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学杰

作品数:82 被引量:455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9篇玉米
  • 18篇杂交
  • 18篇自交
  • 18篇自交系
  • 14篇杂交种
  • 13篇诱变
  • 12篇性状
  • 11篇玉米杂交
  • 11篇玉米自交系
  • 10篇玉米杂交种
  • 10篇配合力
  • 10篇SSR标记
  • 9篇选育
  • 9篇种子
  • 8篇雄性不育
  • 8篇突变体
  • 8篇基因
  • 8篇不育
  • 6篇育种
  • 6篇种子活力

机构

  • 79篇四川农业大学
  • 14篇四川大学
  • 4篇成都市农林科...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襄阳市农业科...
  • 2篇南充市农业科...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四川省种子管...
  • 1篇松潘县农业局
  • 1篇内江市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北京百迈客生...

作者

  • 80篇余学杰
  • 74篇石海春
  • 72篇柯永培
  • 35篇袁继超
  • 13篇杨志荣
  • 12篇赖仲铭
  • 8篇李奇
  • 7篇牛应泽
  • 6篇乔晓
  • 5篇李莹
  • 5篇孙群
  • 5篇傅体华
  • 4篇潘光堂
  • 4篇周国昌
  • 3篇佘跃辉
  • 3篇刘帆
  • 3篇杨克诚
  • 3篇汪燕
  • 3篇秦家友
  • 2篇高世斌

传媒

  • 20篇玉米科学
  • 15篇种子
  • 11篇四川农业大学...
  • 7篇华北农学报
  • 7篇核农学报
  • 4篇四川大学学报...
  • 4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4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9篇2005
  • 1篇2004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C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2021年
以不育系K932S和K169S、保持系K169和恢复系K932R为供试材料,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挖掘玉米CMS-C败育相关基因(ORFs)。结果表明,不育胞质K932S、K169S和K932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739676、739723、739765 bp,正常胞质K169为569617 bp。注释到蛋白编码基因33个,tRNA基因15~16个和rRNA基因3~4个。大于100 bp重复序列在不育胞质和正常胞质基因组中分别为19、10个,小于100 bp重复序列差异不大。同源片段在3个不育胞质基因组中排列顺序一致,共线性达99%以上。正常胞质中3个片段反转,排列顺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相似度为95%。4个基因组中发现ORFs基因145~151个,其中,K169S与K169间差异基因(ORFs)高达13个,与K932S或K932R间差异仅1个,K169S特有ORFs基因8个。筛选出orf429(atp6-c)、orf104-s、orf410、orf349和orf246共5个ORFs,可能与CMS-C败育相关。
张启明石海春余学杰余学杰赵长云许秀兰柯永培
关键词: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组
玉米矮秆基因d1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3年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K15比较,突变体K15d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下节间数分别降低39.22%、69.75%和38.83%,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茎秆横切面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纵切面细胞变短,排列不规则。矮秆基因d15与br2等位,第5外显子5485~5685 bp区间缺失200 bp,编码区全长3983 bp。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为10个,比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减少2个,负责底物结合和转运功能的第2个保守功能域缺失。d15启动子较br2仅有2个SNPs差异。在拔节前、拔节期和拔节后3个时期,突变体中d15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矮秆基因d15的矮化特征及表达模式均与br2相似,是1个新的br2等位基因,丰富了玉米矮秆基因资源。
赵长云白光庭何少勇余学杰李仁飞夏伟许秀兰柯永培
关键词:玉米矮秆
玉米矮秆突变体K125d的遗传鉴定被引量:2
2020年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1,回交B1、B2和自交F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1均为高秆;7个B1群体和F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石海春陈立李开兵余学杰余学杰曲比伍合袁继超
关键词:玉米矮秆突变体基因定位基因克隆
玉米航天诱变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对K305的7个诱变系和698-3的8个诱变系配合力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其多数性状的GCA效应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不同诱变系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的SCA效应与对照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部分诱变系组配的组合优于原对照组配的组合,说明诱变系有可能组配出更加优良的组合。研究还表明,诱变系与对照相比各具特点,尤其是698-3诱变系1227为具高产潜力的矮秆材料,应用时应注意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利用。
乔晓石海春柯永培袁继超余学杰
关键词:玉米航天飞行配合力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被引量:4
2020年
研究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的改良效应,对玉米回交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玉米自交系K11和K62为轮回亲本,分别用3个自交系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0~5次并自交8~3次育成36个改良系,采用3×38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和产量杂种优势表现。不同供体对不同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应差异较大,供体A3和B1对产量GCA、SCA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其他4个供体亲本;回交0~5次对产量GCA和SCA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回交0次和1次对产量杂种优势的改良效果较好。在回交育种实践中,选择适宜的供体亲本至关重要,回交次数不宜超过2次;A3-1和B1-1等10个改良系产量GCA效应值极显著高于相应轮回亲本,具有较好的高产育种潜力。
赵长云石海春夏伟蔡林杨殊余学杰柯永培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回交配合力杂种优势
玉米S_2和S_4代株系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以52个S2和22个S4代株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不同世代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20对SSR核心引物在S2和S4代株系中分别检测到61和39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平均检测到3.1和1.95个等位基因以及4.7和2.15个基因型.通过类平均法(UPGMA)将52个S2代株系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A9-22和A9-37单独聚为一类,其余株系类群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将22个S4代株系划分成4大类群,与系谱来源一致.S2和S4代株系间差异位点数变幅分别为2-37个和0-23个,且系谱来源相同的株系间差异位点数少于其不同来源的株系.证明玉米S2代是急剧分离世代,随着世代的增加,S4代趋向稳定,群体整齐度增高,其相应杂交组合也表现出相似的遗传变异规律.
石海春郭莉周国昌余学杰邢师师柯永培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早代选择SSR标记
高淀粉、高产玉米杂交种川单19号的选育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美国玉米带种质资源6jk111育成玉米自交系126, 然后用自交系48 2与126杂交育成高淀粉、高产玉米杂交种川 单19号。该品种的籽粒粗淀粉含量高达78.0%,并具有综合 品质优、用途广泛,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力强,株型好和适 应性广等特点。川单19号的大面积推广将为综合加工利用开 辟广阔的前景。
柯永培杨克诚赖仲铭牛应泽余学杰袁继超石海春杨志荣
关键词:高淀粉高产玉米杂交种选育株型粗淀粉
玉米对灰斑病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2022年
为了探讨玉米对灰斑病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采用田间自然接种法,以2个自交系K365(抗)和K169(感)以及2个杂交种正红431(抗)和正红532(感)为试验材料,研究灰斑病对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叶片光合作用、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灰斑病胁迫导致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下降,其中除Ci以外,抗病材料的3项光合指标下降程度未达显著水平,具体为K365的Pn、Gs和Tr分别下降24.41%,25.00%,4.20%,正红431的Pn、Gs和Tr分别下降11.53%,21.43%,0.06%,而感病材料的3项光合指标下降程度达显著水平,具体为K169的Pn、Gs和Tr分别下降59.32%,95.28%,80.18%,正红532的Pn、Gs和Tr分别下降85.39%,69.60%,56.77%;同时灰斑病胁迫可使玉米叶片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水杨酸(SA)含量、茉莉酸(JA)含量均上升,其中抗病材料能激发更高的POD、SOD和CAT活性,维持相对稳定的H_(2)O_(2)含量,更合理的调节SA和JA含量,能够保持内源激素的平衡。抗病材料可能通过合理积累SA、JA等信号分子来调控抗氧化系统,使其在感病后期体内仍维持较高水平的防御酶活性来更有效清除多余的H_(2)O_(2),同时调节叶片的内源激素平衡使其适应灰斑病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赵思琪曲比伍合罗婷余学杰柯永培柯永培石海春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抗氧化酶内源激素
19份玉米EMS诱变系的遗传差异评价被引量:13
2016年
对新选的玉米EMS诱变系进行遗传评价是对其展开利用研究的前提。以19份玉米EMS诱变系为试材,利用表型分析和玉米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1432-2014),研究各诱变系与相应基础试材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在考察的20个性状中,与基础试材相比,诱变系K305Y1403、K305Y1409、K305Y1411和K305Y1415有9个性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R08Y1425、R08Y1423、R08Y1429分别有17,13,12个性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与相应基础试材差异较大。40对SSR引物,平均每对引物在来源于K305与R08的诱变系中,检测出的等位基因个数平均分别为3.8,4.2个,扩增出的基因型个数平均分别为1.90,2.15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分别为0~0.76和0~0.88,平均PIC分别为0.20和0.28;与基础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90~0.918和0.707~0.884,平均分别为0.862和0.809;各诱变系与相应基础试材的遗传差异位点数均在2个或2个以上。综上可知,该19份新选诱变系与相应基础试材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可继续开展其遗传利用研究。
石海春谭义川夏伟李仁飞余学杰柯永培
关键词:玉米EMS
电导率法测定玉米种子活力的优化条件被引量:24
2008年
以4个玉米杂交种的新陈种子为材料,以其田间简易活力指数为对照,研究电导率法测定玉米种子活力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10~30℃条件下,浸泡时间在2~36h之间,用电导率法测定的不同玉米种子活力与田间简易活力指数绝大多数均不一致,不适宜的条件下测定的电导率值不能完全反映种子的真实活力,因此浸泡过程中控制浸泡液的温度和浸泡时间的长短尤其重要。在25℃条件下浸泡24~30h,测定的电导率值能准确反映不同玉米的种子活力。
石海春柯永培刘应洪余学杰袁继超李奇李莹
关键词:玉米种子活力电导率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