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
- 作品数:12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53、C-erbB-2和EGFR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 2014年
- 目的探讨P53、C-erbB-2和EGFR的表达变化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P53、C-erbB-2和EGFR在157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其中31例合并肝转移(肝转移组),126例未合并肝转移(非肝转移组)],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P53、C-erbB-2和EGFR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关(均P<0.05),肝转移组P53、C-erbB-2和EGFR协同表达水平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而三者协同表达在肝转移组伴淋巴结转移与非肝转移组伴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CerbB-2和EGFR的表达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53、C-erbB-2和EGFR对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有一定参考价值。
- 周庆李思玥徐三荣吴建农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P53C-ERBB-2
-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
- 2012年
- 背景:器官移植耐受的最佳效果是能够诱导对移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目的:探讨小鼠异基因皮肤移植后,通过受体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系统诱导移植皮肤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进行异基因皮肤移植;32只受体鼠随机均分为4组:移植对照组、环孢素A组、照射组和骨髓移植组。结果与结论:照射组小鼠10d内全部死亡,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持续性降低;而骨髓移植组小鼠长期存活,白细胞数全身照射后6d降到最低,之后持续性增高,照射后21d与环孢素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皮肤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其他各组(P<0.01),其淋巴细胞浸润及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减少,小鼠脾细胞对供体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显著降低。说明同基因骨髓细胞移植重建免疫系统可显著延长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可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
- 徐三荣周庆韩博刘霞吴卫疆许惠玲
- 关键词:皮肤移植骨髓移植免疫重建免疫耐受
- 全反式维甲酸抑制IL-23/IL-17通路促进小鼠移植皮肤存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灌胃对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存活时间的影响及白细胞介素(IL)-23、IL-17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以DBA/2小鼠为供者,Babl/c小鼠为受者建立皮肤移植模型。随机将受者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在术前1 d至术后14 d或判定皮肤死亡之日每天给3组小鼠分别灌胃注射玉米油、10 mg/kg和30 mg/kg ATRA玉米油溶液。术后观察各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皮肤组织切片检测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23和IL-17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皮肤中IL-23、转录因子孤核受体(ROR)γt和IL-17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皮肤移植存活时间延长(P<0.05),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破坏程度轻,血清IL-23水平降低(P<0.05),而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血清IL-17水平依次降低(P<0.05)。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皮肤移植物中IL-23、RORγt和IL-17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RA灌胃可显著延长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23、RORγt、IL-17 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有关。
- 徐三荣周庆韩博李伟
- 关键词:维甲酸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近交BALB
-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 D2 根治术的胃癌 患者624例,比较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中位生存期为58月,术后5年 生存率为52. 2%.相同 TNM分期,15?29个淋巴结清扫数目组5年生存率优于〈14个淋巴结清扫数目组( P〈0. 05);各 分期〉30个淋巴结清扫数目组与15?29个淋巴结清扫数目组差异( P〉0. 05).结论:较多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可能改善胃 癌患者的预后,即使在 T1期胃癌中也可以显著提高总体患者的生存期.
- 周庆瞿元乾徐三荣王庆丽张勇
- 关键词:胃癌病理分期预后
- 半相合细胞移植对CT-26结肠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半相合细胞移植的移植物对CT-26结肠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取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和骨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取18只CB6F1小鼠(受体),随机分成对照组、环磷酰胺组和移植组,每组6只,皮下种植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然后分别于尾静脉注射0.2 mL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环磷酰胺+脾细胞+骨髓细胞,连续4周;于不同时间点检测3组小鼠肿瘤体积变化;于2周时取3组小鼠肿瘤、肝脏、小肠和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变化;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2、IL-4、IL-10、IFN-γ、TNF-α和TGF-β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组3 d、2周、4周时小鼠外周血细胞(H-2Kd/b)嵌合率;结果:2周时,环磷酰胺组和移植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1);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相比,移植组肿瘤组织中IL-2、IL-10、IFN-γ与TNF-α含量明显增高(P均<0.05),IL-4和TGF-β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与移植3 d时相比,2、4周时移植组小鼠外周血中H-2Kb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C57BL/6(H-2Kb)小鼠来源的脾细胞和骨髓细胞通过改变CB6F1(H-2Kd/b)小鼠肿瘤部位的免疫微环境,进而发挥抗荷瘤模型小鼠结肠癌效应。
- 颛孙雪梅周庆孙茂民
-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免疫微环境
- 异基因骨髓细胞联合淋巴细胞输注抑制结肠癌肝转移被引量:1
- 2018年
-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防和治疗在临床以及动物实验中鲜有研究报道,结肠癌术后肿瘤负荷较小,此时建立混合型嵌合体可望取得一定疗效。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嵌合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并对其抑瘤机制进行研究。方法:BALB/c×C57BL/6杂交一代CB6F1小鼠保脾注射CT-26大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环磷酰胺组、全相合脾细胞加骨髓细胞移植+环磷酰胺组(全相合移植组)、半相合脾细胞加骨髓细胞移植+环磷酰胺组(半相合移植组),每组8只。取自C57BL/6小鼠和CB6F1小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后行尾静脉注射,之后接受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再输注供鼠淋巴细胞。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时间、肿瘤肝转移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流式细胞仪进行嵌合体分析,ELISA方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结果与结论:(1)半相合移植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肠癌肝转移抑制率明显增高,抑瘤率明显增加,与环磷酰胺组及全相合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半相合移植组小鼠混合细胞移植7 d后,供鼠细胞嵌合率逐渐增加;至移植后28 d,供鼠细胞基本取代受鼠细胞,嵌合率达99%以上;(3)半相合移植组小鼠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明显增强,但未出现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且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明显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水平无明显差异;(4)结果表明,小鼠经环磷酰胺非清髓处理的异基因骨髓细胞联合淋巴细胞移植后嵌合率明显增加,伴随产生了明显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其对结肠癌肝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血浆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变化与肿瘤�
- 瞿元乾周庆张进徐三荣
- 关键词:结肠癌肝转移异基因骨髓细胞淋巴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嵌合体淋巴细胞嵌合体移植物抗宿主病
- 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本研究探讨静脉输注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10周龄C57BL/6小鼠为受体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移植当天(第0天)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6.0 Gy全身照射,4-6 h内输注供体BALB/c鼠全骨髓细胞3×107+脾细胞1.5×107个。A组于移植前2 d和移植后0、1、3、5、7、9、11、13 d间断多次输入生理盐水,B组输入mFoxp3蛋白,C组输注等量PTD-mFoxp3融合蛋白。移植后每天观察受体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取受体肝脏、空肠上端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判断组织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ELISA法检测受体外周血中炎性因子IL-2及INF-γ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长期存活受体外周血供体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照射后60 d内A、B和C组受体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2.95±5.48)d、(38.00±5.45)d和(55.30±3.15)d;病理组织学观察示,A组和B组的小肠及肝脏发生明显的损伤,符合GVHD的表现,C组的病理损伤较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C组IL-2及IFN-γ浓度明显低于A和B组;长期存活的受体形成了稳定的嵌合体状态,移植后60 d A、B、C组活存动物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79.46±1.80)%、(79.13±2.23)%和(85.92±2.82)%。结论:PTD-mFoxp3融合蛋白可有效降低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并减轻其临床表现,降低死亡率。
- 徐三荣李伟周庆韩博
- 关键词:骨髓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调节性T细胞
- 同基因与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肝硬化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胚胎肝干细胞移植免疫相关研究较少,同基因与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肝硬化的治疗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同种同基因与同种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肝硬化的治疗作用,以及治疗过程中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BALB/c与C57BL/6胚胎肝干细胞。104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硬化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复制肝硬化模型,16周后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等量同种同基因胚胎肝干细胞和同种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在移植4周后比较各组受体小鼠存活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细胞(CD4+T、CD8+T、NK、NKT)数目及比值、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同种同基因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生存率均为100%,与肝硬化组小鼠存活率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肝组织修复: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肝硬化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胚胎肝干细胞能提高肝硬化小鼠的生存率、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同种同基因与同种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未发现免疫排斥,对小鼠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韩博徐三荣张进周庆李伟
- 关键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干细胞移植肝硬化同基因
- RAD54L在肝硬化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4年
- 目的 探讨RAD54样蛋白(RAD54-like protein, RAD54L)在肝硬化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RAD54L的表达情况,并通过临床标本和小鼠肝硬化模型验证了RAD54L的表达,与血清标本的肝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RAD54L的临床意义。结果 RAD54L作为同源重组修复的关键基因,通过肝硬化的数据库中验证其存在表达差异(P<0.05)。RAD54L在临床标本(P<0.01)和小鼠模型标本(P<0.01)中表达均升高,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损伤的程度。结论 RAD54L可以作为判断肝损伤以及了解进展情况的分子标志物。
- 李宏达凌翔宇孙东跃周庆
- 关键词:肝硬化肝损伤
- PTD-mFoxp3融合蛋白诱导骨髓移植小鼠嵌合体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2013年
- 目的研究PTD-mFoxp3融合蛋白减轻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作用及机理。方法以雌性C57BL/6小鼠(H一2K“)和BALB/c小鼠(H-2Ka)作为骨髓移植的供、受鼠,建立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术前受鼠接受全身照射预处理,并于4~6h内输注供鼠全骨髓细胞。将受鼠分为3组,PTD组通过尾静脉间断多次输注PTD-mFoxp3融合蛋白,mFoxp3组输注等剂量mFoxp3蛋白,对照组输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以未经任何处理的正常BALB/c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移植后每天观察各组aGVHD的发生情况;移植后1、2、4、8和12周,采集受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鼠的嵌合率,取受鼠肝脏和小肠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移植后第4和第12周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受鼠脾细胞经供鼠淋巴细胞刺激后的增殖反应。结果移植后第12周,PTD组仍保持较高的嵌合体水平,嵌合体率为(38.16±3.09)%,明显高于mFoxp3组的(20.12±4.75)%和对照组的(15.72±2.36)%(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示。移植后4周和12周时,PTD组淋巴细胞对供者来源的淋巴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较mFoxp3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O.05),PTD组肝脏和小肠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明显轻于mFoxp3组和对照组。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时输注PTI)_mFoxp3融合蛋白可有效建立稳定的嵌合体模型,并减轻移植后的aGVHD。
- 徐三荣李伟周庆韩博
- 关键词:骨髓移植嵌合体移植物抗宿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