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泳

作品数:27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细胞
  • 9篇树突
  • 9篇树突状
  • 9篇树突状细胞
  • 9篇间充质干细胞
  • 9篇干细胞
  • 9篇充质干细胞
  • 6篇分化
  • 5篇胎盘源间充质...
  • 5篇基因
  • 5篇间充质
  • 5篇骨髓
  • 4篇生物学
  • 4篇体外
  • 4篇分子
  • 4篇PD-L1
  • 3篇胸腺
  • 3篇胸腺树突状细...
  • 3篇神经性
  • 3篇神经性皮炎

机构

  • 27篇苏州大学
  • 2篇太和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市红十字...

作者

  • 27篇王泳
  • 23篇张学光
  • 7篇李毅平
  • 6篇袁雅红
  • 6篇许云云
  • 5篇於葛华
  • 5篇翁震
  • 4篇李明忠
  • 4篇古彦铮
  • 3篇徐宽枫
  • 3篇徐颖
  • 3篇李芳
  • 3篇胡玉敏
  • 3篇朱守兵
  • 2篇周璇
  • 2篇汪健
  • 2篇汪家敏
  • 2篇顾永平
  • 2篇王宝涛
  • 2篇丁妍

传媒

  • 7篇苏州大学学报...
  • 5篇现代免疫学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国免疫学会...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2006中国...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2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L与不同受体结合介导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2004年
PD L1和PD L2作为新发现的B7超家族成员 ,它们的受体之一是CD2 8超家族成员PD 1,最近研究证实它们还存在第二受体。本文将就其与不同受体结合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B7家族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徐宽枫王泳张学光
关键词:PD-L1PD-L2PD-1SHP-2
朗格汉斯细胞在神经性皮炎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通过分析神经性皮炎组织病理变化、炎性细胞浸润程度、LC细胞的分布的改变,探讨这些变化与临床分型及病程的相关性。应用常规病理切片分析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LC在不同病期和炎症浸润程度皮损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神经性...
冯雪梅胡玉敏王泳张学光王宝涛谢芳顾永平詹升华詹升华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朗格汉斯细胞
文献传递
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促进早期造血功能重建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对小鼠早期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分别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IBMI)和尾静脉注射(IV)两种方法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60只C57BL/6小鼠。受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腔内注射高和低剂量组(IBM1和IBM2组)、尾静脉注射组(IV组),每组20只。在骨髓移植后1、3、6和9d分别计数各组受鼠胫骨骨髓腔内有核细胞总数,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体植入水平(供体来源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髓系细胞数)。结果于移植后6d,IBM1组和IBM2组注射侧胫骨骨髓腔内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髓系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IV组(P<0.05或P<0.01?。结论IBM-BMT较IV-BMT更能促进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袁雅红王泳翁震丁妍李东升
关键词:骨髓腔内注射造血恢复异基因骨髓移植
重组人sCD40L-IZ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三聚体蛋白的鉴定
2006年
目的:克隆并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CD40配体(CD40ligand,CD40L)重组蛋白。方法:应用PCR技术克隆CD40L胞外功能区(E107-L261)基因,并在其N端融合异亮氨酸拉链(isoleucinezipper,IZ)促使其形成三聚体活性形式,同时为了后期纯化的需要,在IZ的N端融合6个His,将所融合得到的sCD40L-IZ克隆进入pET30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体系进行诱导表达。结果:重组蛋白sCD40L-IZ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较高水平的表达。通过蛋白的变性、复性和HiTrapTM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度达95%以上的sCD40L-IZ重组蛋白。经凝胶过滤层析和非还原SDS-PAGE分析验证了其确有三聚体形式。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sCD40L-IZ可与骨髓瘤细胞株XG2表面CD40分子结合,并促使其在膜表面发生聚集。结论:人sCD40L-IZ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体系得以成功表达,并以三聚体活性形式发挥功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与凋亡、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周璇郁建锋徐颖戚春建黄勇王泳张学光
关键词:CD40配体
相关共刺激分子在神经性皮炎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PD-L1,B7-H3及CD3分子、细胞因子IL-15在神经性皮炎皮损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皮损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从而探讨神经性皮炎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及其寻找新的免疫干预的靶分子。
冯雪梅王宝涛胡玉敏王泳张学光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CD3白介素6
文献传递
人TACI-Fc融合蛋白对XG6细胞体外生长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建立人TACI-Fc基因转染细胞,获得该融合蛋白,研究其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XG6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利用RT-PCR方法从扁桃体细胞中克隆全长TACI cDNA片段,将该基因的胞外段sTACI与人IgG1Fc段连接到pcDNA真核表达载体上,使两者融合表达。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DNA-sTACI-Fc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ELISA法测定转染TACI-Fc基因的L929细胞培养上清中TACI2Fc的含量,培养上清经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纯化的融合蛋白TACI-Fc。然后应用台盼蓝染色活细胞计数和3H2TdR掺入法检测其对XG6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调节作用。结果经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表明,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sTACI-Fc融合蛋白的基因转染细胞。基因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经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TACI-Fc融合蛋白。体外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可有效地阻断Blys对骨髓瘤细胞株XG6的促增殖作用。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将TACI胞外段与人IgG1Fc段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融合表达,表达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功能,这为进一步对TACI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徐海燕王泳於葛华马泓冰徐颖施勤张学光
关键词:基因转染细胞增殖
血友病B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血友病B是一种由凝血因子IX(FIX)功能缺陷所引起的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该文介绍了运用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王泳
关键词:血友病B基因突变
Flt3L对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在FTOC体系中分化发育的作用
2011年
为了借助FTOC体系探讨Flt3L对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摘取15~16d龄胎鼠胸腺进行体外器官培养(胎鼠胸腺器官培养-FTOC),根据所使用培养基的不同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基础培养基)和Flt3L组(培养基中含有细胞因子Flt3L),在体外进行FTOC常规培养,12d后分别收集两实验组的胸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CD8、CD11c、Ia等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骨髓来源的c-kit+造血干细胞通过悬滴培养方法种植入2-脱氧鸟苷处理过的胸腺,随后将胸腺放置于组织器官培养皿中所使用的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或加入细胞因子Flt3L的培养基,进行为期12d的FTOC常规培养。12d后收集不同条件下FTOC培养的胸腺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胸腺细胞的表型进行分析;将在不同条件下FTOC培养获得的胸腺细胞进行MACS分选,从而获得胸腺树突状细胞(CD11c+DC),再与异源的CD4+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通过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在正常FTOC体系中,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和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Flt3L组胸腺DC有明显的增加,且FTOC联合悬滴培养体系中Flt3L组胸腺DC的生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TT检测结果也显示:没有CpG2006刺激时,胸腺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比较弱,但添加CpG2006刺激后,胸腺DC趋向于成熟表型,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有所增强。提示,Flt3L在小鼠胸腺DC的分化发育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明显促进小鼠骨髓来源的c-kit+造血干细胞向胸腺DC的分化。
许云云李毅平李芳朱雪明汪健王泳张学光
关键词:FLT3L胸腺树突状细胞
丝素蛋白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体外细胞相容性的比较
2010年
目的探讨丝素蛋白(SF)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SF/HA)的体外细胞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方法将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接种于上述两种生物材料上,运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形态。结果 C3H10T1/2在SF与SF/HA上都能很好地黏附、生长和增殖。SF、SF/HA和C3H10T1/2都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结论 3%SF、6%SF、600%SF/HA3组多孔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最好。
臧志远王泳李芳许云云古彦铮李明忠张学光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细胞相容性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从胎盘组织中分离获得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PM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P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联合应用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体系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吲哚美辛、地塞米松体系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和Von kossa染色对其进行成骨分化鉴定,采用油红O染色对其进行脂肪分化鉴定。结果从人胎盘中成功分离获得了PMSCs,形态呈纤维状,细胞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P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人PMSCs经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人PMSCs经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建立了有效分离、培养人PMSCs的实验体系,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明PMSCs可作为新型来源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
翁震王泳袁雅红李毅平罗先富张学光
关键词: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脂肪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