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浩文

作品数:73 被引量:373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9篇颅内
  • 36篇动脉瘤
  • 26篇颅内动脉
  • 25篇血管
  • 24篇颅内动脉瘤
  • 23篇栓塞
  • 22篇动脉
  • 17篇弹簧圈
  • 15篇疗效
  • 12篇介入
  • 11篇急性
  • 10篇弹簧圈栓塞
  • 10篇血管内治疗
  • 10篇缺血
  • 10篇颈动脉
  • 9篇中动脉
  • 9篇卒中
  • 8篇造影
  • 8篇介入治疗
  • 8篇颈动脉瘤

机构

  • 68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 1篇郑州市儿童医...

作者

  • 72篇徐浩文
  • 58篇管生
  • 28篇郭新宾
  • 28篇刘朝
  • 23篇权涛
  • 18篇王子博
  • 18篇陈振
  • 13篇范锋
  • 12篇李冬冬
  • 7篇李明华
  • 7篇韩凯昊
  • 6篇宋波
  • 6篇程敬亮
  • 6篇谢珊珊
  • 5篇王林玉
  • 5篇王武
  • 5篇李进一
  • 4篇张松
  • 4篇张勇
  • 4篇王珏

传媒

  • 25篇介入放射学杂...
  • 10篇中国实用神经...
  • 9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第四届全国磁...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再通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再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01-2019-07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再通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分析2组的临床数据与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再通成功率(mTICI≥2b)为86.4%(95/110),预后良好率(mRS≤2)48.2%(53/110)。2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从发病至股动脉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即刻再通效果(mTICI分级)及合并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0、0.000、0.037、0.007、0.025、0.001),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有较高的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入院高NIHSS评分、高血压史、从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以及手术时间长、术后即刻再通效果和症状性脑出血与预后不良相关。
孟飞龙徐浩文权涛袁永杰王子博高飞管生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非急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非急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成功血管内再通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1种新的简化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影像表现和介入操作方式。将入院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的120例患者纳入分析, 以颈内动脉是否成功开通进行分组, 利用组间分析筛选有意义变量,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寻找影响血管内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 根据既往文献结合自身数据, 利用眼动脉是否反流代偿和残端是否尖锐两个变量的组合分为A~D 4型:A型, 尖锐残端(-), 眼动脉反流(-);B型, 尖锐残端(-), 眼动脉反流(+);C型, 尖锐残端(+), 眼动脉反流(-);D型, 尖锐残端(+), 眼动脉反流(+), 探讨分型对开通结果的影响。结果 120例患者中, 成功血管内开通91例(75.83%), 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9.17%)。其中出血事件4例(3.33%), 包括症状性脑出血1例(0.83%);缺血事件1例(0.83%), 导管穿孔1例(0.83%), 颈动脉海绵窦瘘3例(2.50%), 夹层2例(1.67%)。无致残性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尖锐残端(OR=4.10, 95%CI 1.19~14.16)、眼动脉反流(OR=3.16, 95%CI 1.13~8.88)和单纯颅外段闭塞(OR=10.78, 95%CI 2.08~55.74)是影响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的独立危险因素。A~D型手术成功率分别为30.00%(3/10)、66.67%(8/12)、70.00%(28/40)、89.66%(52/58),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1/10)、8.33%(1/12)、17.50%(7/40)、3.45%(2/58)。结论尖锐残端、眼动脉反流代偿和闭塞段局限于颅外段是成功开通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残端是否尖锐和眼动脉是否反流代偿两种变量构成的分组模型, 对指导非急性闭塞血管的开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刘朝王子尧刘兵辉李进一陈振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颈内动脉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造影分型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率MRI与DSA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8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后行HRMRI 及DSA 检查,以DSA 为金标准,分析HRMRI 对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2...
谢珊珊程敬亮张勇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非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颈内动脉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短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采用PED置入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DSA随访,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完全闭合、近似闭合、未愈合及好转,好转为完全闭合和近似闭合)。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127个动脉瘤)行PED介入治疗,PED置入成功率为100.0%;其中颈内动脉瘤组87例(89个动脉瘤),非颈内动脉瘤组38例[38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5例(A1段1例,A2段3例,A3段1例)、大脑中动脉15例(M1段14例、M2段1例)、前交通动脉3例、椎动脉V4段10例、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瘤组与非颈内动脉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3.4%(3/89)比0]、缺血并发症发生率[3.4%(3/89)比2.6%(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4、1.000)。共有68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进行了DSA随访检查,包括颈内动脉组50例,非颈内动脉组18例;其中51个动脉瘤完全闭合,动脉瘤闭合率为75.0%(51/68)。两组短期随访中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80.0%(40/50)比11/18,P=0.204])及好转率[92.0%(46/50)比14/18,P=0.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内动脉瘤组相比,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样安全且有效。
范锋郭新宾徐浩文权涛袁永杰魏森李冬冬张松付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短期疗效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愈合良好率、被覆盖旁路血管受累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围手术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发生率2.4%。在5~1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mRS评分1分,其他患者均为0分。动脉瘤愈合良好率75.0%,被覆盖旁路分支血管的狭窄率和闭塞率分别为34.1%和6.8%,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被覆盖的旁路分支血管可能发生无症状性的狭窄或闭塞,需要长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唐国强付晓杰韩凯昊权涛袁永杰方松徐浩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并发症预后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疗效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5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以下简称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以下简称单纯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1217例,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631例,单纯栓塞组58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随访期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栓塞即刻,631例支架辅助栓塞组中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65.0%(410例)、29.9%(189例)、5.1%(32例);586例单纯栓塞组中分别占51.4%(301例)、36.0%(211例)、12.6%(74例),两组比较P<0.01。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2.5%(16例),单纯栓塞组为5.1%(30例);两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3%(40例)、3.1%(18例),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均为1.0%(均为6例),致死率均为2.2%(分别为14例、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组227例、单纯栓塞组10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71.8%(163例)、22.9%(52例)、5.3%(12例),单纯栓塞组分别占53.9%(55例)、34.3%(35例)、11.8%(12例);复发率分别为11.9%(27例)、38.2%(39例),两组比较栓塞程度分级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效果好,复发率低;出血性并发症略低,缺血并发症略高,但不增加总体致残、致死的风险。
陈振张松晋亚洲刘朝李冬冬王林玉郭新宾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弹簧圈
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介入栓塞此类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所有患者均全麻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栓塞,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介入材料的合适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徐浩文付振强孙石磊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弹簧圈栓塞
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IV/IA)与动脉溶栓(IA)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46例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IV/IA(24例)或IA(22例)治疗,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好转归率及病死率。结果 IV/IA组从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平均为255 min,明显低于IA组的310 min(P=0.012)。IV/IA组和IA组溶栓后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4.1%和40.9%(P=0.22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则为16.7%和22.7%(P=0.361)。术后3个月IV/IA组较好转归率(54.2%)高于IA组(36.4%),前者病死率(8.3%)低于后者(9.1%),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226和0.927)。结论相对于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联合溶栓的疗效可能更佳,风险较低,但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徐浩文李明华管生宋波王建波顾斌贤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尿激酶
缺血型烟雾病与出血型烟雾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点的比较
2019年
目的比较缺血型烟雾病(MMD)和出血型MM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的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MD患者,将患者分为缺血型MMD组和出血型MM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双侧大脑中动脉HR-MRI图像特点,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分析每侧半球颅底烟雾血管的Suzuki分期,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51例MMD患者,分为缺血型MMD组(36例)和出血型MMD组(15例)。缺血型MMD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纤维蛋白原分别与出血型MM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型MMD组LDL水平低于出血型M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型MMD组管壁向心性增厚比例与出血型MM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型MMD组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比例高于出血型M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患者DSASuzuki分期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900、0.967,P<0.001)。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增厚方式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909、0.977,P<0.001)。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血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级别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896、0.979,P<0.001)。结论缺血型MMD和出血型MMD的HR-MRI特点不同。缺血型MMD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强化,而出血型MMD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无强化。
陈锐权涛管生李红伟程敬亮徐浩文
关键词:烟雾病大脑中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Neuroform3支架在急诊血管内栓塞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王武李明华杜倬婴王珏周兵徐浩文程永德张培蕾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