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新宾

作品数:72 被引量:325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普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颅内
  • 34篇动脉瘤
  • 22篇颅内动脉
  • 21篇颅内动脉瘤
  • 19篇血管
  • 16篇动脉
  • 16篇栓塞
  • 11篇弹簧圈
  • 10篇疗效
  • 10篇介入
  • 10篇静脉窦
  • 9篇细胞
  • 8篇静脉
  • 7篇血管内治疗
  • 7篇静脉窦血栓
  • 7篇安全性
  • 6篇弹簧圈栓塞
  • 6篇内皮
  • 6篇出血
  • 5篇溶栓

机构

  • 58篇郑州大学第一...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台州市第一人...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作者

  • 72篇郭新宾
  • 49篇管生
  • 28篇徐浩文
  • 18篇刘朝
  • 18篇王子博
  • 18篇陈振
  • 14篇李冬冬
  • 13篇范锋
  • 12篇权涛
  • 12篇邓鑫
  • 7篇张建宁
  • 7篇宋来君
  • 7篇魏森
  • 6篇王林玉
  • 6篇魏莹
  • 5篇赵丛海
  • 4篇张松
  • 4篇田宇
  • 3篇王景涛
  • 3篇刘秋红

传媒

  • 25篇介入放射学杂...
  • 7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2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10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估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15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窦内溶栓,术后即时、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复查MRV或DSA,评估静脉窦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溶栓5~7 d后DSA造影显示92例(59.0%)静脉窦完全再通,52例(33.3%)部分再通,12例(7.7%)未通。116例(74.4%)患者获术后6个月随访,MRV显示89例(76.7%)静脉窦完全再通,21例(18.1%)部分再通,6例(5.2%)未通;m RS评分0~2分106例(91.4%),3~4分8例(6.9%),5~6分2例(1.7%,死亡)。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重型CVST安全有效,可作为重型CVST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逯笑柯郭新宾管生邓鑫魏莹
关键词:介入溶栓安全性有效性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53.6±12.6)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3枚,大脑中动脉1枚,椎动脉2枚;破裂动脉瘤1枚,未破裂35枚;动脉瘤呈囊性30枚,梭形4枚,夹层2枚;动脉瘤为小型4枚,中型21枚,大型8枚,巨大型3枚。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ED加圈组15枚,单纯PED组21枚。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枚(PED加圈组4枚,PED组1枚)。发生围手术期轻微缺血事件4例(PED加圈组1例,PED组3例),均为轻微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PED加圈组1例术中发生导丝操作相关出血性并发症,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两组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3例,1分1例,3分1例。23例(65.7%)获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6个月(3~24个月),PED加圈组、PE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分别为9例(90%,9/10)、9例(69.2%,9/13),瘤颈残留分别为1例(10%,1/10)、3例(23.1%,3/13);PED组1例与术后即刻造影无明显变化(7.7%,1/13)。结论PED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促进瘤囊内血栓形成,可能减少延迟性术后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提高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陈振魏莹
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行密网支架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先前行单纯弹簧圈填塞,2例先前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术前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1分。使用PED联合弹簧圈1例,单纯PED置入2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出院当日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0分。术后影像学随访1例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选择的复发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刘朝陈振王子博李栋魏森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支架"摆尾"技术辅助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观察
2024年
目的初步观察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PCoA宽颈动脉瘤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是否达到技术成功以及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并择期复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功能状态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技术成功,均未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6 d因呼吸衰竭死亡;另13例患者中,出院时mRS 0分11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13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11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7(5,10)个月;结果显示,PCoA均开放良好,未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3例。另2例患者仅复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初步观察发现,采用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PCoA宽颈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可有效栓塞动脉瘤。
韩凯昊郭新宾刘烁陈振权涛范锋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初步经验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的40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FD置入术,毗邻的狭窄动脉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以球囊扩张狭窄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程度,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定期行电话随访,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随访,采用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并观察有无支架内狭窄。结果42个动脉瘤共置入41枚FD,无一例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即刻OKM分级为:A级8个(19.0%)、B级23个(54.8%)、C级8个(19.0%)、D级3个(7.2%)。4例(10.0%)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死亡1例、脑出血1例和脑梗死2例。39例(97.5%)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围手术期出现脑出血和脑梗死并发症的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mRS均为0分),2例既往以脑梗死起病的患者mRS仍为1分,其余34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32例(80.0%)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2例既往以脑梗死起病的患者mRS为1分,其余30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32例患者(34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6(6,10)个月,动脉瘤OKM分级为:A级3个(8.8%)、B级5个(14.7%)、C级4个(11.8%)、D级22个(64.7%);存在轻、重度支架内狭窄各8例(25.0%)。结论初步研究显示,采用FD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有效,安全性可接受,但随访期支架内狭窄和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韩凯昊宫文韬陈俊凡刘烁陈振郭新宾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内镜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下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和解剖测量。结果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可达鞍膈以上,能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鞍膈前后径为(5.5±1.9)mm,左右径为(6.0±1.4)mm;鞍膈孔与鞍结节的距离为(3.2±1.2)mm;两前床突间距离为(24.5±0.9)mm;前置型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2.1mm,后置型为3.5mm。结论内镜扩大经蝶入路能够清晰显示鞍区结构,可应用于各种鞍区肿瘤的手术。
郭新宾赵丛海索新赵兴利杜超艾天贻
关键词:鼻蝶入路神经解剖学蝶鞍
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初步探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前期试验,共纳入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完成Repath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描述性分析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6个月动脉瘤闭塞率。结果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个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共植入11枚Repath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除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外无器械及责任血管相关不良事件,9例患者完成6个月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率75%(9/12动脉瘤)。结论血流导向装置Repath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付晓杰徐浩文权涛郭新宾袁永杰刘朝王子博管生
关键词: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弹簧圈介入栓塞
脑损伤修复与血管一神经新生被引量:1
2008年
脑损伤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外伤性、出血性、缺血性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对于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保护技术和脑神经修复再生两个方面。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参与体内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血管新生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并取得积极成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发生与脑血管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血管新生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区血管新生.恢复损伤区微循环,达到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修复的统一,这可能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治疗模式:血管一神经新生。
郭新宾张建宁
关键词:颅脑损伤神经新生血管新生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形态及大脑前动脉供血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ICA)形态及大脑前动脉供血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8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及MRA、DSA检查数据。根据MRA上双侧前交通动脉(ACA)和ICA是否对称,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ICA形态分为4型:Ⅰ型为双侧ACA、ICA对称,Ⅱ型为双侧ACA对称、ICA不对称,Ⅲ型为双侧ACA不对称、ICA对称,Ⅳ型为双侧ACA、ICA不对称。分别超选择插管至左、右ICA作DSA造影,观察前交通脑动脉瘤供血情况。结果 18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ACA对称83例,ACA不对称100例;ICA对称75例,ICA不对称108例;ICA形态分型显示Ⅰ型67例(36.6%),Ⅱ型7例(3.8%),Ⅲ型16例(8.7%),Ⅳ型例93(50.9%)。ICA造影显示,无论ACA或ICA对称与否,前交通动脉瘤主要由一侧ACA供血(125例由左ACA,58例由右ACA供血),另一侧ICA多向同侧ACA供血,不向瘤体供血。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ICA形态以Ⅰ型(对称)和Ⅳ型(不对称)为主,但无论ACA或ICA对称与否,瘤体多由一侧ACA供血。
杨娇管生郭新宾范锋徐远杰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
Waffle cone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初步经验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Waffle cone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郑州大学一附院介入科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的病例中,应用Waffle cone技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前患者的临床情况(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以及术后围手术恢复期、随访情况,总结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时机.结果 共138例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填塞,其中应用Waffle cone技术6例;病例均为颅内动脉分叉口、宽径动脉瘤,远端分支血管均从瘤体接近瘤径处以锐角发出.6例均为急性破裂动脉瘤,分别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前交通动脉3例和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术中栓塞程度Raymond Class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围手术期无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无再发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远端分支血管以锐角自瘤体发出的、尤其急性期破裂动脉瘤,Waffle cone技术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技术,它有较高的时效性,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程度也较高.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郭新宾陈振王子博管生
关键词:动脉瘤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