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楚惠

作品数:25 被引量:363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低涡
  • 13篇高原低涡
  • 9篇暴雨
  • 8篇螺旋度
  • 6篇降水
  • 5篇强降水
  • 5篇位涡
  • 4篇湿位涡
  • 4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低涡结构
  • 3篇四川盆地
  • 3篇盆地
  • 3篇气候特征
  • 2篇低频振荡
  • 2篇动力学
  • 2篇云图
  • 2篇振荡
  • 2篇卫星云图

机构

  • 19篇成都信息工程...
  • 19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资阳市气象局
  • 1篇广安市气象局
  • 1篇内江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专业气...

作者

  • 25篇黄楚惠
  • 18篇李国平
  • 3篇康岚
  • 2篇刘晓冉
  • 2篇顾清源
  • 2篇郝丽萍
  • 1篇肖递祥
  • 1篇吴俞
  • 1篇龙柯吉
  • 1篇卢会国
  • 1篇陈功
  • 1篇赵福虎
  • 1篇谌贵珣
  • 1篇师锐
  • 1篇陈朝平
  • 1篇陈权亮
  • 1篇刘炜桦
  • 1篇张平
  • 1篇罗玲
  • 1篇李山山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3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应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两例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发展过程及其结构演变,揭示出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若干观测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研究类热带气旋低涡的方法,将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且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的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边界层动力作用下低涡的流函数解,重点讨论了地面热源强迫和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研究认为,由于边界层加热和摩擦的共同作用,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呈暖心结构。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的散度场存在一个动力变性高度,该高度的位置与边界层顶高度有关。通过边界层动力抽吸作用,当边界层顶有气旋性涡度时,能引起边界层低涡的水平辐合运动和随高度增强的上升运动,并可加强低涡的切向流场;如果低涡的中心区域为"内冷外热"型加热分布,则热源强迫的低涡中心区域下层为辐散气流和随时间减弱的切向流场,上层为辐合气流和随时间增强的切向流场,并伴有下沉运动,从而有利于形成涡眼(或空心)结构,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低涡中心为少云(或无云)区,即这类高原低涡具有与台风类似的眼结构,因而可视为类热带气旋涡旋的新例证。最后通过高原低涡的简化模型对低涡所含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中既含有涡旋Rossby波,又含有惯性重力波,即低涡波动呈现涡旋Rossby-惯性重力混合波特征。
李国平刘晓冉黄楚惠陈功宋雯雯
关键词:高原低涡热源强迫
西南区域模式在成都地区的降水检验及物理量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本文选取2014年6~9月西南区域模式产品的每日20 h(北京时)起报的00 h~24 h降水量、相关物理量及成都地区实况降水量。首先利用领域法建立高分辨率模式与稀疏站点对应关系,其次比较领域内的降水量分级传统技巧评分以及强降水(25mm以上)与模式物理量阈值进行概率分析,得出强降水物理量阈值,最后通过个例对模式物理量阈值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降水量分级评分结果表明模式对成都地区有无降水预报总体效果较好; TS评分随着预报降水量级增大而减小,同时模式空报率高于漏报率;而暴雨及暴雨以上量级降水混合评分为11. 6%,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强降水与模式物理量阈值概率分析表明模式对强降水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量级、落区相对较差。两次降水个例物理量阈值均满足以暴雨、暴雨以上降水为主的条件。
牛金龙陈权亮康岚黄楚惠
关键词:准确率物理量阈值
一次引发四川盆地南部暴雨的西南低涡湿旋转量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NCEP逐日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30~31日一次四川盆地南部强降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西南涡在700hPa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当发展极强时,甚至在500hPa也出现闭合环流;西南低涡涡区内均有降水发生,强降水中心位于涡区东北侧。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负值辐合区的分布不仅对相应时段降水落区指示较好,而且对于未来6h雨区分布也有一定参考性,可作为短临预警指标。强降雨区与强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湿位涡的负值区对降水落区指示较好,强降水区出现在中高层正值MPV1下沿最强区,以及MPV2正负值交界区。
张朝辉李国平黄楚惠
关键词:强降水
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7
2017年
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是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类常见的天气组合系统,对高原以及我国东部的灾害性天气有重要影响。回顾了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重点探讨了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等科学问题。根据高原切变线及其与高原低涡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发展应用趋势,提出这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研究新方向。由于目前对这2类高原低值天气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论认识分歧仍较大,两者相互作用进而引发高影响天气过程的物理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对这一科学问题的探究不仅对推动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可为高原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的应用实践提供指导。
李国平李山山黄楚惠
关键词:高原低涡切变相互作用
四川山地暖季夜间暴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对海拔高度的依赖性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 165个国家及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暖季(5—9月)暴雨日夜间降水占日降水量的比例、夜间暴雨频次和夜间平均暴雨强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得出:(1)四川暴雨日夜间降水占日降水量比例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以海拔2 800 m为分界,表现为随海拔高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垂直分布特征,川西南山地与其他山地区域整体上升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2)夜间暴雨频次较多的测站沿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陡峭地形呈线性分布,夜间暴雨频次随海拔高度升高总体呈减小的特征,川西山地和川西南山地的频次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800和500 m。(3)四川夜间平均暴雨强度整体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海拔700 m处的峰值强度主要由川西山地贡献。(4)川西山地夜间暴雨次数较多且强度大,川西南山地夜间暴雨次数多但单次降水量较小,而川东北夜间暴雨的强度较大但次数较少。
周芳弛李国平黄楚惠
关键词:海拔高度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被引量:19
2007年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时空分辨率较高的TBB资料,对造成我国长江流域强降水的一次高原低涡东移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主要分析了低涡移动、降水分布及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和湿位涡等物理量。分析表明:此次高原低涡随其东部低槽移出高原,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的东半侧并在低涡移出高原后增强。当低涡与热带气旋合并时,产生强降水.造成了长江流域的汛情。卫星TBB图与降水时段和落区对应较好。水汽通量散度场的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水汽的集散情况,其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一致,且强降水中心位于850 hPaθ_(se)等值线密集区和500 hPa的高能区。低涡降水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的叠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强降雨区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的正值区东北和东南侧零线附近,而湿位涡斜压项的负值区对暴雨的落区和移动有一定指示意义。
黄楚惠李国平
关键词:TBB假相当位温湿位涡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被引量:45
2014年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通过人工识别与天气图对比,本文对1981~2010年夏季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高原低涡高发年和低发年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分量场的特征,主要结果有:(1)近30年来夏季高原低涡平均每年生成32个,低涡发生频数呈现较明显的增多趋势,并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低涡频数在2000年和2005年出现显著突变,在2000年由增多趋势转为减少趋势,在2005年又转为增多趋势,同时低涡频数具有显著的准5年、准9年和准15年周期振荡,6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呈减少趋势,而7月和8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均呈现增多趋势;(2)夏季高原低涡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西藏双湖、那曲和青海扎仁克吾一带,其中高原中部涡占50.8%,西部涡占27.0%,东部涡占22.2%,6月、7月和8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分别占夏季低涡总数的44.7%、29.9%和25.4%,高原低涡生成时绝大多数为暖性涡,占总数的90.7%.近30年来平均每年夏季有1.3个高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并在下游大范围地区产生强降水天气;移出的高原低涡以东移为主,占移出高原低涡的56.4%,而东北移和东南移的分别占移出高原低涡的20.1%和20.5%;(3)高原低涡高发年,低层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大气环流分量场均表现出较强的水平辐合及偏南气流,高层的青藏高压在高原主体范围内较气候态偏强;高原低涡低发年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伊朗高原上空的气旋、青藏高原低槽和高原南侧反气旋的配置对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李国平赵福虎黄楚惠牛金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低涡气候特征低频振荡
低空急流在副高西北侧连续性暴雨中的触发作用被引量:104
2009年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资料,对2008年9月22—26日四川盆地西北部连续性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产生在副高异常强盛和强台风黑格比登陆西进的环流背景下,过程期间500hPa无低值系统影响,暴雨的主要触发系统是副高和台风外围持续强劲的东南风低空急流,持续的东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急流最大风速出口区辐合及地形抬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辐合上升的动力条件,过程期间暴雨区位于一个稳定正环流的上升支中。另外,冷空气在此次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顾清源肖递祥黄楚惠师锐陈茂强
关键词:低空急流副高暴雨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强降水的湿螺旋度分析
利用NCEP 1°×1 °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原理,对2009年7月30-31日一例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
黄楚惠李国平牛金龙罗玲张卫
关键词:高原低涡暴雨
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分析
T213资料以及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25日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此次过程中低涡移动、雨情分布及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和湿位涡以及螺旋度等物理量.结果表明:降水的发生...
黄楚惠顾清源李国平谌贵珣
关键词:低涡暴雨湿位涡螺旋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