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 作品数:13 被引量:82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春晖计划” 宁夏医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Ang-2、Tie-2与MV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大肠癌组织、18例大肠癌旁组织和20例大肠腺瘤组织中Ang-2、Tie-2的表达,以CD34作为血管内皮标记物,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结果①Ang-2、Tie-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和74.0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28%和16.67%)及大肠腺瘤组织(阳性表达率均为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大肠腺瘤组织中MVD分别为28.57±9.41、10.53±3.94、16.50±4.62,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ng-2的阳性表达及MVD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且MVD表达量与分化程度亦呈正相关(P<0.05)。④Tie-2阳性表达与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⑤Ang-2和Tie-2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7(P<0.01);Ang-2和Tie-2阳性表达率均与MVD表达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及0.497(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Ang-2、Tie-2蛋白的过表达,其参与了肿瘤血管生成,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刘新兰 黄英 魏建敏关键词:大肠癌 血管生成素-2 人乳腺球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4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 (1)乳腺癌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率分别为59.48%(69/116),50.86%(59/116)及61.20%(71/116),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0%、9.09%及18.18%,P均<0.01)。(2)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hMAM和VEGFR-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3)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80及0.244(P均<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hMAM、VEGF-C及VEGFR-3阴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均高于三者阳性表达(Log-rank,P均<0.01)。结论 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且hMAM可能与乳腺癌微淋巴管生成有关。 刘新兰 黄英 陈萍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微阵列分析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 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对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PCa)和 T2加权成像(T2 WI)低信号炎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病理学证实,且同时行 T2 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的40例外周带早期 PCa 和37例外周带表现为 T2 WI 低信号前列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后处理工作站(AW4.3)获得两组患者外周带感兴趣区的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 SI-T 曲线分为Ⅰ、Ⅱ、Ⅲ型,根据 SI-T 曲线计算达峰时间(Tmax )和最大强化程度(SImax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之间 ADC 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诊断外周带早期 PCa 的最佳临界点。结果T2 WI 上57.5%早期 PCa(23/40)表现为局灶性结节样均匀低信号,70.3%前列腺炎(26/37)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外周带弥漫性不均匀低信号。 DCE-MRI 上,40例外周带早期 PCa 中,Ⅰ型曲线1例,Ⅱ型13例,Ⅲ型26例;37例前列腺炎中,Ⅰ型曲线6例,Ⅱ型21例,Ⅲ型10例,SI-T 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病变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P <0.01)。早期 PCa组和炎症组 Tmax、SImax 均值分别为(17.96±2.91) s、1.76%±0.23%和(21.19±3.59) s、1.53%±0.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7、6.10,均P <0.01)。 DWI 上,外周带早期 PCa 组和炎症组的ADC 值分别为(0.95±0.13)×10-3 mm 2/s 和(1.12±0.13)×10-3 mm 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10,P <0.01)。根据 ROC 曲线分析,ADC 值最佳临界点取1.01×10-3 mm 2/s,诊断早期 PCa 的敏感度为79.1%,特异度为72.7%,准确度为76.1%。结论T2 WI 形态学及信号特征可以初步提示外周带早期 李鹏 黄英 李艳 蔡磊 姬广海 郑义 陈志强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耐药蛋白P-gp、BCRP及LR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drug resistance protein,BCRP)和肺耐药蛋白(pulmonary resistance protein,LR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6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66例腋淋巴结转移灶中P-gp、BCRP、LRP的表达。结果 (1)P-gp、BCRP及LRP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27%(52/126)、38.89%(49/126)、65.87%(83/126),在腋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09%(39/66)、63.64%(42/66)、60.61%(40/66)。P-gp、BCRP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高于原发灶(P<0.05),LRP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gp、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pa值分别为0.276、0.356;LRP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乳腺癌原发灶中2个耐药蛋白共表达率为35.71%(45/126),3个耐药蛋白同时表达的阳性率为15.08%(19/126),有2个或3个耐药蛋白共表达率为50.79%(64/126),高于单独阳性表达率33.33%(42/126,P<0.05)。腋淋巴结转移灶中2个耐药蛋白共表达率为53.03%(35/66),高于单独阳性表达率(27.27%[18/66],P<0.05);3个耐药蛋白同时表达的阳性率为16.67%(11/66),有2个或3个耐药蛋白共表达率为69.70%(46/66),高于单独阳性表达率(P<0.01)。腋淋巴结转移灶中2个耐药蛋白共表达率及2个或3个耐药蛋白共表达率均高于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P<0.05)。(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灶中P-gp、BCRP及LRP阳性表达者5年总生存期较原发灶耐药蛋白阳性者低(P<0.05)。结论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淋巴结转移灶中的P-gp、BCRP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RP表达则没有明显差异;多个耐药蛋白共表达协同作用为耐药的主要特征,腋淋巴结转移灶中可能具有更强的耐药性。 刘新兰 黄英 李云霞 段瑜关键词:P糖蛋白 乳腺癌耐药蛋白 肺耐药蛋白 LYPD3在预测肺腺癌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 2020年 目的探讨LYPD3在肺腺癌(LUAD)中的作用及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获得相关数据:535例LUAD组织标本及59例癌旁组织标本LYPD3基因表达及DNA甲基化表达情况、496例LUAD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分析LYPD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预后分析,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相关信号通路。结果LYPD3在LUAD组织中高表达,与人种、肿瘤分期及生存状态相关(P=0.0448、0.0191);LYPD3表达及cg25340403甲基化是影响LUAD预后的独立因素;LYPD3通过调节P53信号通路影响LUAD患者的发病及预后。结论LYPD3在LUAD中表达上调,其过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且LYPD3可能通过P53途径促进LUAD的进展。 胡萍 高媛媛 黄英关键词:肺腺癌 甲基化 P53 胃癌卵巢转移临床及病理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胃癌卵巢转移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措施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收治的672例女性胃癌患者中33例发生卵巢转移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卵巢转移的发生率为4.9%,平均发病年龄为43.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卵巢转移与年龄、浆膜侵犯、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等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卵巢转移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手术治疗后辅以化疗患者的1、2年生存率高于术后非化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转移癌发病年龄较轻,术前误诊率高,预后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手术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及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马志兰 刘新兰 黄英关键词:胃癌 卵巢转移 颗粒蛋白前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颗粒蛋白前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纳入的12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检测乳腺癌组织中以及近癌组织中颗粒蛋白前体的表达情况,分析颗粒蛋白前体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组织中颗粒蛋白前体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近癌组织中相比,乳腺癌组织中颗粒蛋白前体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颗粒蛋白前体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颗粒蛋白前体的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颗粒蛋白前体的阴性患者的生存率(P<0.05)。TNM分期的Ⅲ~Ⅳ期、颗粒蛋白前体的阳性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颗粒蛋白前体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颗粒蛋白前体的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的转移密切相关,同时颗粒蛋白前体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是造成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媛媛 赵艳姣 黄英关键词: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Ang-2、Tie-2及VEGFR-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检测Ang-2、Tie-2及VEGFR-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大肠癌组织、18例大肠癌旁组织中Ang-2、Tie-2、VEGFR-2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①Ang-2、Tie-2、VEGFR-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74.07%及59.2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的27.28%、16.67%及2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ng-2、Tie-2及VEGFR-2在根治术后5年内发生复发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75.00%和75.00%,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及22.22%、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Ang-2、Tie-2及VEGFR-2表达阴性者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 Ang、Tie-2及VEGFR-2的表达与大肠癌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侵袭转移及评估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黄英 王芳 刘新兰关键词:大肠癌 血管生成素-2 免疫组化 hMAM、VEGF-C和VEGF-D在乳腺癌原发灶及腋淋巴结中的表达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 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VEGF-D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淋巴结中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原发灶和232枚腋淋巴结中hM AM、VEGF-C及VEGF-D的表达。结果腋淋巴结阳性中hM AM、VEGF-C及VEGF-D的表达率分别为82.80%、72.04%和69.89%,高于腋淋巴结阴性和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分别为20.14%、8.85%、36.69%和59.48%、50.86%、5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M AM、VEGF-C、VEGF-D在乳腺癌原发灶、腋淋巴结阳性中2个或3个指标共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单个因子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腋淋巴结阳性中2个及3个指标共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癌原发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M AM、VEGF-C及VEGF-D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腋淋巴结中呈多个因子共表达为特征,原发灶与转移灶阳性表达率存在差异性,提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个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原发灶与转移灶存在异质性。 黄英 刘新兰 厚玉瑾关键词:乳腺癌 组织微阵列 谷胱甘肽转硫酶P1(rs1695)基因多态性与Ⅳ期乳腺癌紫杉类和(或)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谷胱甘肽转硫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695[GSTP1(rs1695)]的基因分型,分析其与Ⅳ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类和(或)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检测128例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GSTP1(rs1695)基因分型,并根据PCR-HRM检测的不同基因型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测序验证。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型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关系,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128例Ⅳ期乳腺癌患者中,GSTP1(rs1695)AA基因型占57.8%(74/128)、AG基因型占39.8%(51/128)、GG基因型占2.3%(3/128),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证实本研究入组病例GSTP1(rs1695)基因具有群体代表性(P>0.05)。128例患者均接受以紫杉类和(或)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化疗有效率为57.03%(73/128),化疗无效率为42.97%(55/128),化疗无效病例中病情稳定占18.75%(24/128),AG/GG基因型患者的化疗疗效优于AA基因型(OR=4.139,95%CI:1.907~8.975,P<0.01),携带G基因患者的化疗有效率高于携带A基因的患者(χ2=12.163,P<0.01);其中70例紫杉类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中,AG/GG基因型患者的化疗疗效优于AA基因型(OR=4.016,95%CI:1.404~11.483,P<0.01),携带G基因患者的化疗有效率高于携带A基因的患者(χ2=5.943,P<0.05)。结论 GSTP1(rs1695)的基因多态性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类和(或)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预测的遗传标记物,值得进一步大样本量的研究。 刘新兰 赵艳姣 姜敏 黄英关键词:乳腺肿瘤 单核苷酸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