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畅如
-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人民医院仁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及移植实验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并通过动物移植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采集抗凝脐血10份,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分别进行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和静态扩增培养。检测扩增前后细胞表面CD34、CD38、CD133、CD184和CD62L分子的表达,并进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培养。取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以X射线照射后,分为4组,其中MNC组小鼠注射未经扩增培养的MNC;静态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静态扩增培养的细胞;反应器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的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处死存活小鼠,收集骨髓细胞,检测其中CD45^+、CD3^+、CD19^+和CD33^+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I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生物反应器扩增前MNC为(1.2~2.8)×10^8个,扩增后为(3.7~12.6)×10^8个,扩增后的细胞数明显高于静态扩增培养者(P〈(0.01)。经生物反应器扩增后所形成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明显高于经静态扩增者(P〈0.05)。移植6周后,空白对照组小鼠均死亡,MNC组存活率为35%,静态扩增组存活率为30%,反应器扩增组存活率为62.9%,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P〈0.05)。各组存活小鼠骨髓细胞中均检测到Alu基因和Cart—I基因的表达以及人源CD33^+、CD45^+、CD3^+及CD19^+细胞。结论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所得细胞能植入小鼠体内,并能获得造血功能重建。
- 毛平段华新王彩霞李迎霄邓婷芬许艳丽罗畅如
- 关键词:脐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反应器小鼠SCID
- 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体外扩增
- 2012年
-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能力。方法:利用第3代的HPP-EPC联合细胞因子培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分因子组、非接触培养组和接触培养组。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10 d后,从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各系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数等比较各组的扩增效率。结果:接触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44.6±8.7)倍和非接触组(39.5±7.3)倍均高于因子组(24.8±5.6)倍,P<0.01。接触组CD34^+细胞数扩增倍数(8.8±2.1)倍高于因子组(2.9±0.6)倍和非接触培养组(3.3±0.6)倍,P<0.01。接触组集落扩增倍数和非接触组均分别高于因子组,P<0.05,且接触组各造血集落扩增数均分别高于非接触组,各P<0.05。接触组扩增后CD34^+CD38^-细胞(10.8%±2.7%)明显高于因子组(4.1%±0.9%)和非接触培养组(3.8%±0.8%),P<0.01。结论:脐血来源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能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 段华新刘畅杨新宇毛平徐艳丽罗畅如王彩霞谢健晋张玉平
- 关键词:脐血扩增
- 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及移植实验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磁搅拌大规模培养体系对人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效果以及扩增的人造血祖细胞植入动物体内后的造血重建情况。方法从新鲜抗凝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以添加干细胞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进行培养。静态扩增组的细胞置于T25培养瓶中培养,磁搅拌悬浮扩增组(磁搅拌扩增组)的细胞采用Celstir装置进行培养,培养体系为50~100ml。培养7d后进行细胞计数、集落培养检测和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测定。以不进行培养者为对照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在接受2.5Gy的亚致死剂量X射线照射后分别从尾静脉输入上述静态扩增组、磁搅拌扩增组和对照组的MNC(5×10^6个),另设不移植的空白对照组。观察小鼠的存活情况,6周后处死存活小鼠,检测骨髓细胞中CD34^+细胞、CD3^+细胞、CD19^+细胞、CD33^+细胞及CD45^+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I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过7天的培养,磁搅拌扩增组的造血祖细胞扩增倍数为(2.8±0.45)倍,明显高于静态扩增组的(2.1±0.48)倍(P〈0.01)。磁搅拌扩增组形成的红系集落、粒-巨噬细胞集落数均明显高于静态扩增组(P〈0.05)。静态扩增组扩增后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CD133^+细胞含量均高于磁搅拌扩增组(P〈0.05),而CD184^+细胞和CD62L^+细胞含量低于磁搅拌扩增组(P〈0.01)。移植后6周,对照组、静态扩增组和磁搅拌扩增组分别有3、4、5只小鼠存活,三组间两两比较,6周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6周的小鼠,其骨髓中能检出人特异性CD34^+细胞,以及CD3^+细胞、CD19^+细胞、CD33^+细胞及CD45^+细胞,也检测到人Alu基因和Cart—I基因的表达。结论磁搅拌培养能大规模扩增脐�
- 段华新毛平罗畅如许艳丽谢健晋张玉平
- 关键词:脐血造血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磁力学
- 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大规模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被引量:2
- 2008年
-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 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再研究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对造血细胞总数扩增、造血集落形成和表面分子标志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0,25和50mT磁场组和磁转子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和造血集落形成数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区别(p>0.05)。经过7天的扩增培养,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为2.8±0.45,高于静态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2.1±0.48)(p<0.01);磁力搅拌悬浮培养组形成的红系集落数(1983.5±582.6)、粒-巨噬细胞集落数(186.4±62.7)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形成的相应的造血集落数(分别为1396.2±425.7和136.5±40.8)(p均<0.05)。磁力搅拌悬浮扩增后造血干细胞(CD34+、CD34+/CD38-或CD133+)比例分别为(0.9±0.34)%、(0.7±0.21)%和(1.1±0.35)%,低于静态培养的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4±0.35)%、(1.2±0.34)%和(1.6±0.68%)](p均<0.05);但是,归巢相关分子CD184和CD62L高于静态扩增培养。结论:磁力搅拌悬浮装置可能有利于脐血造血祖细胞规模扩增,本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移植试验进一步验证。
- 段华新毛平邓婷芬罗畅如许艳丽张玉平
- 关键词:造血祖细胞细胞扩增脐血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分析
- 2009年
- 本研究探讨AML患者在初发、治疗缓解后、复发等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及T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情况,分析不同白血病细胞负荷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尤其是对抗白血病功能的影响。应用RT-PCR扩增11例AML白血病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及3名正常供者外周血的TCRBV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扫描(genescan)的方法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CDR3克隆性质,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Vβ亚家族的应用、克隆性增殖、T细胞的复杂性以及T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1例AML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部分TCRVβ亚家族,经体外诱导后TCRVβ亚家族表达增加;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数量明显增多,但未达到完全正常;4例患者在复发时TCRVβ亚家族表达数量明显下降;11例患者中有9例在初诊时外周血有1至2个TCR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缓解期克隆性增殖的Vβ亚家族T细胞有增加趋势,在多数病例观察到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在初发、缓解、体外诱导扩增以及复发时仍维持克隆性增殖状态;AML白血病患者初发及复发时T细胞CDR3复杂性明显降低,呈偏态分布,而疾病缓解时T细胞复杂性有所改善。结论:AML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在大多数病例中无论是疾病初发抑或缓解及体外诱导、甚至在疾病复发时均可观察到克隆性T细胞的存在;在部分病例中某些Vβ亚家族在上述不同疾病状态下始终维持克隆性增殖状态,部分Vβ亚家族的克隆性增殖同白血病细胞的存在相关;在疾病状态下,AML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复杂性有所降低,而疾病缓解后可部分恢复。
- 毛平罗畅如张玉平王彩霞许艳丽应逸杜庆华谢健晋
- 关键词:VΒ亚家族克隆性增殖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分析
- 目的:探讨AML患者在初发、治疗缓解、复发等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及AML细胞体外诱导自体T细胞的TCR Vβ亚家族利用及克隆性增殖情况,为利用AML细胞特异性TCRVβT细胞进行细胞免疫治疗以清除微小残留病变/(M...
- 罗畅如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VΒ亚家族克隆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