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凌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军事

主题

  • 7篇飞行员
  • 5篇飞行
  • 3篇颈部
  • 3篇颈肌
  • 3篇军事飞行员
  • 3篇飞行人员
  • 2篇颈部损伤
  • 1篇低氧
  • 1篇低氧环境
  • 1篇心理旋转
  • 1篇心率
  • 1篇性别
  • 1篇血氧
  • 1篇血氧饱和度
  • 1篇氧饱和度
  • 1篇叶黄酮
  • 1篇战斗机
  • 1篇战斗机飞行员
  • 1篇战机
  • 1篇人体试食

机构

  • 14篇空军杭州航空...
  • 2篇浙江大学
  • 1篇空军航空医学...
  • 1篇南京军区杭州...

作者

  • 14篇夏凌
  • 12篇李交杰
  • 11篇陈晓健
  • 7篇陈琼
  • 6篇陈小萍
  • 4篇徐建华
  • 3篇黄炜
  • 3篇朱超
  • 2篇成海平
  • 2篇季思菊
  • 1篇刘晔峰
  • 1篇姜卫
  • 1篇郭庆军
  • 1篇佟洋
  • 1篇张英
  • 1篇吴晓琴
  • 1篇孙玮
  • 1篇沈思云
  • 1篇龚凌霄
  • 1篇娄振山

传媒

  • 3篇华南国防医学...
  • 2篇浙江中西医结...
  • 2篇解放军预防医...
  • 2篇中国疗养医学
  • 2篇中华航空航天...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面模拟低氧环境对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2017年
目的通过地面模拟低氧环境,观察不同低氧环境对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探索低氧训练新模式。方法选择16名健康男性依次在地面、模拟海拔5000 m高空低氧环境、模拟海拔7500 m高空低氧环境下,进行心理旋转测验,正像和镜像的字母F、G、L、P、Q、R,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0°、60°、120°、180°,测量指标包括错误率、反应时。结果 (1)错误率:海拔7500 m错误率(0.073±0.014)最高,海拔5000 m错误率(0.052±0.008)最低,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旋转角度(0°、60°、120°、180°)增加,错误率依次递增(0.020±0.004、0.031±0.008、0.062±0.013、0.133±0.020),除了00和600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它角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反应时:随着高度由地面、海拔5000 m、海拔7500 m的增加,反应时由(798.585±34.583)ms、(766.580±36.665)ms、(744.845±37.231)ms依次递减,地面与海拔7500 m间反应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像反应时(706.870±28.218)ms相比,镜像反应时(833.137±43.028)ms显著延长,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旋转角度(00、600、1200、1800)增加,反应时[(692.309±32.886)ms、(710.697±32.648)ms、(782.300±35.384)ms、(894.708±42.794)ms]依次增加,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低氧暴露对心理旋转能力有较大影响,可开展缺氧体验训练与心理旋转测验相结合的航空生理训练新模式。
夏凌陈晓健胡林枫李交杰
关键词:心理旋转低氧飞行人员
军机飞行员颈肌强度及训练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军机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并探讨颈肌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50例军机飞行员(运输机组、直升机组、歼强机组、轰炸机组和初教机组各10例)进行为期3周共9次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训练,第1、3、4、6、7和9次为等长训练模式,第2、5和8次为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模式,记录第1次训练即颈肌训练前各机种以及第1(T1组)、3(T3组)、6(T6组)和9(T9组)次训练的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最大冲量。结果①训练前运输机组向前、后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和平均10 s最大冲量值低于其他组(P<0.05);②第3、6和9次训练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最大冲量的均值较第1次均有显著提高(P<0.05);训练3周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4%、42.6%、65.2%和55.5%,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1.6%、41.8%、63.3%和53.9%。结论运输机飞行员前屈和后伸肌群强度较低;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能有效提高军机飞行员的颈肌强度。
陈琼沈思云夏凌李交杰陈小萍陈晓健徐建华
关键词:颈部损伤
军事飞行员颈肌强度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军事飞行员颈肌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测量197名军事飞行员身体参数(颈前长、颈后长、颈围、颈厚、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登记年龄、飞行时间、机种,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进行等长测试,每个方向测试10次,记录最大肌力(peak neck muscle strength,PNMS)及平均最大肌力(mean neck muscle strength,MNMS)。对颈前长、颈后长、颈围、颈厚、BMI、年龄、飞行时间、机种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MNM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颈围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后伸、左右侧屈肌群MNMS呈正相关(P<0.01),BMI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MNMS呈正相关(P<0.01),年龄与前屈、左侧PNMS及MNMS、右侧MNMS呈负相关(P<0.01或P<0.05),飞行时间与前屈PNMS及MNMS、左右侧MNMS呈负相关(P<0.01或P<0.05),机种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MNMS无相关关系。结论颈围、BMI与颈肌强度呈正相关,年龄、飞行时间与颈肌强度呈负相关,机种与颈肌强度无相关性。
夏凌陈晓健李交杰徐建华朱超
关键词:军事飞行员颈围体质量指数机种
快速急性缺氧耐力与性别关系的研究
2011年
为了解快速急性缺氧耐力与性别的关系,笔者对初选身体健康的58名中青年进行快速急性缺氧耐力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李交杰陈小萍陈晓健陈琼夏凌孙玮沈玲芳
关键词:血氧饱和度心率性别
目标设置理论在颈肌强度测试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目标设置理论在飞行员颈肌强度测试中的应用效果,结合飞行员问卷调查,探讨提高飞行员颈肌强度训练效果的方法。方法 107名男性现役空军飞行员,按颈肌强度测试时目标负荷不同分为三组(第1组:35,0 N、0 N;第2组:37,300 N、300 N;第3组:35,113 N、211 N)。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107名空军飞行员颈部前屈、后伸肌群进行等长测试,每个方向测试10次,记录最大肌力、平均最大肌力、最大总冲量及平均最大总冲量,分组进行统计对比。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飞行员颈部不适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测试后颈部肌群酸痛等情况。结果问卷调查:56.2%的飞行员在以往的飞行中发生过颈部不适,其中41.9%发生在近一年中;发生颈部不适的原因前三名依次为:疲劳、续航时间长、头盔及附加装置的重量。与第1组相比,第2组前屈平均最大肌力升高(P<0.05),第3组前屈最大肌力及平均最大肌力、后伸最大肌力及平均最大肌力升高(P<0.05或0.01);与第2组相比,第3组后伸最大肌力及平均最大肌力升高(P<0.05或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前屈平均最大总冲量升高(P<0.05),第3组前屈最大总冲量及平均最大总冲量、后伸最大总冲量及平均最大总冲量升高(P<0.05或0.01);与第2组相比,第3组后伸平均最大总冲量升高(P<0.05)。结论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进行颈肌强度测试安全、易接受,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产生更好的测试结果,需合理应用目标设置理论提高颈肌强度训练效果。
夏凌陈晓健陶艳梅陶银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飞行员
CME-1颈肌训练器对教练机飞行员颈肌强度的训练效果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测试以CME-1颈肌训练器训练教练机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探讨了颈肌训练的方法和效果,为制定提高飞行员颈肌力量和减少颈部损伤的训练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22例教练机飞行员(其中初教机和高教机各11例)进行每周3次,连续3周共9次的颈部各肌群(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强度训练,第1、3、4、6、7、9次采用等长训练模式,第2、5、8次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模式,记录第1、6、9次训练后的颈肌前、后、左、右运动时,各肌群的强度及10 s最大冲量。结果 (1)训练1次和9次后,初教机组和高教机组各方向运动时,颈肌强度和10 s最大冲量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2)训练6和9次后,各肌群的颈肌强度和10 s最大冲量较训练1次均有显著提高(P<0.05);训练9次后,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各肌群的强度与训练1次比较,分别增长了38.9%、35.5%、60.6%和48.8%(P<0.05);10 s最大冲量与训练1次比较,分别增长了46.1%、40.0%、47.9%和48.9%(P<0.05)。结论 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提高教练机飞行员的颈肌强度有较好的作用。
陈琼朱超李交杰徐建华夏凌陈小萍陈晓健
西藏芜菁与竹叶黄酮协同作用增强人体低氧耐受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研究西藏芜菁与竹叶黄酮协同增效对人体低氧耐受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预试验的基础上,以芜菁冻于粉和竹叶黄酮的复配胶囊为试验材料,以抗缺氧药物(红景天胶囊)为阳性对照,以安慰剂(马铃薯淀粉胶囊)为空白对照,进行扩大规模的人体试食试验。预试验周期为14d。选取青年男女各2名,日摄取不同剂量[560和1120mg/(d·人)]的复配胶囊,分别于第0、7、14天在2个模拟海拔高度(5000m和7500m)下做低氧耐受性试验,同步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记录低氧环境下思维能力精确性的下降以及出现的各种自觉症状:同步抽取受试者血样,检测血清中SOD和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扩大试验中选取30名年龄在20。30岁的健康青年男性,依据试验前个体对低氧的反应情况,遴选合格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复配胶囊、红景天胶囊和安慰剂),每日定时定量服用,日摄入剂量均为840mg(280mg/粒×3粒)。扩大试验周期为21天d.受试者分别于第0、7、14、21天在模拟7500in海拔高度下(氧含量7.1%)做低氧反应试验,并检测血液中多项抗氧化指标(SOD、CAT、GSH—px、MDA)及血常规和血生化全套。结果:预试验结果表明,在为期14d的预试验中复配胶囊能显著提高人体SOD、CAT酶的抗氧化活性,延缓血氧饱和度(SpO2)的下降。扩大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4、21天时,复配胶囊组与红景天胶囊组受试者血清SOD、CAT酶活性较第0天达到显著提高(p〈0.05),而第21天时MDA含量较试验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西藏芜菁与竹叶黄酮复配而成的胶囊表现出可与红景天胶囊相媲美的生物学功效,表明其具有开发耐缺氧功能性食品和天然药物的潜力。
龚凌霄李交杰刘晔峰陈晓健唐伟敏陈琼吴晓琴夏凌张英
关键词:竹叶黄酮协同增效作用功能性食品缺氧耐受性人体试食试验
飞行人员大体检慢性丙型肝炎一例
2016年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轰运教‐7通信员,飞行时间3000 h。2016年7月健康疗养入院,无不适主诉。血液检查:谷丙转氨酶58 U/L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均正常。肝脏B超未见明显异常。1周后复查谷丙转氨酶52 U/L ,甲型肝炎抗体阴性,乙型肝炎病毒5项抗原及抗体全阴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送至外院就诊,查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RNA 4.56×10^7 U/ml(参考范围:0~1×10^3 U/ml),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追问病史,10余年前因飞行事故曾给予输血治疗。年度大体检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健康等级:丙,送体系医院进一步诊治。
夏凌姜卫
关键词:肝炎飞行人员
战斗机飞行员颈肌强度训练效果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评价颈肌强度训练提高战斗机飞行员颈肌力量的效果,为寻求减少飞行员颈部损伤发生、提高战斗力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24名战斗机飞行员进行每周3次、连续3周共9次的颈肌强度训练(第1、3、4、6、7、9次为等长训练模式,第2、5、8次为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模式),记录每次等长训练前、后、左、右肌群的峰值肌力均值、峰值总冲量均值,对训练前、训练2周(第6次)、训练3周(第9次)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训练2周,24名战斗机飞行员的前、后、左、右各肌群峰值肌力均值较训练前分别增加了38.9%、48.9%、66.6%、55.8%;训练3周较训练前分别增加49.0%、60.1%、79.9%、71.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训练2周后,24名战斗机飞行员的前、后、左、右各肌群峰值总冲量均值较训练前分别增加39.6%、49.6%、69.7%、52.7%;训练3周后,较训练前分别增加51.2%、59.9%、82.5%、65.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提高战斗机飞行员颈肌力量有明显效果。
夏凌陈琼李交杰季思菊
关键词:颈肌飞行员颈部损伤
军事飞行员不同时段颈肌强度训练效果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研制的飞行员颈肌训练器,测试并进行不同时段军机飞行员颈肌强度训练,评定颈肌强度训练的效果。方法使用CME-1颈肌强度训练器,以等长和CVR训练模式对军事飞行员和军事锻炼员分别进行2、3和6周时段训练,测定不同时段训练后颈肌强度并评价训练效果。结果 60名军事飞行员不同时段训练周期训练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4个方向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比训练前提高明显(P<0.05);训练3周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3%、44.8%、70.5%和59.6%,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9.3%、41.3%、65.0%和55.5%。第3周时段训练后的后伸肌群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比第2周时段训练后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1名军事锻炼员经过6周颈肌强度训练后,各方向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比训练前明显提高(P<0.001)。训练6周后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71.1%、83.7%、78.6%和75.2%,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36.9%、138.5%、114.1%和114.4%。结论本研究为不同机种飞行员制定颈肌强度军标提供生理依据,对颈肌强度较低的飞行员颈肌训练提供方法,为高性能战机、舰载机飞行员的颈肌训练周期和颈肌强度训练目标提供参考。
李交杰徐建华成海平朱超夏凌陈琼陈晓健陈小萍俞梦孙娄振山黄炜
关键词:军事飞行员冲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