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斐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超大瓣环患者的支架加宽和人工腱索辅助下TAVI技术被引量:1
- 2022年
- 非钙化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NPAI)是老龄化社会中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大多数NAPI患者可见其主动脉瓣环明显扩大且其病变主动脉瓣缺少钙化灶支撑,故对于这类患者难以常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进行治疗。本中心回顾性总结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共12例老年NPAI合并瓣环扩大(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 with aortic annulus dilatation,NPAI-AAD)患者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进行治疗的随访结果。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门控全心动周期增强CT检查,瓣环直径大于29 mm(J-Valve最大型号为直径29 mm)的NPAI-AAD患者入选。术前CT评估收缩期瓣环直径29.2~32.6 mm,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系统评分(Society of Throacic Surgeons,STS)4~15分,年龄73~85岁。术中介入瓣膜常规冲洗后,裁剪医用涤纶片合适大小,使用4/12带针涤纶缝线分别在介入瓣膜纵向3个长矩形支架外缝合6~8针,固定3个涤纶片以增宽介入瓣膜支架外周直径3~4 mm。对于主动脉瓣环直径大于30.5 mm的患者在介入瓣膜支架下缘分别穿入4-0 prolene滑线以协助瓣膜锚定。后将经处理的介入瓣膜于冰水中压载至输送鞘中。常规左侧肋间小切口经心尖穿刺途径心脏搏动下完成TAVI手术。1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介入瓣膜,均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6例联合使用人工腱索锚定技术。其中1例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时,术中瓣膜移位,拖放至降主动脉锚定,然后取第2个介入瓣膜,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联合人工腱索锚定技术顺利完成TAVI手术。围手术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但其瓣膜位置及功能良好。余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复查未见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关闭不全、轻度关闭不全5例、余均为微量关闭不全。随访6~24个月,11例均无�
- 张海波孟旭王胜洵郑帅孟斐吴凯胜刘巍周玉杰
- 关键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环多器官衰竭心脏搏动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小板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患者术后在院期间血小板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21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中心行TAVI患者,根据患者术后血小板下降特点分为血小板变化自限性组和非自限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超声资料、术中操作资料和术后在院期间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最终纳入患者249例,自限性组175例(70.3%),其中男100例、女75例;非自限性组74例(29.7%),其中男43例、女31例,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自限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3.11±8.88)岁,非自限性组为(71.54±10.3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自限性组一般于术后第2 d发生血小板下降,并于术后第4 d达计数最低点,于术后第5~7 d恢复至基线水平;非自限性组血小板变化为单纯上升、下降或无规律波动。自限性组患者术前主动脉瓣狭窄程度更严重(P<0.001),且术中使用更多的体外循环辅助(P<0.001)。术后自限性组患者比非自限性组患者更易出现主动脉瓣瓣周漏(P=0.013)。结论TAVI术后患者血小板变化多呈自限性下降趋势,可能与患者术前主动脉瓣狭窄严重程度、术中使用体外循环装置、术后瓣周漏有关。
- 李翔宇张海波杨芳宇郑帅孟斐王胜洵焦玉清李岳环吴凯胜沈经纶
-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血小板
- 23例微创双房消融路径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评价新型微创双房消融手术方法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对23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施行了胸腔镜双房消融手术。纳入研究的患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不能耐受药物且不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例(8/23,34.8%),持续性心房颤动15例(15/23,65.2%)。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至1年,无围手术死亡及卒中发生。术后随访窦性心律转复率:围手术期内23例(23/23,100%)患者成功转复窦律,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随访22例,21例(21/23,95.5%)为窦性心律,术后1年随访10例,9例(9/10,90%)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微创双房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使用双房消融线可增加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有效的减少术后快速房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
- 胡秋明吴凯胜王盛宇曾文付金涛郑帅孟斐张海波孟旭王坚刚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微创外科
- 二尖瓣后叶折叠修复技术10年临床效果总结
- 2024年
- 目的评价二尖瓣后叶折叠修复技术在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不全时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中心由单一术者进行退行性二尖瓣修复的患者共1537例。经纳排标准筛选终入组207例。回顾患者术前超声资料,术中二尖瓣修复技术随访观察患者远期治疗效果。终点事件包括患者死亡情况,二尖瓣反流复查中度以上和再手术情况。结果207例患者均修复成功。出院时超声心动提示二尖瓣反流202例为轻度以下,5例为轻度。住院期间1例患者因原发性脑梗塞伴脑出血死亡。平均随访5.3年,随访过程中5例(2.43%)患者死亡,心脏相关死亡3例。12例中度以上反流,其中8例中度,4例重度,再手术患者3例。10年累计免于终点事件发生率为(84.99±3.83)%;10年生存率为(94.33±2.73)%;10年免于中度以上反流复发及再手术率为(90.4±2.9)%。结论二尖瓣后叶折叠是一种简单、可反复操作且治疗有效的修复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远期效果。
- 田白羽王坚刚贡鸣张海波孟斐罗天戈焦玉清刘克敏孟旭韩杰
- 关键词:二尖瓣修复术
- 氧化应激上调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β-裂解酶的表达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β-裂解酶(BACE1)表达的影响及组蛋白乙酰化、DNA甲基化的改变。方法采用H2O2处理体外培养的SH-SY5Y,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的BACE1表达及DNA甲基转移酶(DNM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BACE1 mRNA的表达;吸光度值法检测组蛋白3(H3)和组蛋白4(H4)整体乙酰化水平。结果 SH-SY5Y细胞经H2O2处理1和72 h后BACE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多;H2O2处理72 h后DNMT1、DNMT3A表达均下降,分别是对照组的75%和65%(P<0.01);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3的表达增高至对照组的1.6倍(P<0.01);同时,组蛋白H3整体乙酰化水平下降,但H4乙酰化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改变SH-SY5Y细胞内DNA甲基化水平及组蛋白乙酰化状态调节BACE1的表达,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 谷心灵孟斐李良
- 关键词:氧化应激BACE1组蛋白乙酰化
- 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前后心脏对氧磷酶2的变化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是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对氧磷酶(PON2)是一种在体内广泛分布的细胞内抗氧化物,本实验拟探讨PON2是否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方法:本实验收集风湿病外科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前后的少许心房组织,用QPCR方法进行心肌标本的PON2的mRNA水平的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风湿病患者心房组织内有PON2的mRNA的表达,而且缺血再灌注前后有表达水平的变化,男性患者PON2的mRNA的表达下调,而女性患者的PON2的mRNA的表达上调,PON2的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缺血时间、再灌注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提示PON2参与了风湿病患者外科手术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而且这种变化在不同性别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初步提示PON2可能为不同患者的心功能预后提供一个判断依据。
- 孟斐韩杰张海波王坚刚李岩许春雷曾文贾一新孟旭
- 关键词:对氧磷酶2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
- 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短期随访临床经验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治疗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短期随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单中心2019年1月-2020年5月因二尖瓣生物瓣毁损接受经心尖途径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手术及短期随访情况。手术方法:在患者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后,左侧肋间小切口心尖区缝荷包,透视和三维食道超声检测下穿刺,导丝通过二尖瓣生物瓣进入左心房,导管交换加硬支撑导丝;引导反向安装反向释放的J-Valve介入瓣膜系统,心脏跳动下植入二尖瓣生物瓣内;调整合适植入深度,快速起搏下进行支架瓣释放;必要时进行瓣膜的球囊后扩张。结果该时段共20例二尖瓣生物瓣毁损患者完成经导管J-Valve瓣膜瓣中瓣植入,术前评估均为外科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较高风险(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评分在6分以上);既往二尖瓣手术瓣膜类型:Hancock瓣膜6例,Perimount瓣膜7例,Epic瓣膜6例,Baxiter瓣膜1例;既往二尖瓣手术瓣膜大小:29号2例,27号11例,25号7例。早期有1例发生瓣膜脱落入左心室;1例术中出现瓣膜轻度移位,同时植入第2枚瓣膜;瓣中瓣植入成功率95%。监护室观察时间<6 h者5例,6~24 h者13例,24~48 h者1例,>48 h者1例。术后无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5.2±2.3)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瓣中瓣术后恢复顺利,围手术期1个月无死亡;随访中1例患者合并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心尖途径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治疗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临床效果良好,心脏跳动下完成植入,避免体外循环和常规开胸心脏停跳切开等创伤,值得继续观察随访。
- 张海波孟旭王胜洵郑帅孟斐吴凯胜刘巍周玉杰
- 关键词:二尖瓣
- 介入瓣中瓣治疗三尖瓣人工生物瓣毁损3例
- 2022年
- 总结2019年4月至10月期间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成功完成介入瓣中瓣技术治疗3例三尖瓣生物瓣膜毁损的临床经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评估提示外科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中/高危风险,EuroSCOREⅡ评分为19.50%~25.45%。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输送器撤离时出现瓣膜轻度移位,同时置入第2枚瓣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脑血管事件,无介入瓣移位或脱落。术后抗凝方案使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6个月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天。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功能、瓣膜流速和反流情况。术后随访26~32个月,无死亡事件,无脑血管事件,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Ⅱ级。肋间切口右心房穿刺使用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可成功治疗三尖瓣生物瓣毁损,为再次开胸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可行的选择。
- 张海波李岳环孟旭王胜洵郑帅孟斐刘重洋刘巍周玉杰张春晓韩杰许春雷陈宏王盛宇王坚刚
- 关键词:体外循环手术脑血管事件定期复查右心房肋间切口
- 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在心脏4种介入瓣膜手术的应用
- 2023年
-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使用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指导完成15例各类介入瓣膜手术,包括心脏主动脉瓣手术6例、二尖瓣3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2例,介入瓣膜手术入路涵盖股动脉途径、心尖途径、股静脉途径和右心房等常见入路途径。术前常规使用门控全心动周期心脏三维CT扫描获取心脏三维的解剖信息,使用Valve-ASSIST软件包对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术中将三维CT数据正确地投射到二维荧光成像上。对重建后的三维图像使用专用工作站的图像融合软件进行2D实时透视图像与3D进行叠加,并进行实时校对,完成2D-3D影像实时融合。然后在虚拟影像融合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术中全部成功完成术前三维CT扫描影像和术中透视二维影像融合重建,虚拟影像随着术中透视角度和手术介入导管床的移动而自动移动,实时指导介入瓣膜手术的进行,置入成功率100%。术中无介入瓣膜移位,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全部顺利出院。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可以方便术中心脏解剖定位,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提高介入瓣膜手术安全性。
- 张海波李岳环郑帅王胜洵孟斐沈经纶吴凯胜王坚刚
- 关键词:瓣膜手术肺动脉瓣静脉途径右心房心动周期
- 860例ON-X瓣膜中期随访临床研究
- 2017年
-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0万的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手术[1].在当前广泛应用的心脏瓣膜中,机械瓣膜在发展中国家占70%左右[2].ON-X心脏瓣膜199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2001年获得FDA批准.作为一种新型的双叶式机械瓣膜,通过不断的研制,使应用尽量达到与自体心脏瓣膜相同的理想程度.其结构特点突出,但我国尚缺乏大样本、长期的临床验证.
- 孟斐韩杰张海波王坚刚李岩许春雷曾文贾一新孟旭
- 关键词:心脏瓣膜中期随访瓣膜置换手术机械瓣膜FDA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