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血栓形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不同亚组的关系及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 10 5例 U A分成不同亚组 ,测定血浆 D-二聚体含量。并与 4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2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除变异型心绞痛外 ,将 UA组非选择性分为溶栓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 ,溶栓治疗组 (5 3例 )应用尿激酶治疗 ,与常规治疗组 (43例 )进行比较。结果 :U A组血浆 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 SA组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溶栓组治疗有效率 94.3% ,常规治疗组有效率 6 5 .1% ,两组疗效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U A组中某些亚组与血栓形成有关 ,对这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 。
- 李颖田利平马惠芳金军薛书峰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D-二聚体溶栓疗法
-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病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功能被引量:4
- 2000年
- 本文应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非洛地平缓释剂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及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研究 ,并与一代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二者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逆转左室肥厚 ,但非洛地平缓释剂可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二者对心率和左室收缩功能无影响。二者对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提示二者在保护靶器官方面都有效果 ,但非洛地平缓释剂的效果更好。
- 金军方华民马玲玲
- 关键词:非洛地平缓释片高血压左室功能药物疗法
- 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舒张功能异常变化
- 1998年
-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舒张功能受到损害,且发生于收缩功能之前。急性心梗后大部分患者舒张功能逐渐恢复,这时收缩功能仍然异常,肺毛压会不同程度下降[1]。当发生明显左室重构,左室容积增加较多时,左室形态近球形,并改变左室的收缩构型[2]。本文将就1996年1...
- 马惠芳金军李颖卫素贞
- 关键词:心肌梗塞左室重构舒张功能
-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观察
- 1999年
-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测定,血栓形成的指标D—二聚体,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将5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分成不同亚组,探讨各亚组的发病机制。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连续三天静脉滴注,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抗凝血酶治疗,观察不同亚组溶栓治疗的疗效,并与采用常规治疗的43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显示:①稳定性心绞痛(S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②UA组与SA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UA组中恶化劳力型、混合型、梗塞后心绞痛与S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卧位型、变异型心绞痛无显著意义(P>0.05)。③溶栓组治疗有效率94.2%,常规组治疗有效率64.3%。二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UA中恶化劳力型及混合型心绞痛溶栓治疗有良好疗效,可作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D—二聚体可作为UA分型及选择溶栓时机的临床指标之一。
- 李颖田利平赵建华马惠芳金军范雪华
- 关键词: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D-二聚体
- 冠心病及心肌梗塞体表心室晚电位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 1993年
- 心室晚电位,本文通过冠心病及心肌梗塞体表心室晚电位的检测定量分析,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1991—1992年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例作为观察对象,心电图,心电向量图,酶学检查及病史,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及心肌梗塞321例,其中:冠心病(除外心肌梗塞)组,包括心绞痛278例,心肌梗塞43例,采用WEX公司的WLP—1800型心室晚电位检测仪,叠加150—300个心动周期,频率为40—250Hz,背景噪声0.20—0.50μV,冠心病体表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为21.8%。
- 金军田丽平范雪华李佛庭
- 关键词:心室晚电位心电向量图酶学检查心动周期背景噪声
- 非介入性心功能检查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的观察
- 1998年
- 马惠芳金军李颖卫素贞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病理心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