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国强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肿瘤
  • 10篇基因
  • 7篇细胞
  • 4篇突变
  • 4篇密码子
  • 4篇密码子突变
  • 3篇肉瘤
  • 3篇体外
  • 3篇腺肿瘤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肿
  • 3篇甲状腺肿瘤
  • 3篇骨肉瘤
  • 3篇肝癌
  • 3篇肝肿瘤
  • 3篇P53基因
  • 3篇RAS基因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过度表达
  • 2篇端粒

机构

  • 16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赵国强
  • 6篇赵国华
  • 5篇吴惠茜
  • 4篇李晓曦
  • 4篇张萌
  • 4篇董郡
  • 4篇陈国锐
  • 3篇薛玲
  • 3篇胡瑞德
  • 3篇文剑明
  • 3篇丘钜世
  • 2篇钟觉民
  • 2篇周慕珩
  • 2篇彭挺生
  • 2篇朱全胜
  • 2篇申丽娟
  • 1篇吴壮宏
  • 1篇廖威明
  • 1篇王娅兰
  • 1篇孙来保

传媒

  • 7篇癌症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肿瘤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4篇2000
  • 4篇1999
  • 6篇1998
  • 2篇199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卵圆细胞在实验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观察诱癌过程中cHaras、p21蛋白、AFP及PCNA在肝细胞及肝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氨偶氮苯(3′methy14dimethylaminoazobenzene,3′MeDAB)诱发SD大鼠肝癌,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各相关因子在肝细胞及肝卵圆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诱癌4周,大鼠肝内出现大量的卵圆细胞,呈PCNA强阳性。6~8周,部分增生的卵圆细胞p21ras及AFP阳性反应。原位杂交显示,诱癌的第4~8周,cHaras的阳性表达细胞呈逐渐增多趋势;14周时,cHarasmRNA阳性表达细胞减少;至17周,所有癌组织内显示cHaras基因表达阴性,而癌旁组织内则可见ras基因的大量表达。结论:卵圆细胞是宿主受化学致癌剂作用后发生肝癌的始动细胞,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薛玲赵国强吴惠茜董郡
关键词:肝肿瘤癌基因卵圆细胞
Ⅱ型胶原蛋白与其mRNA双重染色在软骨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999年
申丽娟丘钜世朱全胜赵国强
关键词:软骨性肿瘤MRNA双重染色
甲状腺癌中H-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及p21^(ras)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8年
甲状腺癌中H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及p21ras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李晓曦1陈国锐1赵国华2赵国强2吴惠茜2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基因rasp21ras蛋白中图号R736.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as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是细胞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多种肿瘤的发...
李晓曦陈国锐赵国华赵国强赵国强
关键词:RAS基因P21基因
EGF对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内ras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揭示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对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不同的应答能力,以及EGF对两种不同细胞株内ra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对正常肝细胞株L-02和肝癌细胞株Hep-G2中p21^(ras)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两种细胞株L-02和Hep-G2中部检测到p21^(ras)的表达。Hep-G2细胞的p21^(ras)表达量在EGF刺激前明显高于L-02细胞,经EGF刺激2周后,p21^(ras)的表达量持续攀升,表达曲线陡峭。而L-02在EGF刺激下上升得比较缓慢,到第4周以后基本维持恒定的表达量。结论: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内ras基因的表达都受ECF的影响,但二者对EGF的应答能力明显不同。肝癌细胞内ras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内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有关,而ras基因的表达持续升高可能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国强许红雨胡瑞德钟觉民董郡
关键词:RAS基因肝肿瘤基因表达EGF
维甲酸和地塞米松对骨肉瘤细胞分化与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 :观察维甲酸 (RA)和地塞米松 (DEX)对骨肉瘤细胞 (HOS)形态和功能分化的诱导作用以及分化后细胞周期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用RA和DEX诱导HOS细胞分化 ,观察分化后瘤细胞的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细胞周期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端粒酶活性用TRAP -银染法检测。结果 :RA和DEX可使体外培养的HOS细胞停留在G2 /M期 ,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细胞形态和功能分化成熟 ,碱性磷酸酶 (AP)活性明显升高 ,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随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弱。结论 :RA和DEX能诱导骨肉瘤细胞形态和功能上的分化 ,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可能发生于细胞周期的S期 ,其活性的下降可作为骨肉瘤细胞分化的指标 。
王林文剑明张萌董书堃赵国强
关键词:分化端粒酶活性骨肉瘤维甲酸地塞米松
人肺癌裸鼠移植瘤中uPA系统的表达及意义
2000年
目的 :研究uPA系统 4种主要成分 (uPA、PAI 1、PAI 2、uPAR)在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 4株肺癌细胞 (1株肺巨细胞癌、2株肺腺癌、1株肺鳞癌 )接种入裸鼠体内 ,建立体内侵袭转移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的表达。结果 :肺巨细胞癌细胞所形成移植瘤的侵袭转移能力最强 ;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Blot)均表明uPA系统各因子在 4株移植瘤肿瘤细胞的胞浆及胞膜均有相当的表达 ,在肺巨细胞癌细胞所形成移植瘤中 4种因子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 ,而在两株腺癌移植瘤中相对较高。结论 :uPA系统内 4种因子在移植瘤中以多种复合物及单体的形式存在 ;
彭挺生赵国华吴惠茜赵国强周慕珩
关键词:尿激酶裸鼠肺肿瘤UPA系统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p53基因248位密码子突变及其蛋白过度表达
1998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点突变后,失去阻止细胞分裂和抑癌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p53基因的点突变,如结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肺癌等[1],为研究甲状腺癌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作者用...
李晓曦陈国锐赵国华赵国强吴惠茜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P53基因P53蛋白密码子突变
重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人骨肉瘤细胞株体外实验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将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人骨肉瘤细胞株,研究野生型p53蛋白在诱导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DNA转染技术将7重组野生型p53基因PM47质粒导入人骨肉瘤细胞株HOS8603中,用PCR技术监测外源性p53基因在瘤细胞中存在的稳定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地塞米松的诱导下瘤细胞中p53的表达情况;用相差显微镜去观察凋亡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用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技术标记并统计凋亡的瘤细胞数。结果:成功地将重组野性型p53基因PM47质粒导入人骨肉瘤细胞株HOS8603中,在gpt选择培养基中培养两周后,分离生长出阳性细胞克隆;经PCR证实外源性p53基因在瘤细胞内稳定存在并可随瘤细胞分裂而传给子代;当向培养液中加入1μmol/L地塞松(Dex)后,8h即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p53蛋白的表达并可观察到瘤细胞出现凋亡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转染后的瘤细胞凋亡率高达90%。结论:当人骨肉瘤细胞株中重组野生型p53基因诱导过表达时,瘤细胞呈现凋亡,本实验为骨肉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全胜丘钜世赵国强赵国强梁惠珍王娅兰
关键词:骨肉瘤基因转移骨肿瘤
TRAP-银染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被引量:22
1997年
TRAP-银染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孙来保文剑明张萌谢丹赵国强罗超权关键词端粒酶TRAP-银染方法端粒中图号R73043端粒(Telomere)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这一结构的DNA部分主要由富含鸟嘌呤(G)的简...
孙来保文剑明张萌谢丹赵国强罗超权
关键词:端粒酶端粒肿瘤细胞培养
uPA系统在4株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u P A) 激活系统中4 种主要成分u P A、 P A I1 、 P A I2 、u P A R 在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方式。方法: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培养细胞中4 种成分进行定位、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应用斑点杂交技术检测4 种细胞中u P A m R N A 和u P A Rm R N A 的表达。结果:4 种成分在4 株细胞的胞浆及胞膜均有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u P A、 P A I1 、 P A I2 、u P A R,4 株细胞均在约140 ku 和约80 ku 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两种腺癌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株细胞。斑点杂交结果示4 株细胞中均有u P A m R N A 和u P A R m R N A 的表达。结论:此4 株细胞中均能合成与分泌u P A 系统的4 种主要成分,各因子以二联及三联复合物(u P A/ P A I1 、u P A/ P A I2 、u P A/u P A R、u P A/ P A I1/u P A R、u P A/ P A I2/u P A R) 的形式存在;u P A 系统的表达与这4 种细胞的恶性程度并不一致。
彭挺生赵国华赵国强张萌周慕珩
关键词: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尿激酶细胞培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