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瘢痕
  • 13篇瘢痕疙瘩
  • 11篇烧伤
  • 11篇细胞
  • 9篇基因
  • 7篇纤维细胞
  • 7篇FAS
  • 6篇凋亡
  • 5篇细胞凋亡
  • 5篇成纤维细胞
  • 4篇突变
  • 3篇基因突变
  • 2篇严重烧伤
  • 2篇杂合子
  • 2篇杂合子丢失
  • 2篇增生
  • 2篇增生性瘢痕
  • 2篇增殖
  • 2篇皮瓣
  • 2篇热带

机构

  • 17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解放军第18...
  • 5篇解放军第一八...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6篇段红杰
  • 17篇高建华
  • 10篇沈光裕
  • 9篇刘永波
  • 6篇鲁峰
  • 4篇刘晓军
  • 3篇周金武
  • 3篇陈建设
  • 3篇邓国平
  • 3篇张宗仁
  • 2篇陈建设
  • 2篇孙兰庆
  • 2篇李泰昌
  • 2篇刘贤志
  • 2篇刘真喜
  • 2篇陈劲松
  • 1篇刘月明
  • 1篇汪涛
  • 1篇苏踊跃
  • 1篇陈建设

传媒

  • 4篇中华烧伤杂志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烧...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华医学美容...
  • 1篇中国实用美容...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7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制微粒皮对皮肤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微粒皮机制作微粒皮对皮肤细胞的损伤情况。 方法 将微粒皮机与人工剪制的微粒皮分成A、B两组 ,以透射电镜分别对两组微粒皮边缘细胞进行观察 ;用酶法试剂盒测定两组微粒皮上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以3 H TdR掺入法观察微粒皮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选择2 0例烧伤患者进行两组微粒皮移植 ,观察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 :A组微粒皮边缘细胞损伤较轻 ;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B组 ;3 H TdR掺入率明显高于B组。A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 (P <0 .0 5 )。 结论 机制微粒皮对微粒皮边缘细胞的损伤轻 ,创面愈合时间短。
陈建设陈劲松刘贤志张宗仁沈光浴段红杰苏踊跃刘月明吕根法
关键词:皮肤细胞细胞损伤烧伤透射电镜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布特征及其增殖活性被引量:15
2002年
目的 初步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异常成纤维细胞存在 ,以期为临床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治疗范围。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技术比较瘢痕疙瘩及其周围皮肤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特征 ,用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 (距边缘 0 5cm范围内 )成纤维细胞形态与正常皮肤一致 ,但在其散在分布区域存在交错重叠生长现象 ,与瘢痕疙瘩相似。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与瘢痕疙瘩中央部相似 ,介于瘢痕疙瘩边缘部与正常皮肤之间。结论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存在生物活性异常的成纤维细胞。
段红杰高建华雷涛刘永波鲁峰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TT比色法细胞增殖活性
介绍一种新型自制微粒皮机被引量:5
2002年
陈建设刘贤志陈劲松张宗仁沈光裕邓国平段红杰郭永霞
关键词:大面积深度烧伤微粒皮移植术
整形外科热点:病理性瘢痕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病理性瘢痕的诊断及治疗是目前整形外科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因此相关研究也是目前整形外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可喜的进展,许多基因被发现参与调控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现针对病理性瘢痕研究领域内相关基因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鲁峰段红杰高建华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细胞凋亡整形外科
早期切痂皮瓣移植修复关节部位Ⅲ度烧伤23例被引量:2
2004年
段红杰沈光裕高建华邓国平
关键词:关节部位烧伤
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凋亡及其与骨骼肌萎缩的关系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凋亡状况及其与骨骼肌重量的关系,以了解其对骨骼肌萎缩的可能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和严重烧伤组。制作严重烧伤大鼠烧伤模型,于伤后第0、1、4、7、10、14天称量体重和...
段红杰柴家科盛志勇姚咏明尹会男申传安吴焱秋蔺静梁黎明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比较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比较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以进一步探讨瘢痕疙瘩形成发展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技术对所有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取6~8代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噻唑蓝(MTT)比色法比较细胞接种后不同时间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碘化丙啶(P1)染色、流式细胞仪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单克隆抗体(Fas m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结果瘢痕疙瘩边缘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高于中央,两者均高于正常皮肤(P<0.01);无血清培养24 h后,瘢痕疙瘩边缘及中央细胞凋亡率均有所增加,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FasmAb作用下,瘢痕疙瘩边缘及中央细胞均不能正常凋亡,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不尽相同,瘢痕疙瘩边缘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过高可导致其向周围不断增生并浸润生长.
段红杰高建华刘永波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P_(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细胞生物学差异以解释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理。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各 6例为标本 ,通过细胞培养 6~ 10代后 ,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检测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P53 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 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大量分布于增殖期 (G2 、S、M期 ) ,且P53 蛋白表达较低 ;而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P53 蛋白呈强表达 ,且主要分布在静止期 (G1、G0 期 )。结论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及P53 蛋白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也可能是导致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理之一。
鲁峰高建华黎小间段红杰
关键词:瘢痕疙瘩P53细胞周期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是否存在异常成纤维细胞,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及其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运用流式细胞仪比较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FasMcAb作用下瘢痕疙瘩及其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显示,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成纤维细胞凋亡增长率介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之间。FasMcAb作用下,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增加,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总体上与瘢痕疙瘩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至少有部分成纤维细胞不能正常凋亡。
段红杰沈光裕高建华高建华刘真喜
关键词:细胞凋亡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脱噬作用
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的序列分析(英文)
2006年
背景:瘢痕疙瘩是损伤愈合过程的结果,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寿命延长,大量积聚及产生过量的胶原纤维形成的。目的:探讨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与Fas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以基因序列为观察对象的开放性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对象:实验于2001年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所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外周血均取自南方医院整形外科的手术患者。分为瘢痕疙瘩患者15例,病变部位分别为耳垂及前胸。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病变部位分别位于足背和肘部。同时以瘢痕疙瘩患者自身正常皮肤及外周血为自身对照,增生性瘢痕患者及正常人皮肤与外周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银染技术及基因序列分析,检测15例瘢痕疙瘩标本Fas基因外显子8的基因结构。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组组织及外周血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8的基因结构。结果:①检测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中100%有Fas基因外显子8的杂合丢失。②15例瘢痕疙瘩标本基因测序有11例出现异常,共4处位点有基因突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8有杂合丢失和基因突变的现象,提示瘢痕疙瘩Fas蛋白存在功能缺陷,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
刘永波刘晓军高建华段红杰
关键词:瘢痕疙瘩肿瘤抑制基因杂合子丢失FAS基因突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