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华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44例胃肠道类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内镜下表现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4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类癌患者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
- 程天明陈雅华白杨智发朝刘思德陈村龙潘德寿周丹郭文肖冰张亚历姜泊
- 文献传递
- 胃肠道类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内镜在胃肠道类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病理确诊的胃肠类癌患者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类癌患者常因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就诊发现,部分为无症状查体发现。胃肠类癌多为黏膜下隆起病灶,PitⅠ型;大的肿物可表现为息肉样,Pit Ⅲ型;少数为恶性类癌,Pit Ⅴ型。29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表现为低回声或低回声为主病变,边界清。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32例。除1例恶性类癌诊断半年后全身转移死亡外,余43例内镜下切除治疗后随访3个月至5年无1例复发。结论胃肠类癌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内镜下可对胃肠道类癌进行诊断和治疗。
- 程天明郭文陈雅华白杨智发朝刘思德陈村龙潘德寿周丹肖冰张亚历姜泊
- 关键词:类癌内窥镜检查
- 感染性心内膜炎1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4
- 2013年
- 目的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近10年收治的11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致病菌及治疗、预后等临床特点,总结IE的变化。方法对近10年本院收治的112例IE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平均年龄46±17.1岁,其中70例(62.5%)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按发病高低依次为风湿性心脏病32例(28.6%),先天性心血管畸形22例(19.6%),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16例(14.3%)。临床表现包括发热(93.8%)、贫血(77.7%)、充血性心衰(33.0%)、栓塞现象(32.1%)等。超声心动图提示瓣膜或心内膜赘生物105例(93.8%)。血培养阳性者61例(58.1%),按检出率高低依次为链球菌(23例)、葡萄球菌(22例)等。91例经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10例放弃治疗出院,1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充血性心衰(8例)、肺栓塞(2例)及脑出血(1例)。结论 IE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致病菌等发生了变化,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仍较高,需临床医生提高警惕。
- 何胜平陈雅华张振王振康王武军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超声心动描记术外科治疗
- 早期食管癌的筛查策略:基于海岛的流行病学和内镜筛查方案被引量:10
- 2021年
- 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及早诊早治是降低其发病与死亡的有效手段。在高危地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精准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内镜检查是行之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评价的普查方案。本文围绕福建南日岛早期食管癌筛查和预防公益项目,论述福建食管癌高发区的致癌高危因素及内镜下治疗策略,探索适合福建乃至中国的食管癌高发区的筛查体系及方案。
- 梁玮陈雅华郑家垚
- 关键词:内镜筛查高危因素内镜下治疗
- 肝螺杆菌甲基基团趋化信号转导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制备肝螺杆菌甲基基团趋化信号转导蛋白多克隆抗体。方法将我室保种的重组质粒pET22b+/MCP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BL21(DE3),IPTG诱导表达His-rhMCP融合蛋白,将表达的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抗体,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以制备的菌体外膜蛋白(肝螺杆菌、胆型螺杆菌及幽门螺杆菌)采用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结果大肠杆菌成功表达His-rhMCP融合蛋白,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效价达到1∶32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抗体可与肝螺杆菌菌体外膜蛋白及His-rhMCP特异结合。结论制备了高效价、高特异性的rhMCP抗体,为进一步研究肝螺杆菌的流行病学奠定了基础。
- 何胜平陈雅华赵瑛瑛王继德白杨
- 关键词:肝螺杆菌抗体制备
- 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全新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中高发区多家医院疑诊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共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癌组和炎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对比超声内镜(EUS)、碘染色素内镜及放大电子染色内镜(ME-NBI)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诊断价值,并建立多种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种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依次为93.6%、83.2%及73.6%;特异度分别为37.0%、25%及55.6%;准确度分别为86.4%、82.0%及72.8%。单因素分析显示各内镜下表现(浸润深度、IPCL分型、碘染情况、草席征)对早期食管癌有鉴别意义(P<0.05)。在校准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等因素后,纳入上述影响因素的联合内镜诊断模型诊断早期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6%、89.1%和80.6%,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多种内镜联合诊断明显优于单一的内镜检查方法,结合EUS、ME-NBI、碘染色素内镜的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性。
- 杨长青陈雅华洪璐郑金辉陈洋洋杨士杰高翔梁玮
-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超声胃镜
- 内镜治疗不同大小的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大小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9例接受EMR与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大病灶组(n=277)和小病灶组(n=302),分析EMR及ESD治疗不同大小病灶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小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3.2%,治愈性切除率为89.0%,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92.6%和治愈性切除率90.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4.2%,治愈性切除率为84.2%,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87.9%和治愈性切除率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上段(OR=5.098,95%CI:1.614~16.105,P=0.006)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纵轴长度<5 cm(OR=0.164,95%CI:0.064~0.420,P=0.000)和环周≤1/2(OR=0.302,95%CI:0.124~0.734,P=0.008)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EMR及ESD均是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病变位于食管上段、纵轴长度≥5 cm及环周>1/2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
- 陈洋洋陈雅华许炎钦高丽影林静莹梁玮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癌前病变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伴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及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1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其中5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PHG组患者的HP感染率为30.4%,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47.7%(P<0.05);HP在轻型PHG组的阳性率是38.2%,略高于重型PHG组的2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随着肝功能的恶化,HP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且PHG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PHG不能为HP提供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内环境;HP感染与PHG及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故不必把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对PHG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常规处理措施;肝功能与PHG及出血并发症的显著相关性提示一切有损于肝功能的因素均需给予重视并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 赵悦赵瑛瑛刘志华梁燕玲陈雅华秦和平王继德肖冰智发朝张亚历
-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幽门螺杆菌上消化道出血
- 日本食管协会分型中AB分型在早期食管鳞癌T分期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日本食管协会(JES)分型中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AB分型对早期食管鳞癌T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疑诊的98例早期食管癌资料,所有病变均按JES分型对IPCL进行AB分型,并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外科术后病理进行对比,评估JES分型中AB分型与病理诊断的对应关系。结果98例病变中IPCLB1型72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2例,M1期30例,M2期28例,SM2期1例,SM2期以深1例,IPCLB1型诊断M1、M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8%、41.67%;IPCLB2型16例,其中M1期4例,M2期6例,M3期2例,SM1期3例,SM2期1例,IPCLB2型诊断M3、SMl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3%、88.04%;IPCLB3型10例,其中M1期1例,M2期5例,SM1期1例,SM2期1例,SM2以深2例,IPCLB3型诊断SM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3.33%、90.53%。结论IPCL的AB分型可一定程度上评估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但其部分亚组在灵敏度或特异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提示该分型单独应用于术前食管黏膜病变浸润深度的评估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结合碘染色、超声内镜等内镜技术综合评估。
- 陈晓琼陈雅华郑晓玲邓万银徐丽霞陈樑郭仙斌高丽影梁玮
-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窥镜检查
- 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1例临床报道
- 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 idiopath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CIIP)属于临床少见病,国内外少有典型病例报道.笔者总结2008年~2009年收治的慢性特发性假性...
- 陈雅华林海凤黄朝忠杨长青郑文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