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芳芳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水稻
  • 7篇基因
  • 7篇基因定位
  • 5篇ORYZA
  • 4篇SATIVA
  • 3篇早衰
  • 3篇水稻早衰
  • 2篇白化
  • 1篇稻叶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脉
  • 1篇叶片
  • 1篇水稻叶片
  • 1篇突变体
  • 1篇花叶
  • 1篇光合速率
  • 1篇光系统

机构

  • 7篇西南大学

作者

  • 7篇徐芳芳
  • 6篇何光华
  • 6篇桑贤春
  • 4篇杨正林
  • 3篇赵芳明
  • 3篇唐彦强
  • 2篇张长伟
  • 2篇朱小燕
  • 2篇蒋钰东
  • 2篇苗润隆
  • 1篇任德勇
  • 1篇林婷婷
  • 1篇代高猛
  • 1篇廖红香
  • 1篇邢亚迪
  • 1篇王峰
  • 1篇田晓庆
  • 1篇胡宏伟
  • 1篇李云峰
  • 1篇王楠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5的鉴定及其基因精细定位被引量:7
2014年
叶片早衰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鉴定早衰突变体、图位克隆调控基因对于研究植物衰老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早衰突变体esl5(early senescent leaf mutant 5),本文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细胞学观察、理化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esl5的苗期叶片正常,分蘖期呈黄绿色,孕穗期开始叶片中上部逐渐黄化衰老;衰老部位的细胞结构异常,细胞膜降解,叶绿体基质片层疏松、排列不规则,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极显著下降。此外,esl5的·OH和H2O2含量极显著升高,SOD和CAT的活性则极显著降低。与野生型相比,esl5的生育期延长20 d左右,千粒重显著增加,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则显著降低。esl5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精细定位在第3染色体Indel标记Indel03-1和Indel03-2之间83.4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11个注释基因,这为ESL5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水稻品种的遗传改良。
桑贤春徐芳芳朱小燕邢亚迪何沛龙张长伟杨正林何光华
关键词:早衰基因定位光系统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3的鉴定与基因定位被引量:15
2013年
叶片早衰直接降低作物的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因此,鉴定早衰突变体和研究其基因功能对于作物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esl3来源于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诱变库,苗期叶片中上部呈现褐化枯萎,该特征一直持续到植株成熟。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衰老部位叶绿素和光合速率极显著下降,绿色部位光合色素和光合速率则略有升高。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结实率无显著变化,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和干物质重则显著或极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esl3叶片早衰枯死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391株日本晴/esl3的F2突变型单株,最终把ESL3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SSR标记RM19085和InDel标记Ind05-2之间,物理距离91kb,包含14个注释基因,为下一步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苗润隆蒋钰东廖红香徐芳芳何光华杨正林赵芳明桑贤春
关键词:早衰基因定位光合速率
水稻条斑花叶突变体st(t)的鉴定与遗传定位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EMS诱变育成优良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白色条斑花叶突变体st(t),在三叶期开始表现白斑,拔节期白斑变为不规则线状,一直保持到成熟。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突变体的绿色叶片部位与野生型相比,在细胞结构上无明显差异,叶绿体发育正常;突变体的白化部位细胞结构异常,质体内多含有积聚在一起的嗜锇小球,不能发育出正常叶绿体所具有的类囊体和基质片层结构。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500株西农1A/st(t)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把St(t)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SSR标记RM19745和RM1976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7cM和0.27cM,根据9311基因组序列推测,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345kb。这为St(t)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桑贤春徐芳芳凌英华赵芳明杨正林唐彦强田晓庆李云峰何光华
关键词:SATIVA叶绿体基因定位
水稻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9
2013年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whi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idrib)。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苗期表现正常,孕穗后期剑叶、倒二叶、倒三叶整张叶片的主叶脉和次级叶脉白化,叶肉细胞无显著变化,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抽穗期突变体wpsm的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n)及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极显著降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892株西农1A/wpsm的F2隐性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引物InDel 10与InDel 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6 cM和0.12 cM,物理距离约为56 kb。本研究为WPSM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小燕徐芳芳桑贤春蒋钰东代高猛王楠张长伟何光华
关键词:叶脉白化基因定位
水稻窄叶白化突变体nu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被引量:7
2012年
叶片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发育包括叶色和叶形两部分,研究水稻叶片的发育机理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了一个窄叶白化突变体nul1(narrow and upper-albino leaf1).田间种植情况下,nul1叶片全生育期均变窄,且叶片正面白化、背面绿色正常,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nul1叶片变窄主要是次叶脉数减少造成的.与野生型相比,nul1生育期延迟约8天左右,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或极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窄叶和叶片正面白化性状共分离,受同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最终将调控基因Nul1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Ind07-1与SSR标记RM21637之间,物理距离仅75kb,包含8个预测基因,为下一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峰唐彦强苗润隆徐芳芳林婷婷何光华桑贤春
关键词:SATIVA白化基因定位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2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早衰突变体esl2,苗期正常,孕穗期开始叶尖和叶缘黄化衰老。与野生型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倒一叶的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低,活性氧(ROS)、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或活性增加。超微结构观察表明,esl2衰老部位的细胞多中空且形状不规则,伴随细胞裂解、细胞质溶解等特征;同时,叶绿体结构异常,叶绿体膜溶解、基粒模糊,基质片层疏松,类囊体发育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005株西农1A/esl2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Esl2定位在第4染色体SSR标记RM17122和swu4-13之间,物理距离约244kb,这为Esl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徐芳芳桑贤春任德勇唐彦强胡宏伟杨正林赵芳明何光华
关键词:早衰基因定位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esl1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利用EMS诱变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鉴定出一个分蘖后期至成熟期叶片自然早衰突变体esl1,仅叶尖和叶上部边缘衰老,主脉部位正常不衰老,主要农艺性状均极显著下降,如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为对照的45.2%和81.7%....
徐芳芳
关键词:水稻叶片基因定位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