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翔 作品数:25 被引量:143 H指数:7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胰腺癌研究中的进展 2012年 肿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完善为肿瘤研究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常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在胰腺癌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马翔 鲁正关键词:蛋白质组学 胰腺肿瘤 肿瘤标志物 同时性多原发胆囊癌伴胃癌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6年 多原发癌又称重复癌( multple primary carcinoma,MPC),是指同一机体先后发生2种或2种以上的独立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而胆囊和胃同时发生极少见。近年来随着相关诊疗技术的提高,第一肿瘤早期癌诊断率已明显提高,同时MP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报道原发性胆囊癌伴原发性胃癌1例。 周硕 鲁正 吴华 谷从友 崔培元 马翔关键词:胆囊肿瘤 胃肿瘤 多原发癌 慕课理念在外科学规培医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基于慕课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外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至2013级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共102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人员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自由讨论+PBL教学模式(对照组),另一组人员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慕课教学+PBL教学模式(实验组),通过对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人员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人员的理论知识得分更高(P<0.05),教学查房成绩更高(P<0.05),问卷调查中实验组人员的评分也优于对照组。结论慕课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鲁正 张登勇 孙万亮 马翔关键词:外科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教学 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索并分析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69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4)。对照组采用传统PBL教学法,试验组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BL教学法。通过理论测试比较分析2组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总体满意度、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课堂氛围、沟通能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效,提升教学质量。 马翔 鲁正 金浩 杨云川 崔培元关键词:临床教学 PBL教学模式 三维重建 术前C-反应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比值在肝细胞癌预后中的价值评估 2024年 目的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比值(CALLY指数)与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2例HCC患者临床资料。绘制术前CALLY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CALLY指数的最佳截断值,比较术前CALLY指数高、低水平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参考患者最终的生存状态,术前CALLY指数的最佳截断值为5.495,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666~0.841),敏感度0.709,特异度0.761。术前外周血CALLY指数与微血管侵犯(MVI)、BCLC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生存预后曲线显示,术前CALLY指数低水平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70.15%、44.78%、23.88%)明显低于高水平组患者(94.55%、78.18%、70.91%),低水平组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65.67%、49.25%、14.93%)明显低于高水平组患者(90.91%、65.45%、3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HR=3.696,95%CI:2.229~6.127,P<0.001)、是否伴有MVI(HR=2.785,95%CI:1.691~4.588,P<0.001)、术前CALLY指数(HR=0.272,95%CI:0.153~0.484,P<0.001)均与患者总生存期有关联。结论术前CALLY指数有希望成为判断HC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丁丁 杨云川 马翔 马中正 霍俊一 周磊关键词:预后 PBL联合EBM教学法在肝胆外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8 2016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联合循证医学(EBM)教学法在肝胆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肝胆外科实习生随机分为试验组(PBL联合EBM教学组30人)和对照组(传统的教学模式组30人),教学结束后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 PBL联合EBM教学组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53.87±5.92)分VS(48.29±8.16)分,P<0.05],其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组(34.62±4.24 VS 29.96±6.05,P<0.05),试验组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习满意度较传统教学组均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PBL联合EBM教学法有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吴斌全 马翔 满忠然 金浩 周磊关键词:循证医学 外科教学 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原发性大肝癌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LH)对原发性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清甲胎蛋白(AFP)、癌坯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自愿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H组(n=43)和开腹组(n=41),分析两组手术近期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R0切缘、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和总并发症率)及术前、术后30 d血清AFP、CEA、CA199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R0切缘和切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H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和总并发症率均短于或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血清AFP、CEA、CA199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H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近期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马翔关键词:原发性大肝癌 腹腔镜肝切除术 近期疗效 安全性 血清肿瘤标志物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0例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学习曲线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LPD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10)岁。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和后期组,前25例为早期组,后25例为后期组,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BMI和手术时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早期组4例中转开腹,后期组2例中转开腹,其余均顺利实施LPD。后期组平均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406±38)、(42±7)min,明显短于早期组的(457±62)、(53±7)min(t=-3.86,-5.34;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BMI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r=0.493,P<0.05)。结论LPD手术方式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但通过一定的优化及训练,可逐渐减少手术时间,保证手术安全性,使常规开展LPD成为可能。 何辉虎 张登勇 孙万亮 马翔 鲁正关键词: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肝门胆管癌70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总结探讨肝门胆管癌(HCC)术前评估、手术规划、术后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70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术前评估及处理,手术方法,术后恢复及预后3个方面探讨我们对该病种的治疗体会。结果三维重建对HCC的精准评估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扩大半肝切除或联合尾叶或门静脉切除术对于Ⅲ、Ⅳ型HCC效果显著,R0切除率达93%(53/57);术后病理示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21/30/16例,腺瘤2例,炎症病变1例,腺癌患者经术后化疗1年生存率达87%(60/69),3年生存率达47.0%(31/66),5年生存率达30.2%(19/63)。结论HCC患者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实施根治性手术后结合静脉化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扩大肝切除可提高Ⅲ~Ⅳ型HCCA患者的R0切除率,改善预后。 张登勇 孙万亮 马翔 鲁正 吴斌全 吴华 王冬冬 刘中 崔培元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 三维成像 肝切除术 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将54例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病人分为2组,A组24例病人接受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术治疗,B组30例病人接受Pringle肝门血流阻断术治疗。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血流阻断时间和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术后第3、7天,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P <0. 05~P <0. 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减轻肝功能损害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肿瘤切除术中较为合理的控制肝脏出血的方法。 孙万亮 张登勇 马翔 崔培元 吴维 吴斌全 吴华 鲁正关键词:肝肿瘤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