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来彬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滨州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概论双语教学初探被引量:2
- 2010年
- 双语教学应首先从理科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部分文科课程,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文科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强调本土特色的专业基础课,而语言学概论课与此不同。
- 尚来彬
-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双语教学
- 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原因的探讨
- 2009年
- 中国和日本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利益冲突很明显。双方在各个领域仍然相互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冷战思维和旧的观念的存在,以及彼此的情绪化因素、非客观性因素都促进了中日安全困境的形成。非客观性因素的存在是中日安全困境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 鲍俊林尚来彬
- 主观高程度构式“看/瞧+D/NP+VP/AP+的”语用功能
- 2014年
- "看/瞧+D/NP+VP/AP+的"是一种表达主观情态的隐含"高程度"义构式,其构式义随着D/NP的会话角色改变而变化,而其语用功能也随D/NP的会话角色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但是当会话角色一致时,其语用功能体现出相应的一致性,而并非构式义与其一致,体现了构式在语用方面的"形式"与"功能"的配对。
- 尚来彬
- 关键词:构式语义语用功能
- “正”、“在”、“着”、“呢”连用共现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的搭配被引量:4
- 2007年
-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 尚来彬
- 关键词:句法分布语义语用分析
- 从建构主义视角解析中日安全困境
- 2009年
- 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非客观性因素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的影响。包括共有观念(知识)的缺失、双方在角色和身份认同上的错位、文化结构以及话语实践的建构等。建构主义重视非客观性因素对行为体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行为体角色和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双方对安全的理解,中日安全困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鲍俊林尚来彬佀咏梅
- 关键词:建构主义
- 主观强加事件否定构式“被X”
- 2012年
- 我们可以把创新"被X"格式的出现,看作是对传统"被"字句用法违反的认知操作的结果,最终促使"被X"具有了"主观强加的事件否定"义。这种突破句法常规的做法正是网络用语吸引人眼球,使人感觉"异常"之中带有辛辣、讽刺、反语等"否定"意味的独特之处。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带"被X"格式的词时,即使没有看到详细内容,我们多半也不会相信"X"事件的真实性。"被X"格式已经慢慢类化为表示事件否定的构式,我们并不能从其各个组成成分直接推知"事件否定性"语义。
- 尚来彬
- 关键词:构式经济原则
- “目前、日前、当前、眼前、眼下”的句法语义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在现代汉语中,“目前、日前、当前、眼前、眼下”等词并不都表示“现在”义,它们在与其它一些词结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并不完全相同的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对这五个词与其他词结合所表现的语法分布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从空间到时间转移探讨以上五个词的隐喻认知的情况。
- 尚来彬鲍俊林
- 关键词:眼前句法分布
- “行续”范畴及动词的“行续”类
- 2009年
- 现代汉语"体"系统中有两个范畴,即"进行"和"持续"。据我们考察,这两个范畴既有不同之处,同时也是密切联系的。在表示"进行"这一特征时,常常伴随着"持续";而某些表示"持续"特征的句法结构也同时夹杂着"进行"。此外,"进行"可以是瞬时的,而"持续"也可以是不包含"进行"义的动作行为结果的持续。
- 尚来彬鲍俊林
- 关键词:动词类型句法语义
- “进行—持续”范畴中“正(在)”“在”“着”“呢”句法、语用分析
- “现代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一总的特征,使汉语的时体系统某些方面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首先从现代汉语时体系统内部的“进行”和“持续”两个范畴的密切关系入手,重新确立了现代汉语中的“进行-持续”这一体范畴,这种...
- 尚来彬
- 关键词:时体范畴句法分布语用分析现代汉语
- 文献传递
- “‘看/瞧’+D/NP+VP+De!”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2011年
-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 尚来彬
- 关键词: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