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一驰

作品数:28 被引量:43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8篇水利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流域
  • 6篇生态输水
  • 6篇河流域
  • 5篇径流
  • 4篇地下水
  • 4篇水文
  • 3篇遥感
  • 3篇土壤
  • 3篇气候
  • 3篇开都河
  • 3篇黑河下游
  • 3篇额济纳
  • 2篇地下水动态
  • 2篇灾害
  • 2篇植被
  • 2篇山洪
  • 2篇山洪灾害
  • 2篇水文过程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候变化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新疆塔里木河...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知识产权...
  • 1篇北京城建勘测...
  • 1篇北京城建勘测...

作者

  • 28篇张一驰
  • 14篇于静洁
  • 9篇王平
  • 7篇程维明
  • 5篇杜朝阳
  • 4篇周成虎
  • 4篇李宝林
  • 3篇张学仁
  • 3篇朱秉启
  • 3篇闵雷雷
  • 3篇蒋艳
  • 3篇毛丽丽
  • 2篇秦建新
  • 2篇姚永慧
  • 2篇徐永亮
  • 2篇叶超凡
  • 1篇刘昌明
  • 1篇夏军
  • 1篇王伟胜
  • 1篇贾蓓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中国防汛抗旱
  • 1篇Journa...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额济纳三角洲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蒸散发量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根据2010年遥感反演得到的黑河流域蒸散发量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重分类,运用最邻近法对蒸散数据进行了重采样,统计了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各月以及年蒸散发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遥感分析面积为8073.6km^2,依据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等五类,年蒸散发量大小排序为水域(8159mm)〉农田(1428mm)〉林草绿洲(1033mm)〉建设用地(61.6mm)〉裸地(556mm)。2010年蒸散水量为539亿m^3,裸地、林草绿洲、水域依次占7l6%、185%、69%。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的月最大蒸散发量分别出现在6月、8月、6月、6月、6月,最小分别出现在11月、1月、1月、1月、1月,极值比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235(农田)、435(水域)。6月-9月各地类蒸散发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在61.3%(水域)~83.9%(农田);11月一次年3月蒸散发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在2.7%(农田)~7.7%(水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空间变异性也很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属像元年蒸散发量极值比、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30.3、511.5、063(水域像元),水域年蒸散发量空间分异性最大。
刘啸张一驰杜朝阳于静洁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蒸散发
东居延海湿地恢复进程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比值阈值法解译2000-2015年东居延海Landsat影像,获取逐月湿地、挺水植物及裸水水域面积,分析生态输水以来东居延海湿地恢复进程。研究表明:(1)2002年生态输水进入干涸的东居延海,之后湿地面积迅速扩大,2015年湿地面积达54 km^2,较2002年扩大了近1倍;2009年前湿地面积快速增长,湿地组成以水体为主(占比>94%);2010年后湿地面积增速减缓,变化稳定,维持在55 km^2左右,挺水植物面积已达9 km2(占比>15%)。(2)湿地面积年内变化呈明显季节性特征,2002-2003年湿地季节性有水;2004年以后湿地常年有水,10-11月湿地面积最大,7-8月湿地面积最小而挺水植物面积最大。(3)东居延海湿地面积及其变化特征与入湖水量和时间密切相关,适宜的生态输水调度是东居延海湿地健康的重要保障。
李蓓张一驰于静洁杜朝阳王平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态输水LANDSAT
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及其对林线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阿尔卑斯山是欧亚大陆上著名的山地,对欧洲的地理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隆起的高原或山地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论文以阿尔卑斯山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到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林线、数字高程数据,以及基于半球视域算法计算得到的太阳辐射数据等,分析阿尔卑斯山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最热月、最冷月、全年的太阳辐射量,同时以太阳辐射作为山体效应的代用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模型,探究该山地的山体效应及其对林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阿尔卑斯山具有明显的山体效应,山体内部的太阳辐射量远高于山体边缘地区,这也是山体内部气温和林线高度都高于山体边缘地区的主要原因。最热月、最冷月和全年总太阳辐射量在山体内部比边缘地区分别高10-20、20-40和200-400kWh/m^(2)。(2)太阳辐射能更好地定量化山体效应,以太阳辐射为山体效应代用因子建立的林线分布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与基于气温、降水构建的林线分布模型(R^(2)=0.522)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R^(2)=0.736),同时太阳辐射对林线分布的贡献率最大(1月、7月太阳辐射的贡献率分别为34.75%、27.82%),超过了气温和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26.24%和11.17%)。
姚永慧索南东主张一驰
关键词:林线气温太阳辐射
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在黑河下游土壤属性制图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初步研究了我国典型干旱区黑河下游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参数(坡度,沿剖面曲率和沿等高线曲率),植被指数(NDVI)及地质数据,设计了16个野外典型样本采集点及9个独立样本用于结果验证。应用室内试验,测定土样的3个属性特征(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及土壤含水量)。以模糊隶属度作为权重,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三组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结果与9个独立采样点进行对比,无显著性差别。表明该方法在极端干旱区黑河下游地形较平缓地区适用性较强,结果能够满足应用需求,为该区域的地表过程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毛丽丽于静洁张一驰
关键词:土壤属性遥感模糊C均值聚类黑河下游
额济纳盆地风成沙粒度沉积学特征
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北方中纬度荒漠带额济纳盆地的沙丘沙、戈壁沙的粒度特征,试图开展特定环境下风成沉积物的沉积学研究,进而为理解沙丘沙的成因及其沉积、搬运过程和来源提供证据.本研究中沉积物样品来自沙丘顶部、丘间地和附近戈壁地,...
朱秉启于静洁闵雷雷杜朝阳王平张一驰
关键词:风成沉积物粒度分选过程
玛纳斯河流域50年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被引量:68
2005年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典范, 以不同时相的卫星影像、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图为数据源,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 恢复了玛纳斯河流域过去50年来6个时期(1949, 1962, 1976, 1989, 1999和2001年)的绿洲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 按照绿洲年扩张速率, 该流域的绿洲扩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76年为绿洲化阶段, 因人口急剧增加, 耕地面积急剧扩大, 绿洲总面积从1949年的156.385 km2扩张到1976年的3639.491 km2; 1976~2001年为城市化阶段, 耕地面积扩张速率减缓, 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1年绿洲总面积为5042.440 km2. 随着绿洲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大, 大量河水被引入到灌渠或平原水库中, 使进入尾闾湖泊的河水逐渐减少, 并最终导致尾闾湖泊干涸; 同时不合理的灌溉也造成绿洲内部低洼地带的大量耕地出现盐渍化现象, 部分耕地被撂荒. 分析可知, 过去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是由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玛纳斯河下游河水断流以及尾闾湖泊干涸对近距离的沼生植被具有重要影响, 而对较远距离的荒漠植被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比而言, 未来玛纳斯河流域的发展必须解决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关键问题, 这样才能抑制绿洲外部的荒漠化进程和内部盐渍化问题, 促进天山北坡绿洲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程维明周成虎刘海江张旸蒋艳张一驰姚永慧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化盐渍化
快速升温下的北极径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综述
2023年
全球快速升温背景下,多年冻土广泛发育的北极流域水文情势发生显著变化,不仅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对全球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因此,北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科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回顾并总结了北极主要流域的径流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详细分析了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的径流变化规律与时空差异;深入探讨了快速升温下降水变化(降水量、雨/雪组分比例)和冻土退化对北极流域径流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尽管当前北极水文研究在数据积累和科学认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地面观测站点稀少以及气候、积雪/冻土、水文之间响应难以定量等挑战。因此,建立完善的北极流域观测网络并发展具有北极特色的寒区水文模型,是深入理解北极水系统快速变化的基础,也是应对北极地区水灾害风险和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王平黄其威刘诗奇于静洁于静洁王田野张一驰POZDNIAKOV Sergey PFROLOVA Natalia L刘昌明
关键词:水文情势气候变暖冻土退化
黑河下游土壤的细土颗粒粒径组成和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研究利用遥感数据及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黑河下游的土壤细土颗粒粒径组成和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收集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形参数(坡度、沿剖面曲率和沿等高线曲率)、植被指数(NDVI)及地质数据,设计了16个野外典型样本采集点及9个独立样本用于结果验证。利用沉降法和筛分法测定了细土的颗粒粒径组成。以模糊隶属度为权重,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土壤砂粒、粉粒及粘粒含量和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果与9个独立采样点进行对比,无显著性差别。表明该方法在极端干旱区黑河下游地形较平缓地区适用性较强,结果能够满足应用需求,可为该区域的地表过程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毛丽丽于静洁张一驰孙国忠
关键词:遥感模糊C均值聚类黑河下游
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发展阶段,归纳了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类型,综述了其驱动因素.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生态输水之后,地下水位整体得到回升.根据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典型区域:以河道渗漏补给与植被蒸腾作用为主的河岸带;以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与潜水蒸发作用为主的荒漠戈壁带;以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蒸散发与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作用为主的天然绿洲区;以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作用为主的人工绿洲区.研究认为,间歇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是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人为配置地表水资源与局部开采地下水资源加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改变了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动态.为了定量识别生态输水配置下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的研究应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动态联合监测为基础,深入开展关键水文过程野外试验研究,同时强化人类调控下的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模拟.
王平于静洁闵雷雷徐永亮朱秉启张一驰杜朝阳
关键词: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动态生态输水
荒漠地下水的大气降水补给及其环境意义——以阿拉善高原晚全新世记录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在荒漠地区选择何种方法开展地下水的补给及其环境响应研究,是目前干旱区水文学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前人在相关研究中所选择的包气带示踪方法理论及问题,以我国北方阿拉善高原荒漠为例提取了区域地下水补给和演化的有效信息,并提供了与之相关的环境变化历史的理解.基于氯质量平衡理论所估算的荒漠非饱和带补给速率与年代学序列等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戈壁等地区在晚全新世距今约700~2000年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百年尺度的地下水补给波动过程,并与区域干湿气候波动密切相关;多个剖面记录可以识别出近千年来4个相对湿润(1330~1430年、1500~1620年、1700~1780年和1950~1990年)以及3个相对干旱(1430~1500年、1620~1700年和1900~1950年)的时段.这些记录与青藏高原北缘地区的其他古气候记录具有一致性,并与我国东部气候记录有一定的对应,表明阿拉善高原地下水补给广泛反映了百年尺度上我国西北地区大尺度范围内的气候干湿变化程度,并且可能受到了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估算的阿拉善近千年以来的平均补给速率约为1.3 ~ 2.6mm/a,为理解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问题带来新的地质证据,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环境记录有较大出入.需要指出,包气带剖面的环境记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氯质量平衡估算中的大气Cl输入量假设和均质土壤包气带剖面(活塞流)的选择.我们认为未来应当通过对比确定性的数据(如区域基准站)和大尺度随机大气Cl输入背景来广泛检验这个不确定性及其误差;并对非饱和带地层的结构均质性、水分平流传输与扩散传输机制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特征时段的“氯凸剖面”等,提供沉积学、水力学和地球化学等证据的约束.
朱秉启于静洁Patrick RioualYan Gao王平张一驰闵雷雷杜朝阳王训明熊黑钢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非饱和带晚全新世阿拉善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