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志军

作品数:24 被引量:32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亚热带
  • 7篇植被
  • 6篇阔叶
  • 6篇常绿
  • 5篇植物
  • 5篇三峡水库
  • 5篇落叶阔叶
  • 5篇落叶阔叶混交...
  • 5篇阔叶混交林
  • 5篇混交
  • 5篇混交林
  • 5篇八大公山
  • 5篇常绿落叶阔叶...
  • 4篇水库
  • 4篇群落
  • 4篇径级
  • 3篇点格局分析
  • 3篇植被重建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物种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吉首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安财经学院
  • 1篇济南市工程咨...
  • 1篇宜都市野生动...

作者

  • 24篇卢志军
  • 16篇江明喜
  • 9篇黄汉东
  • 5篇李家湘
  • 5篇李跃林
  • 5篇徐文婷
  • 4篇谢宗强
  • 4篇鲍大川
  • 4篇赵常明
  • 4篇熊高明
  • 3篇廖建雄
  • 3篇郭屹立
  • 3篇李连发
  • 3篇吴浩
  • 2篇路俊盟
  • 2篇王庆刚
  • 2篇刘海波
  • 2篇孟红杰
  • 2篇魏新增
  • 2篇徐耀粘

传媒

  • 6篇生物多样性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科学学报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三峡水库湿地...

年份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恢复策略被引量:14
2012年
三峡工程全面运行之后,水文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新形成的消涨带(海拔145~175 m)原有植被大部分可能逐渐消亡。如何重建该地段植被成为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三峡消涨带植被重建方面的前期工作,建议如下:首先对库区消涨带植被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了解新的水文条件下原有植被动态及命运,同时为消涨带植被人工重建提供备选物种;其次,评价土壤种子库恢复地上植被的潜力,结合地上植被监测结果,评价消涨带植被的自我恢复(更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生理生态学和生活史特征,筛选植被重建适宜物种。人工重建植被过程中,原有水田可以应用水生植物构建湿地植被;地势平缓,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以利用筛选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垂直配置构建人工植被。此后,至少需要5年监测和评估植被重建效果。
卢志军江明喜
关键词:植被重建恢复生态学三峡库区
利用乔灌草垂直配置构建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乔灌草垂直配置构建三峡水库消涨带植被的方法,涉及水库消涨带植被构建的方法。本发明包括①选择适宜生长在三峡水库消涨带的乔灌草物种为植物材料;②在消涨带内选择弃耕农田或者土层较厚、地势平缓的地段为种植基地...
卢志军江明喜黄汉东廖建雄
运用红外相机对八大公山森林动态样地鸟兽的初步调查被引量:10
2014年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八大公山保护区)位于武陵山山脉北端,由斗篷山、杉木界和天平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232 km^2,地理坐标为29°39′18″–29°49′48″N,109°41′45″–110°09′50″E。该保护区保存了亚热带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理想区域(卢志军,2011)。区内为溶岩发育的崎岖山原地貌,海拔395.0–1,890.4 m。
谢文华杨锡福于家捷李俊年陶双伦卢志军王学志肖治术
关键词:红外相机鸟兽样地常绿阔叶林地理坐标
中国南方灌丛凋落物现存量被引量:10
2017年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尺度上阐明其现存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理。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方灌丛生态系统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该区域灌丛凋落物现存量的平均值为0.32 kg·m^(–2),是中国森林凋落物现存量(0.47 kg·m^(–2))的68%,是中国草地凋落物现存量(0.06 kg·m^(–2))的5倍;凋落物现存量呈现出明显的纬度格局,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升高;该区域的灌丛生态系统凋落物现存量的碳转换系数为0.41,显著低于植被活体转换系数0.50;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平均气温、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土壤碳、氮以及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该区域灌丛凋落物现存量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不可忽视的组分;年平均气温是影响该区域内灌丛生态系统凋落物现存量的重要环境因子;采用常用的植被活体碳转换系数可能会高估凋落物现存量碳库的22%。
葛结林熊高明李家湘徐文婷赵常明卢志军李跃林谢宗强
关键词:年平均气温土壤属性气候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3
2017年
探索植物器官中氮(N)、磷(P)含量沿环境梯度的分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适应策略的过程和机制。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布设462个灌丛样点,对其中193种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进行调查取样。结果表明:1)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N、P含量几何均值分别为16.57 mg·g^(–1)和1.02 mg·g^(–1);其中,落叶木本植物(17.91 mg·g^(–1)、1.14 mg·g^(–1))显著高于常绿木本植物(15.19 mg·g^(–1)、0.89 mg·g^(–1));叶P含量较N含量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环境依赖性。2)随年平均气温(MAT)的升高,常绿木本植物叶N、P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年降水量(MAP)的增加,常绿木本植物叶N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含量增加,两者P含量下降。3)土壤N含量的增加对两者叶的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随土壤P含量的增加,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P含量均显著增加。4)广义线性回归显示,植物生活型分别可解释叶N、P变异的7.6%和14.4%,MAP和土壤P含量分别解释了0.8%和16.4%的叶P变异。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灌丛中优势植物叶的N含量主要受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需求所决定,而P含量则受气候、土壤和植物生活型共同决定。
李家湘徐文婷熊高明王杨赵常明卢志军李跃林谢宗强
关键词: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型
檵木生物量分配特征被引量:35
2017年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是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灌丛生态系统最具优势的一种灌丛类型。该研究以该灌丛建群种檵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器官间的异速生长、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与个体大小、灌丛更新起源和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檵木地上-地下相对生长关系符合等速生长规律,但随径级增大其等速生长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较小径级檵木叶-茎、叶-根为等速生长,随径级增大转换为异速生长。不同灌丛起源间,檵木叶-茎、叶-根相对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器官间相对生长的尺度系数与生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灌木层盖度和坡度通过影响檵木生长初期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其生物量在器官间的分配。檵木平均叶质比为0.11,茎质比为0.55,根质比为0.34,根冠比为0.65。随径级的增大,茎质比(0.50–0.64)逐渐增大,叶质比(0.12–0.08)、根质比(0.38–0.28)和根冠比(0.91–0.43)逐渐减小。在次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12,根质比为0.33;在原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07,根质比为0.36。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与灌木层盖度正相关,叶质比与坡度负相关,根质比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个体增大,檵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由等速生长转换为异速生长,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增加,地上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干中;干扰通过影响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干扰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增加,向根的分配减少;光照减少促进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坡度增加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促进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年降水量的变化对生物量分配无
王杨徐文婷熊高明李家湘赵常明卢志军李跃林谢宗强
关键词:异速生长灌丛亚热带生境因子根冠比
三峡水库蓄水对消涨带植被的初步影响被引量:56
2010年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研究水库蓄水对175 m以下消涨带原有植被的潜在影响,2008年8月在三峡大坝上游长江干流从巴南到秭归12个监测点,设立68个5 m×5 m永久监测样方,比较被水淹过的156 m以下与当时尚未水淹的156~175 m地段植被物种组分、物种多样性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被水淹过与尚未水淹的植被物种组分存在显著差异,DCA可以将二者明显分开,156 m以上尚未水淹的植被以灌丛为主;156 m以下被水淹过的植被以草丛为主,优势种包括多年生草本: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和硬秆子草(Capillipedium assimile);一年生草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毛马唐(Digitaria ciliaris)和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木本植物基本死亡,只有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牡荆(Vitex negundo)和地瓜(Ficus tikoua)存活。此外,被水淹过的植被中灌木物种数比例显著降低,而一年生草本物种数比例显著增加。被水淹过和尚未水淹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也存在显著差异,被水淹过植被物种总数、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物种数显著低于尚未被水淹过的植被,但一年生草本物种数没有显著差异。被水淹过的植被草本层生物量与尚未水淹的植被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水淹显著改变了消涨带原有植被物种组分和物种多样性,但一年生草本物种数和草本层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未来175 m以下的植被中,草本尤其是一年生草本将占据优势。在消涨带植被恢复选择适应水淹生境物种过程中,应分别从植物的生活史、生理学和形态学等角度进行筛选,尤其应重视生活史适应策略植物的应用。被水淹过的156 m以下现有优势草本和存活的灌木可以作为三峡库区未来消涨带植被恢复的备选物种。
卢志军李连发黄汉东陶敏张全发江明喜
关键词:河岸带恢复生态学群落演替水淹植被动态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恢复策略
三峡工程全面运行之后,水文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新形成的消涨带(海拔145~175m)原有植被大部分可能逐渐消亡。如何重建该地段植被成为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三峡消涨带植被重建方面的...
卢志军江明喜
关键词:植被恢复生态工程
文献传递
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影响幼苗存活的主要因子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幼苗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的阶段,对幼苗存活影响因子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了解森林群落的天然更新机制。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对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影响幼苗存活的主要生物与非生物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落水平上,幼苗存活与生物因子中的同种幼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非生物因子中的冠层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2)从年龄上看,4年生以下龄级的幼苗存活更容易受到同种幼苗密度的影响,与同种幼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4年生及其以上的幼苗存活则主要受非生物因子影响;(3)从生活型上看,相对于常绿物种,落叶物种的幼苗存活率更容易受到同种幼苗密度的影响,也与冠层开阔度呈正相关;(4)在物种水平上,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对不同物种幼苗存活率的影响也不相同。其中,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 Rehd.et Wils.)的存活率与冠层开阔度呈正相关;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 Brand)幼苗的存活率与同种幼苗密度、异种大树胸高断面积、林冠开阔度、坡向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异种幼苗密度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影响幼苗存活的因子是多样的,而且不是随机发生的。在不同水平上影响幼苗存活的因子不同。
徐文秀路俊盟卢志军刘梦婷刘检明江明喜
巴山木竹发笋和大熊猫取食的时空格局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9
2009年
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是秦岭大熊猫冬季和春季主要食物来源。秦岭地区巴山木竹的更新是保护大熊猫和评价其生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而发笋是巴山木竹更新的主要方式。揭示巴山木竹发笋和大熊猫取食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空间和数量上的相关性对保护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单变量和双变量Ripley K函数点格局方法,对秦岭南坡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40m永久样地竹子发笋和大熊猫取食情况连续6年(2002-2008年,2007年除外)研究表明,由于自身克隆生长、资源异质性、大熊猫取食和践踏等因素,巴山木竹发笋呈现聚集分布格局;而大熊猫取食的聚集格局可能归因于食物聚集分布、自身取食习惯和取食地段小地形特征。大熊猫取食和巴山木竹发笋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显示出巴山木竹为秦岭大熊猫食物主要来源。同时,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熊猫取食强度与巴山木竹发笋产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该地区还存在其他竹子提供食物来源,大熊猫对巴山木竹不是完全依赖。
卢志军王巍张文辉李红曹庆党高弟何东Scott Franklin
关键词:大熊猫保护种群更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