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作品数:14 被引量:12 H指数:2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水利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超越“基础”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被引量:1 2018年 尽管马克思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多有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拒斥道德;与此同时,尽管马克思并不拒斥道德,但他并没有以道德原则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那种指认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观点,直接有悖于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关于道德原则的定位,即道德总是非独立的与从属的。不仅道德原则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而且,"经济基础"所代表的经济事实也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不是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这类表述,与其说"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奠基性原则,不如说它是马克思思考政治生活与道德原则的出发点。纵然我们分别排除了道德原则和"经济基础"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基础的可能性,却不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失去了作为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共同体所做的辩护、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辨析等,无不彰显着政治哲学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特质,从而证明了超越"基础"的政治哲学是完全可能的。 李志“凝视”青年恩格斯:唯物史观溯源的另一种视角 2024年 尽管学界普遍认同青年恩格斯与青年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道路是不同的,但同时存在一个常见的思想倾向,即从“关系论”的视角出发,认为青年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青年恩格斯只是其中的配角。与之不同,“自主性”的研究视角要求“以青年恩格斯来理解青年恩格斯”,通过将青年恩格斯看作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特殊个体,考察青年恩格斯如何凭借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而独立地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由此,青年恩格斯研究将被赋予一种非凡的意义:打破唯物史观前史研究的三阶段说,即“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呈现青年恩格斯思想转变中的四个重要阶段即“青年德意志—黑格尔主义—经济学批判—共产主义”,从而为追溯唯物史观的起源提供更为立体和丰富的阐释空间。 李志关键词:唯物史观 自主性 小学开设国学教育现状分析 李志关键词:国学 教育营销 传统文化 一种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模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模型,通过深度掩蔽效应和几何失真效应来调制最小可感知失真值。本发明先计算2D最小可感知失真的值,然后对图像的深度掩蔽度和几何失真进行计算,对深度掩蔽度和几何失真与立... 胡瑞敏 李志 向瑞 胡文怡 钟睿 蔡旭芬文献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论之质疑 2019年 那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一定程度上的马克思主义儒家化的融合论观点,至少在三个方面是可疑的:第一,儒家文化并非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以儒家文化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作为其根本方面之一;第二,儒家文化确实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的"中国国情"与"中国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就"融合"的真正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将意味着一种既非马克思主义又非儒学的新文化的出现,这一结论将有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议题。 李志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儒学 融合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的薪火传承 2023年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法论前提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并不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这一传统,既是“由理论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由现实而理论”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二者交相辉映、彼此成就,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珞珈学派。 李志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术传统 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实践哲学解读 被引量:2 2020年 作为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对象,无论是传统哲学理论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抑或历史编纂学等,无不预设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假定理论家是一位处于世界之外的、从整体上掌握了全部真理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这一视角不仅造就了传统理论在对待现实不幸时的冷漠无情,还把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排斥在理论考察之外。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不仅批判各种具体的理论观点,更是从根本上以参与者的实践视角替换旁观者的理论视角,使得普通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历史实践成为理论的核心关切,从而将理论转换为大众批判社会现实并采取革命行动的理论武器。经过批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由传统的二元论关系变为实践领域内部的理论—实践的互动关系,因为实践是包括理论与实践在内的全部历史筹划。在这部历史筹划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都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主体性的反思与自由的政治行动已不再是理论家或政治精英的特权。 李志《共产党宣言》中的政治哲学议题——再论“阶级” 被引量:1 2018年 尽管《共产党宣言》是一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但有关这篇文献的政治哲学问题的开掘,迄今为止仍是不够的,有关'何谓阶级'这一问题就是如此。《共产党宣言》并非泛泛地讨论阶级问题,而是重点讨论了无产阶级如何从现代阶级斗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斗争中明确自身受压迫的根源——生产资料被个别的资本家所占有。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近目的,不仅从经济上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将生产资料重新变为社会的共有财产,而且从政治上废除压迫民众的国家机器,使政治国家逐步转向自治的、管理型的社会共同体形式。 李志 李志关键词:无产阶级 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论经济因素的政治力量——基于晚年恩格斯的视角 2020年 晚年恩格斯在其政治遗嘱及书信中的一些主张,尤其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观点,时常被当作恩格斯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证据。但事实上,恩格斯一如既往地强调经济因素是人类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历史中的"最终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只不过在此之外,他特别指出了经济因素之于政治生活及意识形态所施加的影响是间接的,经济因素不能直接成为某种政治力量,政治力量也就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因素。晚年恩格斯即便承认政治力量的独立性,也从未将这种独立性绝对化,因为他非常清楚政治力量无法摆脱经济因素的束缚,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政治权力之所以构成强大的力量,是因为政治权力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力量。 李志关键词:晚年恩格斯 政治力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师生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18年 2018年11月19-24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汪信砚教授、何萍教授、赵凯荣教授、李佃来教授、赵士发教授、李志教授、吴昕炜副教授、盛福刚讲师及5位研究生所组成的代表团,受邀出席了由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主办的'2018年欧洲大陆哲学年会'(The 2018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Continental Philosophy). 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