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平

作品数:304 被引量:2,278H指数:31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4篇期刊文章
  • 6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2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9篇降水
  • 78篇低涡
  • 58篇暴雨
  • 51篇高原低涡
  • 46篇青藏
  • 44篇青藏高原
  • 43篇水汽
  • 43篇降水量
  • 38篇可降水量
  • 29篇气候
  • 24篇地基GPS
  • 24篇气象
  • 24篇西南低涡
  • 20篇地形
  • 17篇夏季
  • 16篇数值模拟
  • 14篇气候特征
  • 14篇强降水
  • 14篇环流
  • 13篇位涡

机构

  • 27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1篇中国科学院大...
  • 20篇中国气象科学...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8篇四川省气象局
  • 18篇石家庄市气象...
  • 14篇中国气象局
  • 13篇中国气象局成...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成都气象学院
  • 10篇重庆市气候中...
  • 7篇西南交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国...
  • 6篇中山大学
  • 5篇中国民用航空...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作者

  • 304篇李国平
  • 19篇李国翠
  • 18篇黄楚惠
  • 18篇刘晓冉
  • 14篇郭洁
  • 11篇任福民
  • 9篇陈娇娜
  • 7篇陈功
  • 7篇李国平
  • 6篇黄丁发
  • 6篇卢敬华
  • 5篇张鹏飞
  • 5篇范广洲
  • 5篇王东海
  • 5篇毛文书
  • 4篇缪燕平
  • 4篇何钰
  • 4篇邓佳
  • 4篇吴俞
  • 4篇李双林

传媒

  • 39篇高原气象
  • 23篇大气科学
  • 19篇成都信息工程...
  • 15篇热带气象学报
  • 12篇气象科学
  • 11篇高原山地气象...
  • 9篇应用气象学报
  • 9篇暴雨灾害
  • 7篇气象科技
  • 7篇气象学报
  • 7篇沙漠与绿洲气...
  • 5篇云南大学学报...
  • 5篇干旱气象
  • 5篇气象科技进展
  • 5篇第一届中国大...
  • 4篇气象
  • 4篇成都气象学院...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地理科学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13篇2022
  • 11篇2021
  • 10篇2020
  • 17篇2019
  • 17篇2018
  • 11篇2017
  • 13篇2016
  • 12篇2015
  • 18篇2014
  • 16篇2013
  • 22篇2012
  • 19篇2011
  • 16篇2010
  • 14篇2009
  • 17篇2008
  • 17篇2007
  • 15篇2006
  • 4篇2005
3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TRMM资料的高原涡与西南涡引发强降水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利用TRMM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探测结果结合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四川、重庆地区的一次西南涡强降水系统和2008年7月21日四川东部的东移高原涡强降水系统的三维结构特征、雨顶高度以及降水廓线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降水过程均是发生在西南—东北向的水汽辐合带中,且降水云群均位于低涡的东南方.(2)两次强降水在水平结构上均表现为由一个主降水雨带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高原涡强降水过程比西南涡强降水的降水强度和范围都要大.降水雷达探测到的两个中尺度降水系统均以降水范围大、强度弱的层云降水为主,但对流性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其中西南涡降水中对流降水所占比例比高原涡的大,对总降水率的贡献也大.(3)垂直结构上:两次强降水的雨顶高度均是随地表雨强的增加而增加,且最大雨顶高度接近16km,但西南涡强降水中的雨顶高度比高原涡更高,说明西南涡降水过程中对流旺盛程度强于高原涡.(4)两次强降水中雨滴碰并增长过程以及凝结潜热的释放主要集中在8km以下,但8km以上西南涡降水变化大于高原涡,且前者在8~12km高度层的降水量对总降水量贡献百分比大于后者.
蒋璐君李国平王兴涛
关键词:TRMM卫星降水结构
四川7.9暴雨中孟湾大气河作用初探
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大部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简称四川“7.9”暴雨).此次过程的降水中心稳定少动、降水强度及总量大、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最高达到了1000mm以上,造成严重灾害.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岳俊李国平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孟加拉湾水汽输送
西南低涡暴雨的中尺度滤波分析
分别利用MICPAS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器,对2010年7月14日-18日的一次西南涡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滤波分析。此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中尺度切变、印缅...
张虹李国平
关键词:中尺度
文献传递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关中平原中部大气气态和液态水分布特征
2023年
大气云水含量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对于区域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利用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陕西泾河站MWP967KV型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分析关中平原中部大气云水含量时间变化特征,并结合地面降水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对比分析不同云系降水前水汽和液态水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关中平原中部水汽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峰值在7月,谷值在12月;液态水秋季和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峰值在9月,谷值在12月。水汽和液态水均呈现单峰单谷型日变化,峰谷出现时间存在差异,水汽日峰值夏季和秋季在07:00—08:00(北京时,下同)、春季在23:00、冬季在13:00,日谷值春夏秋三季在12:00前后、冬季在22:00;液态水日峰值春夏秋三季在07:00—09:00、冬季略晚(10:00),日谷值均在夜间。不同类型云系降水前云水含量增长用时不同,层状云系发展用时平均为15.6 h,其他积状云系平均为9.0 h,初期水汽均先于液态水发展,越临近降水时刻波动幅度越大,但降水触发前液态水率先跳变跃增,且不同季节层状云系触发降水时的水汽和液态水差异较大;午后强对流发展用时较短,平均为30 min,发展初期和降水触发前均是液态水率先变化和跳变跃增。
王雯燕王瑞英雷连发樊超李国平
关键词:地基微波辐射计水汽液态水
川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分析
利用1972~2002年川渝地区地面气象资料和探空站高空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川渝地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分布及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气温、实况降水量的关系,特别是夏季大气可降水量与旱涝...
郭洁李国平
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两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FNL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FY−2F卫星TBB资料,对比分析了近5年“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的贵州省平塘县发生的2次大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低层低涡−切变线及中低空强盛的急流是2次大冰雹过程的共同环流特征;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低层较丰富的水汽、一定的抬升条件是2次冰雹天气的共同物理量特征.但2次大冰雹过程的触发机制有所不同,“04.09”过程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引起,而“03.04”过程是静止锋冷垫之上触发的高架雷暴.0℃层和−20℃层出现在适宜的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0℃层和−20℃层的厚度较小但垂直温度梯度较大,更有利于形成大冰雹.SWEAT、CAPE指数对冰雹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降雹前的指数高值中心与冰雹落区吻合,且指数数值越大,冰雹的直径亦越大.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也是这2次大冰雹过程重要的影响因子.
罗喜平罗雄李国平王兴菊
关键词:FAST大冰雹
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被引量:51
2012年
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余蓉张小玲李国平高倩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近25年来中国山地气象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6年
山地气象学是研究山地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山地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5年来,中国山地气象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除继续重视青藏高原的大气科学试验及深入研究之外,还对天山、华山、秦岭、横断山、峨眉山、哀牢山、娄山、巴山、大别山、太行山、长白山、黄山、九华山等主要山脉开展了地形与气象关系的研究。针对与山地气象相关的观测试验、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理论、数值模拟、降水科学、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资源、环境气象及气象灾害等研究领域,本文分别对这些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山地气象未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
李国平
关键词:灾害
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利用成都地区4个地基GPS站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雨量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一次由高原涡诱生西南涡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开始前GPS-PWV有一个急升过程,且与过程1h最大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GPS-PWV的增幅和所达到的最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南暖湿气流对四川盆地水汽的影响程度;而GPS-PWV的骤降则预示降水即将结束。西南涡在GPS-PWV急速上升之后形成于盆地;在其发展强盛时段,盆地处于低空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随着西南涡的东移,GPS-PWV逐渐减小至最低水平。
邓佳李国平
关键词:地基GPS可降水量暴雨水汽输送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北太平洋大气热源诊断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长江中下游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SVD分解等方法,详细讨论了北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东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信度为95%的Monte-Carlo检验,具体表现为当菲律宾群岛附近洋面、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北太平洋西风飘流区大气热源异常增加(减少)时,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热源异常偏低(偏高),会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偏少(偏多),反之亦然,合成分析、点相关分析和SVD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毛文书巩远发彭骏李国平
关键词:梅雨大气热源Z指数EOF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