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南
-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Flk-1^+间质干细胞参与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损伤性疾病有效的机制。方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分别在建立模型后1 h和10 d移植分离培养的小鼠Flk-1+bMSC,作为急性期治疗组和慢性期治疗组。在移植bMSC后的不同时间点(3 d、10 d和6个月)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的EGFP小鼠骨髓来源的Flk-1+bMSC归巢及损伤肾组织中增殖细胞的比例,用Masson染色检测长期损伤后肾纤维化形成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急性期治疗组的肾组织病理损伤及炎症程度明显减轻,后期恢复良好。慢性期治疗组bMSC移植后未见明显的修复作用。PCNA染色结果显示,急性期治疗组第3 d时PCNA阳性细胞数量最多,而对照组在第10 d时PCNA阳性细胞数开始升高,提示bMSC移植后促进内源性修复提前出现。EGF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移植的bMSC大量分布于肾间质区域,少量分布于肾小管部位。结论:Flk-1+bMSC能有效地治疗损伤性疾病,其主要机制包括减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及促进内源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修复。而bMSC直接分化参与的修复并非其移植治疗有效的主要机制。
- 韩钦李康华何东南赵春华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缺血-再灌注干细胞移植
- Flk-1^+间充质干细胞和SP细胞参与肠道损伤修复的比较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比较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和肠道上皮来源的SP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参与肠道放射性损伤修复的潜能及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在肠道放射性损伤小鼠模型中,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分化及各组受体鼠照射后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长期纤维化情况。结果这两个干细胞亚群的免疫学表型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肠道放射性损伤模型中均能够快速归巢到损伤的肠道局部,参与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减轻照射后引起的纤维化胶原沉积。SP细胞移植后主要分布在肠道上皮,而Flk-1+间充质干细胞除了分布在肠道上皮外,还参与肠道间质的修复。结论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和肠道上皮来源的SP细胞都能有效的参与肠道放射性损伤修复,但修复机制上有差异。
- 韩钦何东南刘艳宁李康华黎介寿赵春华
- 关键词:SP细胞干细胞移植
- 大鼠肝外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的变化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了解大鼠肝外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方法检测缺血大鼠肝外胆管再灌注后1、3、24、72 h肝外胆管壁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指数(TUNEL标记法)、Fa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Bcl-2 mRNA的表达状况(原位杂交法)。结果缺血再灌注后1 h,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指数以及Fas、PCNA和Bcl-2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再灌注后3 h,成纤维细胞凋亡指数升高,24 h时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Fas蛋白表达与凋亡同步;PCNA表达在再灌注后3 h时已明显增强,接近峰值水平,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再灌注3 h时Bcl-2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4 h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肝外胆管缺血再灌注早期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凋亡,但随后减弱,其增殖在早期即明显加强,且一直保持到再灌注后期。
- 何东南傅华群张焜和靳文剑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肝外胆管缺血再灌注FAS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
- 小肠粘膜SP细胞(干细胞群体)的生物学研究
- 前言
小肠黏膜是机体中更新速度最快的组织之一,平均每3-4天就需更新一遍。小肠黏膜上皮及隐窝主要由四种成熟细胞组成,它们分别是: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和位于隐窝基底的潘氏细胞。小肠黏膜干细胞位于小肠黏膜...
- 何东南
- 关键词:小肠粘膜SP细胞上皮细胞小肠移植排斥反应
- 文献传递
- 不同细胞因子在小肠类器官片断体外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 2005年
-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营养的作用。方法:通过不同体系的培养系统,分析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扩增和发育的影响。结果:I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谷氨酰胺(G ln)等因素联合作用对体外培养的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群体的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IGF、HGF单独应用虽然可以有效扩增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数量,但相对于这些因子的联合应用而言,小肠黏膜细胞的体外扩增和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G ln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在体内的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体外扩增则无明显的作用。结论:IGF、HGF、G ln等因素联合作用可以有效解除有害细胞因素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抑制,并提供小肠黏膜细胞生长发育的能量物质,而各因素的单独应用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体外扩增和发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 何东南韩钦李宁廖联明朱维铭于宝军王革非赵春华黎介寿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谷氨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