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岩

作品数:20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9篇淋巴
  • 6篇肿瘤
  • 5篇乳腺
  • 5篇淋巴瘤
  • 5篇免疫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4篇免疫表型
  • 4篇免疫表型分型
  • 4篇基因
  • 4篇表型
  • 3篇乳腺癌
  • 3篇腺癌
  • 3篇淋巴转移
  • 3篇癌组织
  • 3篇RUNX3基...
  • 3篇表达及意义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机构

  • 18篇哈尔滨医科大...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20篇石岩
  • 8篇吴丽华
  • 8篇周小鸽
  • 5篇杜金荣
  • 5篇谢建兰
  • 4篇娄阁
  • 4篇金妍
  • 4篇郑媛媛
  • 4篇陈刚
  • 3篇佟丹丹
  • 3篇姜影
  • 3篇焦宇飞
  • 2篇张艳梅
  • 2篇宫丽平
  • 2篇张淑红
  • 2篇张彦宁
  • 2篇于冉
  • 2篇付红
  • 1篇高子芬
  • 1篇时云飞

传媒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7例肿瘤位于胰头2例,胰体尾部4例,异位胰腺1例。7例瘤体均为囊、实混合性,1例肿瘤内有出血灶,3例肿瘤有钙化,增强后实质部分均有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相对特征性CT表现,CT对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李萍王淑红石岩赵燕鸣张在人
关键词:胰腺肿瘤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乳腺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 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单纯乳腺结核患者(乳腺结核组),1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检测。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2种方法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乳腺结核组T-SPOT.TB检测11例阳性、2例阴性,TST检测7例阳性、6例阴性;对照组T-SPOT.TB检测2例阳性、8例阴性,TST检测4例阳性、6例阴性;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84.6%)高于TST(53.8%)(P<0.05),特异性(80.0%)与TST(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是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较高的辅助方法,对乳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周兴璐刘岩松郭宝良石岩郭小荣张艳梅仲雷
关键词:乳腺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CD10在卵巢黏液性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进展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CD10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adenoma,MA)、黏液性交界性肿瘤(Mucinous borderline tumor,MB)和黏液性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MC)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CD10在卵巢黏液性肿瘤(Ovarian mucinous tumor,OMT)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用明确诊断的OMT标本156例,其中包括42例MA、72例MB和42例MC,同时选取20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CD10抗体标记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 CD10在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呈阴性表达;CD10在42例MA中,28例阴性,14例阳性;72例MB中,18例阴性,54例阳性;42例MC间质中,全部呈阳性。CD10在MA-MB-MC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33.3%、75%、100%,P<0.0001)。结论 CD10在卵巢黏液性肿瘤间质的高表达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吴思雨石岩吴丽华娄阁焦宇飞
关键词:卵巢黏液性肿瘤间质CD10
MUC1和MUC1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MUC1和MUC16在正常胆囊黏膜、胆囊腺瘤及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胆囊癌中MUC1和MUC16的表达与胆囊癌Nevin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因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病例60例、胆囊腺瘤病例60例及胆囊癌病例60例,进行MUC1和MUC1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病理图像,分析其在正常胆囊黏膜组织、胆囊腺瘤及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正常胆囊黏膜组、胆囊腺瘤组和胆囊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8.33%、81.67%。MUC16在正常胆囊黏膜组和胆囊腺瘤组中,无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组中,阳性表达率为36.67%。MUC1和MUC16在Nevin分期Ⅰ期组、Ⅱ期组、Ⅲ期及Ⅲ期以上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80.00%、95.83%和18.75%、30.00%、54.17%。MUC1和MUC16在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78.95%、96.15%和13.33%、26.32%、57.69%。结论:MUC1和MUC16的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UC1和MUC16的阳性表达促进胆囊癌的发生发展。MUC1和MUC16作为一种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并且预示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及浸润程度。
段海章陈进忠石岩孙岩
关键词:胆囊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标记物黏蛋白1
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2+(6/6),IgD+(2/4),CD5+(1/4),CD43-(5/6),cyclin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张彦宁郑媛媛周小鸽张淑红金妍谢建兰陈书媛石岩吴丽华
关键词:脾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表型分型
淋巴结弓形体病1例
2008年
石岩陈刚周小鸽
关键词:淋巴结弓形体病病理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理及EB病毒定位性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陈云昭周小鸽金妍郑媛媛陈刚石岩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原位杂交
P14^(ARF)和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P14ARF和CD44v6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25例人胃癌组织行P14ARF和CD44v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14ARF的表达与性别、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无关;CD44v6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CD44v6的表达与性别、远处转移无关;P14ARF与CD44v6的表达在高分化癌、中分化癌、低分化癌中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14ARF的表达与CD44v6的表达呈负相关(r=-0.203,P<0.05);P14ARF的表达与生存率正相关;CD44v6的表达与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P14ARF的失活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过程,CD44v6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癌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早期预测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判断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石岩杜金荣付红
关键词:胃癌P14ARFCD44V6淋巴转移
RUNX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T47D细胞中的表达
2011年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3,并在乳腺癌T47D细胞株中表达。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I酶切,构建并鉴定pcDNA3.1(+)-RUNX3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质粒转染T47D细胞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UNX3在T47D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3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I酶切,电泳后显示1.3kb的RUNX3目的片段和5.4kb的pcDNA3.1(+)载体片段。测序证实酶切片段与gene bank中登记的RUNX3序列相同,证实pcDNA3.1(+)-RUNX3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染pcDNA3.1(+)-RUNX3的T47D细胞RUNX3阳性表达。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并建立稳定表达RUNX3的T47D细胞系,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细胞研究模型。
姜影杜金荣佟丹丹娄阁吴丽华石岩
关键词:RUNX3基因T47D细胞乳腺癌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ALK和c-myc基因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与c-myc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 收集原发系统性AL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72例,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ALCL肿瘤组织中ALK和c-myc基因结构与数目的变化.结果 72例ALCL中,ALK阳性者42例,40例存在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其中17例同时伴有ALK基因的多拷贝;ALK阴性的30例均未发现ALK基因的易位,但其中14例存在ALK基因的多拷贝.ALK基因多拷贝的发生率在ALK阳性与阴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病例中,均未发现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其中24例存在c-myc基因的多拷贝.结论 大部分ALCL伴有ALK基因的异常(75.0%).以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最为多见(55.6%),ALK基因多拷贝也是ALC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43.1%).前者只出现于ALK阳性ALCL中,后者既可出现在ALK阳性也可出现在ALK阴性的ALCL中.ALCL中不见或罕见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c-myc基因多拷贝的现象较为常见(33.3%).
于冉周春菊陈刚高子芬时云飞石岩谢建兰周小鸽宫丽平
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分子生物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