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亮

作品数:16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梗死
  • 12篇心肌
  • 12篇心肌梗死
  • 12篇心肌梗死后
  • 12篇死后
  • 8篇胶囊
  • 7篇养心
  • 7篇养心胶囊
  • 7篇参松养心胶囊
  • 5篇心血管
  • 5篇心血管病
  • 5篇心血管病学
  • 5篇血管
  • 5篇血管病
  • 5篇血管病学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神经重构
  • 4篇室性
  • 4篇室性心律

机构

  • 16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6篇熊亮
  • 13篇黄鹤
  • 10篇王晞
  • 9篇黄从新
  • 7篇蒋小波
  • 7篇党松
  • 6篇孔彬
  • 5篇刘育
  • 4篇唐艳红
  • 3篇沈才杰
  • 2篇胡丹
  • 2篇周明敏
  • 1篇王鑫
  • 1篇胡柯
  • 1篇乔斌
  • 1篇胡娟
  • 1篇顾永伟
  • 1篇杨帆
  • 1篇邓倾
  • 1篇李艳

传媒

  • 6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蒿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分为青蒿素组和对照组,青蒿素组给予青蒿素治疗,按照75 mg/(kg.d)剂量灌胃,每日3次。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所有给药都在结扎冠脉后24 h开始。结果四周后,与对照组比较,青蒿素组生存率增加、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而且梗死周边区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青蒿素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顾永伟王晞党松胡娟王鑫熊亮朱丹
关键词:青蒿素心肌梗死纤维化
Xa因子抑制剂对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2013年
目的评价Xa因子抑制剂预防血栓和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MEDLINE、Embase、万方、中国知网关于Xa因子抑制剂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筛查纳入的参考文献。时间:1990年至2012年。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研究采用GRADEprofiler3.6和Reviewmanage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Xa因子抑制剂)与对照组(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以及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别为OR=0.57,95%C/0.41—0.80,P=0.001、OR=0.74,95%C/0.66~0.83,P〈0.00001。结论Xa因子抑制剂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低于对照组。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有限,随访时间不同,故仍需更多RCT来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
蒋小波黄鹤郭毅杨帆范阳胡柯熊亮
关键词:XA因子抑制剂抗凝心房颤动疗效安全性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机制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被引量:17
2018年
背景心肌梗死后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使心脏功能恶化,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基本原理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结构重构、电重构和神经重构。参松养心胶囊具有调节多离子通道、心脏重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前期研究提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设计方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机制研究”包括两部分: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研究主要终点为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负荷变化,次要终点包括心律失常症状、生活质量、心脏功能的改善程度等。②参松养心胶囊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机制研究”将明确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黄鹤黄从新唐艳红王晞刘育孔彬胡丹熊亮沈才杰帅维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
通心络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心电生理的影响
熊亮
参松养心胶囊对兔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行冠状动脉结扎术后随机分为心梗组、心梗+参松组(每公斤体重每天0.4 g)。假手术组开胸后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但不结扎。术后8周,处死动物,从家兔梗死周边区及非梗死区取材。免疫组化研究生长相关蛋白(GAP43)及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密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映研究核因子(NF-κB)、内皮素-1(ET-1)、神经生长因子(NGF)、白细胞介-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营养素受体P75(p75-NTR)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n=10)相比,心梗组(n=8)神经纤维密度显著增加,NF-κB、ET-1、NGF、IL-1β、TNF-α及p75-NTR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心梗组相比,心梗+参松组(n=9)神经纤维密度减少,NF-κB、ET-1、NGF、IL-1β、TNF-α及p75-NTR mRNA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以降低心梗后的神经密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及NGF信号途径相关。
蒋小波黄从新黄鹤王晞熊亮党松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神经重构参松养心胶囊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后星状神经节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4
2017年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MI后交感神经活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是交感神经调控心脏功能的主要枢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预SG对MI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重点关注MI后SG的结构、功能重构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及SG干预治疗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熊亮黄鹤刘育孔彬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星状神经节心肌梗死交感神经活性死后神经调控
参松养心胶囊对兔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耳自兔行冠状动脉结扎术后随机分为心梗组、心梗+参松组(每公斤体重每天0.4 g。假手术组开胸后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但不结扎。术后8周,处死动物,从家兔...
蒋小波黄从新黄鹤王晞熊亮党松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神经重构参松养心胶囊心肌梗死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机制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背景心肌梗死后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使心脏功能恶化,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基本原理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结构重构、电重构和神经重构。参松养心胶囊具有调...
黄鹤黄从新唐艳红王晞刘育孔彬胡丹熊亮沈才杰帅维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
心脏外科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荟萃分析
2012年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在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术前干预对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和筛选他汀类药物术前应用对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m,RCT),根据确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文献资料并作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1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研究,共1542例患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他汀类药物手术前应用比对照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使用安慰剂)明显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率[OR=0.48,95%CI为(0.38,0.61)],P〈0.00001;缩短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0.08,95%CI为(-0.13,-0.03)],P=0.003,单位:d。缩短总住院时间(WMD=-0.49,95%CI为(-0.72,-0.27)],P〈0.0001,单位:d。结论他汀类药物手术前应用,明显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率,缩短在重症监护中心和总住院时间。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偏少,且存在着一定偏倚风险,因此该疗效评价的结果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验证。
熊亮孔彬蒋小波肖金平黄鹤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脏手术
凝血因子Ⅸ基因新发错义突变致乙型血友病一例家系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一例乙型血友病(HemophiliaB,HB)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浓度;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凝血因子Ⅸ(F9)活性,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分析HB的关键致病基因F9基因序列并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先证者Hb含量降低,凝血功能示APTT延长,D-二聚体增高,F9活性明显下降;先证者母亲及女儿APTT及F9活性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和降低,其父亲、妹妹和哥哥的APTT及F9活性正常。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先证者携带F9基因半合子错义突变c.289T>G(p.Cys97Gly),为首次发现的变异位点,先证者母亲及女儿各携带杂合突变。结论:F9基因第4外显子c.289T>G(p.Cys97Gly)半合子变异可能为HB致病性变异。
王京伟李艳乔斌熊亮
关键词:乙型血友病基因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