD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
钟如意伍贤平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联。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306例)和对照组(321例),收集临床资料并测定血清尿酸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结合造影情况,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尿酸水平(359.36±70.9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1.41±73.6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尿酸水平也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1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9,95%CI:1.241~1.756;P=0.001)。结论本研究人群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心病发生及冠脉狭窄程度相关,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唐艳芳刘智勇刘景艳何昕袁旭明谌承志彭一鸣徐艳霞刘伟钟如意王磊
关键词:血尿酸冠心病
女性年龄相关的腰椎骨量与骨骼大小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腰椎骨量(面积骨密度和体积骨密度)与年龄和骨骼骨面积(BA)大小之间的关系,及腰椎骨骼大小对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5585例年龄5~96岁的女性正位腰椎BA、骨矿含量(BMC)、面积骨密度(aBMD)及估算体积骨密度(vBMD)。结果腰椎aBMD和vBMD的峰值BMD(x珋±s)分别为0.9884±0.1064g/cm2和0.1310±0.0128g/cm3。在所有年龄阶段aBMD随年龄的变化率显著大于vBMD。腰椎BA与BMC、aBMD和vBMD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BA与BMC的相关系数最大(r=0.706,P=0.000),与aBMD的相关系数次之(r=0.394,P=0.000),与vBMD的相关系数最小(r=0.141,P=0.00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腰椎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4个组之间的BA、BMC和aBMD的平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采用aBMD诊断OP,4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33.6%、Q2=17.9%、Q3=13.3%和Q4=8.39%,呈显著性梯次降低;与总体组比较,Q1组的患病风险增加126%,Q2、Q3和Q4组的患病风险分别降低3%、31%和59%。采用vBMD诊断OP,4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27.4%、Q2=18.3%、Q3=15.9%和Q4=14.0%,其梯次差异显著低于aBMD;与总体组比较,Q1组的患病风险增加62%,Q2、Q3和Q4组的患病风险分别降低4%、19%和30%。Q1组aBMD的OP检出率显著高于vBMD,Q4组aBMD的OP检出率显著低于vBMD。在椎体最小的Q1组,aBMD(OR=2.26)的患病风险比vBMD(OR=1.62)大约高64%,在椎体最大的Q4组,aBMD(OR=0.41)的患病风险比vBMD(OR=0.70)大约低29%。结论该研究揭示腰椎vBMD并不能完全消除骨骼大小对评价骨量和诊断OP的影响。在腰椎椎体较小的受试者,aBMD诊断OP的敏感性高于vBMD;在椎体较大的受试者,vBMD诊断OP的敏感性则高于aBMD。
钟如意伍贤平廖二元张红罗湘杭彭依群张蓉
关键词:腰椎骨面积骨质疏松
股骨颈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与骨面积(BA)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5585例年龄5~96岁的女性髋部(股骨近端)股骨颈的BA、骨矿含量(BMC)、aBMD和vBMD。结果股骨颈aBMD和vBMD的峰值BMD(x±s)分别为0.8098±0.1017g/cm^2和0.1747±0.0244g/cm^3,BMC与BA呈显著正相关(r=0.350,P=0.000),aBMD与BA相关无显著性(r=-0.022,P=0.104),vBMD与BA呈显著负相关(r=-0.381,P=0.00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股骨颈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各组之间的BMC呈显著性梯次增加,vBMD呈显著性梯次减少,各组之间的aBMD无显著性差异。采用aBMD诊断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8.59%、Q2=7.67%、Q3=8.86%和Q4=9.07%,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采用vBMD诊断OP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1.90%、Q2=4.88%、Q3=6.87%和Q4=13.4%,呈显著性梯次增加。在年龄≥40岁的全体受试者,aBMD的OP检出率(8.55%)显著高于vBMD(6.80%),两者的诊断齐同率为67.1%。结论该研究揭示股骨颈aBMD与骨骼大小不相关,vBMD与骨骼大小呈负相关。aBMD的OP检出率显著高于vBMD。
钟如意廖二元伍贤平张红罗湘杭张蓉
关键词:股骨颈骨面积骨质疏松
新诊断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就诊且新诊断的20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各部位骨密度(BMD)值,依据患者BMD值分为非骨质疏松组(n=144)和骨质疏松组(n=56).收集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尿酸等指标,分析各项指标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BMI、血尿酸、四肢骨骼肌质量(ASM)、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各部位BMD值较低(P<0.05).BMI、血尿酸、ASM、ASMI与各部位BMD呈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BMI、低ASMI是新诊断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是保护因素(P=0.0171).[结论]新诊断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可将血尿酸作为筛选骨质疏松患者的一项重要指标.
钟如意陈胜胡芳琳
关键词:骨质疏松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_(1~4))骨密度(BMD),根据患者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n=59)、骨量减少组(n=158)、骨质疏松组(n=83),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30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量减少158例,占52.67%,骨质疏松83例,占27.67%。骨质疏松组年龄均大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发生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呈显著正相关(P<0.05),HDL-C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发生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年龄、HDL-C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钟如意邱新文陈胜胡芳琳李芬
关键词:骨质疏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