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炼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细胞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多巴胺能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神经元
  • 2篇能神经
  • 2篇能神经元
  • 2篇氨酸
  • 2篇胺能
  • 1篇蛋白
  • 1篇地黄
  • 1篇凋亡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血浆
  • 1篇血浆同型
  • 1篇血浆同型半胱...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5篇王炼
  • 5篇张雄
  • 3篇刘云
  • 3篇胡乔
  • 3篇陈瑛
  • 3篇包琼琼
  • 3篇竺飞燕
  • 2篇胡丹
  • 2篇戴美芬
  • 2篇庄晓赛
  • 1篇周莉莉
  • 1篇何志勇
  • 1篇王小同
  • 1篇胡艳兵
  • 1篇唐兰英
  • 1篇孙妙璇
  • 1篇赵丹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DMT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在乳胞素(lactacystin)诱导的SH-SY5Y细胞中的表达改变,从而进一步了解DMT1在帕金森病(PD)神经元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lactacystin损伤的SH-SY5Y细胞模型,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细胞DMT1表达水平的变化;在高亚铁环境下,荧光探针DCFH-DA检测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合体的改变。结果:Lactacystin处理后,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actacystin处理组DMT1表达增加(P<0.01)。正常对照组、lactacystin处理组及Fe2+处理组3组比较,其细胞活力逐渐降低,胞内氧化应激反应逐渐增强,胞浆α-SYN低聚体(43-55 kD)表达量逐渐增多(P<0.05)。结论:Lactacystin诱导SH-SY5Y细胞高表达DMT1,增强细胞摄铁能力,这可能是铁直接或者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胞内α-SYN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最终导致PD神经元损伤的关键因素。
陈瑛竺飞燕王炼包琼琼刘云胡乔张雄
关键词:SH-SY5Y细胞Α-突触核蛋白氧化性应激帕金森病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浆尿酸水平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血浆尿酸(UA)水平,以及血浆UA水平与PD病程长短、病情程度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以2000至2008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汉族PD患者239例中符合入选标准的55例PD患者为PD组(排除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的其他疾病),另设对照组55例(非PD患者)。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血浆UA等指标。结果:PD组血浆UA水平[(260±49)μmol·L^(-1)]明显低于对照组[(324±48)μmo·L^(-1)](P<0.001)。PD病情分级和病程长短与血浆UA水平均无明显相关。PD组体重指数(BMI)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D组BMI与UA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D患者血浆UA水平降低,且低血浆UA水平存在于病程的各个阶段,提示低血浆UA水平可能与PD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唐兰英戴美芬王炼赵丹胡丹张雄
关键词:帕金森病尿酸氧化应激铁螯合剂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鱼藤酮诱导的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PC12细胞分别加入EGCG1,5和10μmol.L-1预处理30 min后加入鱼藤酮250 nmol.L-1继续作用24 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与鱼藤酮模型组存活率(77.0±1.3)%相比,EGCG1,5和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79.8±2.3)%,(82.4±2.2)%和(88.3±2.0)%。Hoechst33258染色发现,EGCG组细胞核形态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增加8.2倍;与鱼藤酮模型组比较,EGCG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46%,25%和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鱼藤酮组凋亡率为33.8%,EGCG 1,5和10μmo.lL-1组的凋亡率下降至30.6%,14%和15.7%。与模型组相比,EGCG1,5和10μmol.L-1组线粒体膜分别增高了2.48,3.96和4.0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GCG具有抑制鱼藤酮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竺飞燕陈瑛戴美芬王炼包琼琼庄晓赛刘云胡乔张雄
关键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鱼藤酮PC12细胞细胞凋亡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近期复发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脑梗死患者近期复发的关系。方法: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按Hcy水平分为Hhcy组与非Hhcy组,分别随访6个月观察其脑梗死近期复发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有96例(占39.2%)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Hhcy与非Hhcy二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BMI、吸烟饮酒率、NIHSS评分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Hhcy组脑梗死近期复发率(11.4%)显著高于非Hhcy组(4.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hcy可增加脑梗死患者近期复发可能性。
胡丹何志勇王小同竺飞燕陈瑛王炼张雄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复发
复方地黄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GDN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复方地黄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复方地黄组(即干预组)。观察PD大鼠药物诱发的旋转行为;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组与模型组间的旋转圈数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52.9±2.2)明显少于正常组(160.3±2.4)、假手术组(161.6±3.4)及干预组(61.5±2.6)(P<0.05);在大鼠黑质和纹状体部位,干预组GDNF阳性细胞数量比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复方地黄方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拮抗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其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内源性GDNF分泌增加有关。
胡乔王炼刘云包琼琼庄晓赛周莉莉胡艳兵孙妙璇张雄
关键词:复方地黄帕金森病酪氨酸羟化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