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下肢动脉
  • 3篇下肢动脉粥样...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硬化
  • 2篇缺血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多发
  • 1篇多发腔隙性脑...
  • 1篇血管

机构

  • 4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季芳
  • 4篇李蕾
  • 2篇祁小娟
  • 1篇戚筠
  • 1篇王娅
  • 1篇石华英
  • 1篇罗美芳

传媒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 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8.3%)。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位于股动脉最多(占49.6%),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高水平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P≤0.05)。颈动脉I 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9、5.37、6.47,P均<0.05),下肢动脉I 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3、5.38、6.68,P均<0.05)。结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季芳罗美芳李蕾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均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7例)、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8例),比较3组之间HCY水平。同时根据HCY测定结果分为HCY低水平组(5~15μmol/L)、HCY中水平组(15~26μmol/L)和HCY高水平组(≥26μmol/L),比较3组间双侧下肢动脉IMT厚度。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CY水平(36.85±16.86)μmol/L高于稳定斑块组(23.74±15.42)μmol/L和无斑块组(9.23±6.7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高HCY水平组IMT厚度(左1.37±0.74,右1.41±0.73 mm)高于低HCY水平组IMT厚度(左0.91±0.58,右0.92±0.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P=0.001,右P=0.004)。结论血清HCY水平随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重逐渐升高,高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有关。对急性脑梗死高HCY血症者应积极干预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季芳李蕾戚筠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4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析
2010年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AS)与不同脑血管病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脑梗死(CI)组、腔隙性脑梗死(LI)组共402例,分析3组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LAS斑块性质与部位、血脂的关系.结果 3组ICVD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P<0.05).CI组下肢动脉超声检出的LAS较TIA组高(χ2=5.62,P<0.05).3组ICVD患者L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784,P=0.012).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χ2=5.34,P<0.05).下肢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明显高于其他位置(χ2=5.45,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升高比例高于无斑块患者,(χ2=14.67,P<0.01).结论 CI组LAS检出率高于TIA组.ICVD患者L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ICVD患者L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升高比例高于无斑块者.
季芳王娅李蕾祁小娟
急性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在急性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56例急性期及86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11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85名健康者外周血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恢复期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P〈0.01);恢复期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又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增高不仅是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反应表现,而且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有增高,它们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季芳李蕾祁小娟石华英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纤维蛋白原急性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