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燕飞
- 作品数:18 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ⅠB2和ⅡA期巨块型宫颈癌的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病趋于年轻化,是危害妇女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疾病.手术切除病灶和(或)放疗,是目前宫颈癌的常规治疗手段.中晚期宫颈癌病变侵犯盆腔范围较广,巨块型(肿瘤直径≥4)宫颈...
- 吴薇闵燕飞
- 关键词:宫颈肿瘤化学治疗
- 小剂量奈达铂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对小剂量奈达铂与顺铂周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86例随机分两组。顺铂组采用顺铂周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奈达铂组采用小剂量奈达铂周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晚期宫颈癌治疗总有效率,毒副作用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以及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奈达铂组患者中晚期宫颈癌治疗总有效率和顺铂组无显著差异,P>0.05;奈达铂组肾脏毒性、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发生率低于顺铂组,而血液毒性反应明显高于顺铂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KP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奈达铂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KPS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小剂量奈达铂周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确切,优于顺铂周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减少肾脏毒性、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的发生,但也增加了血液毒性,需引起注意。
- 闵燕飞张继屏何瀚
- 关键词:同步放疗中晚期宫颈癌
- TPF、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TPF方案与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63例初诊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PF方案诱导化疗,31例)和对照组(PF方案诱导化疗,32例),诱导化疗2周期后均行同期放化疗,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9),而试验组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0)。结论 TPF方案与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相当,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吕志倩苏建淳闵燕飞
- 关键词: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多西紫杉醇氟尿嘧啶
- COX-2及Her2/neu在结直肠癌旁组织中表达意义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和旁癌组织中的COX-2及Her2/neu的表达情况,探究COX-2及Her2/neu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各指标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200例,收集各研究对象的结直肠癌病理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各一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及Her2/neu蛋白质表达。结果结直肠癌中Her2/neu表达情况:蛋白质表达阳性占86.0%,明显高于对照组Her/neu阳性表达(24.0%)(P<0.05)。结直肠癌中Her2/neu表达与Dukes分期和肝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89.0%,而癌旁正常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为3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与肿瘤肝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与Her2/neu表达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蛋白质的表达,结肠癌COX-2及Her2/neu蛋白质的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COX-2及Her2/neu蛋白质的表达与肝转移和Dukes有关,而且它们之间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
- 周菲菲黄荣蒋军曾晓红何瀚邹育超陈默闵燕飞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结直肠癌HER2/NEUCOX-2
- 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与宫颈癌复发相关性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因素与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宫颈癌诊疗指南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标本予病理检查,采集患者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收集临床就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复发风险因素,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因素与宫颈癌复发关系。结果复发组肿瘤直径≥4cm、中或低分化、病理分期(Ⅱa~Ⅲ期)、淋巴转移、脉管阳性、残端阳性及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表达阳性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将宫颈癌术后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将影响术后复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复发组肿瘤直径≥4cm、中或低分化、病理分期(Ⅱa~Ⅲ期)、淋巴转移、残端阳性、脉管阳性及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表达阳性是宫颈癌术后复发的主要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为LogitP=-9.543^(+)肿瘤直径×2.623^(+)分化程度×2.764^(+)病理分期×2.052^(+)淋巴结转移×2.046^(+)残端阳性×2.439^(+)脉管阳性2.413^(+)Ki67表达×2.177^(+)突变型P53表达×2.039^(+)突变型P16表达×1.883^(+)CK7表达性×2.098,上述公式直接代入数据,若LogitP>0.496,提示宫颈癌复发风险高。结论肿瘤直径(≥4cm)、中低分化、淋巴转移、脉管阳性、阴道残端阳性、病理分期(Ⅱa~Ⅲ期)、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表达阳性是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通过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因素建立宫颈癌复发模型具�
- 张继屏范锶丝江洁丽郑建莹闵燕飞
- 关键词:KI67突变型P53CK7免疫组化
- 血清miR-15b、DCLK1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miR-15b、双皮质素样激酶1(DCLK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55例宫颈癌患者(研究组),同时选取1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宫颈癌患者血清miR-15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DCLK1,并分析两指标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miR-15b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而血清DCLK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血清miR-15b、DCLK1水平均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血清miR-15b低水平者3年总生存率较高水平者降低,而DCLK1高水平者3年总生存率较低水平者降低(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FIGO分期ⅢA+ⅢB期、低水平miR-15b及高水平DCLK1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水平升高,而血清miR-15b水平降低,且二者均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对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李伟枫林铁成谢咏闵燕飞徐礼江陈扬平朱瑜苑
- 关键词:宫颈癌预后
- 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残留病灶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残留病灶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32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试验组15例,对照组术后行调强放疗,试验组行术后调强放疗的同时口服替莫唑胺化疗(75mg·m-2·d-1),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3.3%(11/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5%(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毒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残留病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 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吕志倩邹育超苏建淳闵燕飞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调强适形放疗替莫唑胺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宫颈癌早期放化疗疗效及预后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宫颈癌患者早期放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同期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共74例,于放化疗前、放化疗中、放化疗结束时进行磁共振(MR)扫描及DWI检查。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肿瘤体积和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比较放化疗前后不同疗效组ADC值及其变化率。对患者进行18个月的随访,以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WI对宫颈癌复发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放化疗前、中、结束时患者的肿瘤体积和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化疗前相比,不同疗效组放化疗后的ADC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放化疗后各组ADC值和ADC变化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对宫颈癌复发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3%和95.45%。结论:DWI可以预测宫颈癌早期放化疗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曾晓红黄荣蒋军何瀚邹育超周菲菲闵燕飞陈默
- 关键词:宫颈癌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放化疗
- 物理评价4DCT联合PETCT融合图像在食管癌放疗靶区勾画中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评价四维CT(4DCT)联合PET/CT在食管癌患者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优势及其对降低放射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146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根据放射治疗靶区定位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应用3DCT+PET-CT进行靶区定位,70例)和观察组(应用4DCT+PET-CT进行靶区定位,76例)。依据标准摄取值(SUV)阈值不同(SUV≥2.5、20%SUVmax、30%SUVmax作为靶区分区)对PET-CT图像进行勾画靶区,分别得到靶区IGTV-PET2.5、IGTV-PET20%、IGTV-PET30%。根据患者靶区中心偏移不同将其分为五个区间。计算对比两种定位方式的体积比和靶区匹配指数(MI),探究其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对比两组靶区中心偏移情况,其中占比最高的均在1.5~2 cm区间,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的体积比和MI发现,当靶区中心偏移<0.5 cm时,两组之间体积比和MI均无统计学差异;当靶区中心偏移≥1.0 cm且SUV≥2.5时,观察组体积比和M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当靶区中心偏移≥0.5 cm且SUV阈值为30%SUVmax时,观察组体积比和M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当SUV≥2.5时与4DCT结合的方法最优。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患者靶区中心偏移≥1.0 cm时,运用4DCT联合PET/CT进行食管癌靶区勾画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实际运用时需选择合适的SUV值。
- 闵燕飞黄荣蒋军何瀚
- 关键词:食管癌靶区勾画PET-CT
- 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和容积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2020年
-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调强放疗(VMAT)技术在术后伴有中、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术后伴有中、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辅助放疗的最佳治疗模式。方法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120例具有中、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3组,其中3D-CRT、IMRT及VMAT各40例,比较观察3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使用IMRT和VMAT技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05);急性胃肠道反应和泌尿道反应发生率,IMRT和VMAT技术优于3D-CRT技术(P<0.05);放射性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率,3D-CRT、IMRT和VMAT技术未发现差异(P>0.05)。结论具有中、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IMRT、VMAT和3D-CRT技术放疗,其短期生存率相似,IMRT和VMAT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3D-CRT;IMRT和VMAT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蒋军张利文廖珊陈默曾晓红何翰周菲菲闵燕飞邹育超黄荣
- 关键词: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