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潘立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被引量:10
- 2010年
- 伊潘立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5-羟色胺-2(5-HT2)和多巴胺2(D2)受体阻滞药。2009年5月6日,伊潘立酮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文中对其理化性质、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评价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综述。
- 王志宏郑宇静
- 关键词:伊潘立酮精神分裂症药理学药动学
- 2003—2016年北京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03-2016年北京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及销售金额,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16年北京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物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 DDDs)、销售量、销售金额、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金额的百分比、日均用药费用(defined daily cost, DDC)、排序比(order ratio, B/A)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中,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DDs在2003-2016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噻唑烷二酮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的DDDs分别在2010年、2011年达峰值后逐年下降。磺酰脲类、双胍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B/A接近于1,同步性较好。西格列汀自使用以来DDC基本保持不变;二甲双胍的DDC逐年下降,2007年骤升,直至2013年才有所下降。其余口服降糖药DDC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北京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合理,符合降糖药物的使用原则。
- 王志宏郑宇静
-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用药频度限定日剂量
- 2013―2015年全国31省份阿卡波糖用药情况分析
- 2017年
- 目的 :对全国31省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患者阿卡波糖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分别按年度、经济区域、医疗机构级别对我国31省份的千余家医院2013―2015年间,基本医疗保险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卡波糖的相关抽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经济区域划分,2013―2015年总销售金额及用药频次的排序分别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次均费用排序分别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按医院级别划分,2013―2015年的总销售金额和用药频次的排序分别是一级及以下医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2013―2015年的次均费用最高,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次均费用相差不大。结论: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阿卡波糖的使用情况略有差异。
- 王志宏郑宇静倪倩裴艺芳封宇飞
- 关键词:阿卡波糖用药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次
- 降血钾树脂的临床应用
- 1999年
- 降血钾树脂适用于各种高血钾增高症及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氮质血症。根据大量国内外资料表明,其作用时间持久、安全、副作用轻而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适用于基层广大无透析设备的医疗单位。
- 王志宏郑宇静
- 关键词:高钾血症氮质血症锂中毒药理学
- MEK1/2抑制剂曲美替尼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被引量:8
- 2014年
- 曲美替尼是一种丝裂原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可逆性抑制剂,主要通过对MEK蛋白(胞外信号相关激酶(ERK)通路的上游调节器)的作用,影响MAPK通路,抑制细胞增殖;在体内、体外均可抑制BRAF V600突变阳性的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美国FDA于2013年5月批准其用于治疗BRAF V600E或V600K基因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本品在早期的试验中显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对于BRAF V600突变的黑色素瘤,在近期的III期临床研究中,相比于其他细胞毒的化疗药物,显示了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的优势。本文以曲美替尼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其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评价,剂量及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 郑宇静封宇飞
- 关键词:药理作用
- 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主动监测规则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建立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的主动监测规则。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6至2020年收录的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病例报道,并收集相关指南/共识及北京医院现有5种PD-1/PD-L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的药品说明书,经全面分析后形成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风险信号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系统的用户自定义功能,采用触发器技术和文本信息提取技术,将风险信号与智能监测系统中的4个数据模块(文本模块、医嘱模块、检验模块和检查模块)进行匹配,形成初始监测规则。经1个月试运行对初始监测规则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与HIS电子病案系统匹配且贴合我院医师电子病历书写习惯的监测规则。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8月6日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PD-1/PD-L1抑制剂全部患者的电子病历,应用该监测规则进行肺损伤风险信号挖掘,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初始监测规则涉及智能监测系统中除外检验模块的其他3个模块,文本模块确定了6个触发关键词/短语和18个排除关键词/短语,医嘱模块确定了触发药物(5种PD-1/PD-L1抑制剂和3种/类治疗或缓解肺损伤的药物),检查模块确定了进行过胸部CT检查并在CT检查报告文本中出现6个触发关键词/短语中的任一关键词/短语。在3个模块中均探测出风险信号者为预警病例。经1个月试运行后形成的监测规则增加了5个排除关键词/短语,删除了1类治疗或缓解肺损伤的药物,并在文本表述方面进行了修改。应用该监测规则对设定时间内303例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了风险信号挖掘,检出预警病例41例,通过人工筛选及因果关系评价,最终确定15例患者(5.0%)存在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
- 赵紫楠金鹏飞赵飞郑宇静胡欣张亚同
- 关键词:药物监测肺损伤
- 基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索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主动监测方法。方法对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北京医院住院并使用卡培他滨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风险信号挖掘。对可疑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病例进行人工因果关系评价与筛选,并对获得的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药物、处理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设定时间内共有257例住院患者使用了卡培他滨,经主动监测系统的信号挖掘,检出35例患者存在手足综合征的风险信号。通过人工筛选及因果关系评价,最终得到卡培他滨致相关性药源性手足综合征患者14例。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5.45%,主动监测系统识别正确率为40.0%。结论主动监测可有效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敏感性,早期发现轻症不良反应。
- 郑宇静赵紫楠金鹏飞赵飞胡欣张亚同
- 关键词:卡培他滨手足综合征风险信号药品不良反应
- 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评价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纳入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为吲哚布芬单药或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对照措施为其他阳性对照药单药或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5月。2名评价者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RCT研究,共2164例患者,其中吲哚布芬组1117例,对照组1047例。有效性结局显示,吲哚布芬在心房颤动(AF)血栓预防、骨科大手术后血栓预防和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栓预防方面有足够的循证证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均不劣于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血药;在AF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和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血栓预防方面,吲哚布芬也具有一定的证据,但尚不足以进行定量分析。安全性结果显示,吲哚布芬在预防AF血栓形成中造成出血(RR=0.18,95%CI=0.09~0.38,P<0.00001)和轻微出血(RR=0.17,95%CI=0.05~0.52,P=0.002)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其临床有效性不劣于传统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更优。
- 郑宇静赵紫楠张天齐李文英赵飞张亚同金鹏飞
- 关键词:吲哚布芬静脉血栓形成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 2015年北京医院注射用腺苷钴胺处方点评与结果分析
- 王志宏李婷郑宇静
- 智能药物管理系统在医院急诊药房中的应用实践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智能药物管理系统(IDMS)在医院急诊药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设计智能管控柜、智能药架等硬件配置,开发药品货位电子标签、麻醉药品电子化管理等软件功能,基于IDMS建立新的工作流程。结果IDMS应用后,急诊药房药品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可实时统计、准确查询药品信息;调配处方时给予药师导引,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调配差错,节省人力成本;也可缩短药品盘点时间,提高账物相符率;同时加强了高警示药品、麻醉药品的管理,提升了护士和急诊药房药师的满意度。结论IDMS应用于医院急诊药房,实现了急诊药品的全程监管,提升了药品管理水平,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 郑宇静金鹏飞张亚同王洋谢沂伯
- 关键词:急诊药房药品管理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