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敖文 作品数:51 被引量:213 H指数:8 供职机构: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CT三维重建对肝胆管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抉择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研究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肝胆管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2011年7月本科室20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肝胆管结石患者64排螺旋CT扫描二维数据集,运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医学图像处理系统Medical Image Process System(MIPS)进行自动程序分割,将肝脏和各管道模型以STL(StandardTemplate Library)格式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三维模型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确定各部位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并据此制定合理手术方案。结果三维重建所获得的肝胆模型结构清晰、立体感强,形态逼真,交互性好;通过将肝脏及胆道系统透明化处理,可直观分析各部位肝胆管结石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为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确定提供可靠依据。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肝胆管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谢敖文 方驰华 潘家辉 彭丰平关键词:CT扫描 三维重建 肝胆管结石 胆道手术 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PTOBF)联合胆道镜取石引流术临床应用体会 2021年 探讨经皮肝I期胆道造瘘联合胆道镜取石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2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每组11例。对照组行规则性病变肝叶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肝I期胆道造瘘联合胆道镜取石引流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在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上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肝I期胆道造瘘联合胆道镜取石引流临床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痛苦轻,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吴新军 曹峻荣 谢敖文 聂剑宏关键词:胆管结石 胆道镜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例IPMN-B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男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0±7.5)岁。临床表现:腹痛19例,黄疸10例,畏寒发热7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13例;合并胆管结石14例。患者CA19-9阳性率38.1%(8/21),CEA阳性率28.6%(6/21);术前诊断率33.3%(7/21)。肿瘤位置:位于左肝19例,右肝及胆总管各1例。手术方式:肝部分切除+胆道探查术18例,肿瘤活检+胆道探查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诊断:腺癌11例,腺瘤10例。本组死亡4例,其中1例因术后1个月并发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病情进展,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0个月死亡;1例术后2年复发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术后复发3例,其中1例再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其余患者顺利康复。结论 IPMN-B患者以老年女性为主,多数合并有胆道手术史、胆管结石,好发于左肝,术前诊断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廖辉军 谢敖文 于毅 王攀关键词:手术切除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手术治疗要点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26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及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0±7.3)岁。手术方式:左肝外叶切除+胆管探查术2例,左肝外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2例,左半肝切除(含尾状叶)+胆肠内引流术16例,右半肝+胆管探查术3例,肝门部胆管及肝IVb段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肿瘤活检+胆管探查姑息性T管外引流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7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18例,无明确肿瘤病变者1例。术后并发症:胆漏2例,肺部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2例,伤口感染3例,均经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期间T管黏液阻塞感染1例,术后6年复发再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年复发合并胃瘘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45 d残余病灶致胆管炎死亡1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IPMN-B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精准肝叶段切除可以防止复发,且要注意黏液性肿瘤多发及胆管外侵蚀播散等特性。 谢敖文 王攀 于毅 吴新军关键词:黏液性肿瘤 手术 预后 35例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因肝胆外科手术造成胆漏患者35例,根据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分为非手术组21例和手术组14例,对两组患者胆漏原因进行总结并比较治疗后治愈情况。结果:非手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手术组,非手术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者需全面掌握肝胆解剖结构及娴熟手术技巧,注重预防,充分引流,在手术过程中更要具备足够责任心和认真态度,有效减少术后胆漏概率。 彭欣然 谢敖文 吴新军 于毅 何芬关键词:肝胆手术 胆漏 引流 肝内外胆管结石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LCTD)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86例。结果该组86例中82例完成LCTD,成功率95.3%,手术时间90~240min,平均(150±54)min;术后无结石残留和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10d,随访1个月~5年,无结石复发,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LCT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和部分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在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基础上,对一些关键手术细节不断进行改进,是确保手术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谢敖文 彭欣然 聂剑宏 李祖红 曹文声 吴新军关键词:胆石症 腹腔镜 胆道镜 手术治疗 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处理一例 2003年 曹文声 陈亚光 熊波 邓中军 梁劲松 蔡业平 周伟 谢敖文 吴新军 李祖红关键词:肝移植术 术后 胸腔出血 开腹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临床比较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开腹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临床比较。方法:选择诊断为肝细胞癌的80例患者进行治疗,将其按照住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开腹肝癌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周期、绝对卧床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CT、ICAM-1、IL-6、IgA、IgM、IgG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术后恢复显著优于开腹肝癌切除术,降低患者的炎性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其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彭欣然 谢敖文 吴新军 赵春博 李青华关键词:肝细胞癌 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3月该院84例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该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内镜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短,患者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短,血清淀粉酶恢复更快,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给予内镜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 彭欣然 谢敖文 吴新军 于毅 何芬关键词:急性 胆源性胰腺炎 胰腺炎 miR-139—5p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研究miR-139-5p靶向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miR-139—5p是TGF-β1的最佳靶miRNA。在56例肝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检测TGF-β1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miR-139-5p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高转移和低转移的肝癌细胞株中,qRT—PCR检测miR-139—5p表达,蛋白印迹检测TGF-131、N·cad-herin、Vimentin表达,分析miR-139-5p与上述三个蛋白之间的关系。在重组细胞株中,用qRT—PCR检测miR-139-5p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TGF-B1的表达,分析miR-139—5p表达是否与TGF-β1相关;Transwell方法检测miR.139.5p表达改变对肝癌重组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发现有20个miRNAs可与TGF.131结合。其中miR-139.5p是与TGF-β1结合最稳定,且特异性最好的首选靶miRNA。肝癌组织中TGF—B1表达阳性率为80.4%(45/56),癌旁正常肝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5.0%(3/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尸〈0.05)。肝癌组织中miR-139—5p与TGF—p1的表达呈负相关。TGF-β1、N.cadherin、Vimentin三个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转移细胞系中差异显著(P〈0.05)。转染miR-139—5p可下调肝癌细胞TGF-β1的表达,miR-139-5p可与TGF-β1的UTR位点结合。miR-139—5p高表达细胞株侵袭细胞计数为(53±4)个/高倍视野,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miRNA一139-5p可通过靶向结合TGF-131,调控EMT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王攀 谢敖文 范钦桥 吴新军 于毅 谭潭关键词:MIRNA 肝癌 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