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康

作品数:82 被引量:264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8篇动脉
  • 34篇心肌
  • 28篇细胞
  • 28篇冠状
  • 27篇冠状动脉
  • 26篇梗死
  • 24篇骨髓
  • 22篇心肌梗死
  • 21篇核细胞
  • 16篇慢性
  • 15篇心脏
  • 15篇自体
  • 15篇自体骨
  • 15篇自体骨髓
  • 15篇骨髓单个核细...
  • 14篇树突
  • 14篇树突状
  • 14篇树突状细胞
  • 12篇细胞移植
  • 10篇介入

机构

  • 82篇复旦大学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上海市长宁区...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上海市心血管...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85...

作者

  • 82篇姚康
  • 70篇葛均波
  • 46篇钱菊英
  • 37篇邹云增
  • 33篇葛雷
  • 27篇陆浩
  • 26篇孙爱军
  • 26篇黄榕翀
  • 25篇张峰
  • 18篇黄东
  • 14篇王齐兵
  • 13篇牛玉宏
  • 13篇樊冰
  • 13篇马剑英
  • 12篇李晨光
  • 12篇章轶琦
  • 12篇黄浙勇
  • 12篇戴宇翔
  • 12篇施鸿毓
  • 11篇张书宁

传媒

  • 17篇上海医学
  • 1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1篇中国临床医学
  • 8篇中国介入心脏...
  • 5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13篇2008
  • 14篇2007
  • 17篇2006
  • 2篇2005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和磁共振成像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葛均波姚康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介入治疗磁共振成像慢性闭塞病变前向血流
预防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模型观察预防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12头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在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的同时,G-CSF治疗组予5μg·kg-1·d-1G-CSF连续皮下注射5 d,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治疗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于入组时及治疗4周后行磁共振成像(MRI)、潘生丁负荷再分布99mTc-MIBI心肌核素显像及心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动物模型制备后4周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与对照组相比,G-CSF治疗组左回旋支(LCX)狭窄程度明显降低。MRI结果显示两组动物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下降,但G-CSF治疗组4周时的LVEF高于对照组,且心肌核素显像提示预防性应用G-CSF可以增加存活心肌,减少梗死面积。病理学检查发现预防性G-CSF动员减少梗死心肌面积,增加新生血管。结论预防性G-CSF (5μg·kg-1·d-1)动员可以减缓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进程。
黄榕翀姚康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梗死面积左回旋支核素显像小型猪潘生丁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图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SPECTG—MPI相位图,探讨其在CTO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中国CTO俱乐部的21例CTO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7(平均56.6)岁]。患者术前完成^99Tc^m-MIBIG—MPI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应用G—MPI所测LVEF评价左心室功能,并将患者分为2组:正常组(11例,LVEF〉60%)和非正常组(10例,LVEF≤60%)。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LVEF、灌注/代谢缺损、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分析CTO患者中同步性参数[峰相位,相位标准差(SD),相位图带宽、偏斜及陡度]与LVEF的线性相关性。结果21例CTO患者闭塞时间为3—60个月,相位SD和相位图带宽均高于健康参考值,分别为(30.8±28.3)°与(14.2±5.1)°,t=3.09;(58.1±39.4)°与(38.7±11.8)°,t=2.61,均P〈0.05。这2个参数与LVEF均呈负相关(r=-0.785、-0.883,均P〈0.01),而相位图偏斜和陡度与LVEF均呈正相关(r=0.755、0.666,均P〈0.01)。正常组患者LVEF高于非正常组患者:(69.3±4.7)%与(44.7±13.0)%,t=-5.65,P〈0.01;灌注缺损比例低于非正常组:4.0%与16.0%;Z=-2.23,P〈0.05;代谢缺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P〉0.05)。正常组相位SD及相位图带宽显著低于非正常组,分别为(18.7±19.0)°与(44.2±31.6)°,t=2.21;(36.4±12.7)°与(82.1±45.4)°,t=3.08,均P〈0.05。相位图偏斜、陡度正常组高于非正常组-5.11±0.75与3.55±1.05,t=-3.89;30.77±10.49与15.66±10.12.t=-3.35,均P〈0.01。结论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健康人差,核素显像相位图同步性参数可有效预测左心室泵功能。
杨虹波钱菊英姚康黄浙勇葛雷王齐兵樊冰张峰黄东仲昕李晨光戴宇翔石洪成葛均波
关键词: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脱氧葡萄糖MIBI
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性研究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施鸿毓刘学波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u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ug·kg^-1·d^-1连续5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扫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生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
黄榕翀姚康陆浩杨军石洪成章轶琦黄浙勇张书宁杨珊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心肌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室功能
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模型观察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12头小型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G-CSF治疗组给予10μg·kg-1·d-1G-CSF连续皮下注射5 d,而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治疗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于入组时及治疗后4周行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并行心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动物模型制备后4周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回旋支(LCX)狭窄在95%以上,左室造影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9±6)%,两组间动物入组时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F治疗4周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G-CSF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2头猪LCX闭塞远段血流改善,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未发现G-CSF治疗增加存活心肌,且左室造影及SPECT检查发现,尽管G-CSF治疗组LVEF改善,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G-CSF虽然可以增加梗死区域心肌血管新生,但同时导致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结论大剂量G-CSF(10μg·kg-1·d-1)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并不能改善左室功能,可能与其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黄榕翀姚康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心脏功能心肌显像梗死区域存活心肌左回旋支
骨髓干细胞移植更有利于中度衰竭心脏功能恢复
目的试图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哪种程度的心衰更有效。方法结扎小型猪不同部位左前降支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心功能变化,2周后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PBS)。结果移植后4周,注射PBS组动物左室射血分数(L...
张少衡葛均波胡凯付晗姚康马剑英胡海峰邹云增
文献传递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诱发血管弥漫性夹层延迟干预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occlusion,CTO)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弥漫性夹层形成,观察此类患者延迟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靶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预测因素,以及对再次PCI治疗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CTO介入治疗时导致病变血管弥漫性夹层,并采用了延迟支架置入策略的患者19例,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夹层长度及TIMI血流分级对再闭塞的影响,比较原位闭塞及非原位闭塞患者再次PCI的成功率。结果所有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术后6—50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再闭塞15例(78.9%),其中原位闭塞11例,非原位闭塞4例,首次PCI术后靶血管的TIMI血流均为I~Ⅱ级;血管再通4例,TIMI血流均为Ⅲ级。再次PCI的患者中,原位闭塞9例,正向PCI均失败,逆向PCI成功5例(55.6%);非原位闭塞4例,正向PCI3例,逆向PCI1例,均成功;非原位闭塞再次正向PCI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原位闭塞患者(P=0.003)。结论CTO介入治疗后出现弥漫性夹层,延期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TIMI血流Ⅲ级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若出现原位再闭塞,在有可利用的侧支循环血管的情况下,应尽早选择逆向PCI策略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陆浩李晨光常书福戴宇翔黄东马剑英姚康张峰葛雷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dendritic cells,MDCs)的分化、成熟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高糖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不成熟MDCs在含有5·5mmol/LD-葡萄糖、25mmol/LD-葡萄糖、5·5mmol/LD-葡萄糖+19·5mmol/L甘露醇以及25mmol/LD-葡萄糖+3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eysteine,NAC)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Cs表型;以MDCs为刺激细胞、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按比例混合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观察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浓度;利用荧光探针还原型二氯荧光素(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in,DCFH)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MDCs内活性氧水平(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5mmol/LD-葡萄糖明显增强MDCs内ROS水平(P<0·01),显著上调MDCs表面标志CD86、CD83、CD1a、HLA-DR表达,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1)并且促进MDCs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10、IL-12、IL-2(P<0·05);而ROS抑制剂NAC可部分阻断高糖的上述作用。结论高糖显著增强树突状细胞内ROS,从而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激活T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并且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本身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加速和放大炎症免疫反应。这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姚康葛均波孙爱军洪晓武施鸿毓黄榕翀贾庆哲王克强钟翠平曹雪涛邹云增
关键词:自身免疫树突细胞
第四届全国干细胞治疗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研讨会纪要
2008年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干细胞治疗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研讨会(SCIENCE-Ⅳ)于2007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近50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黄榕翀姚康胡新央蒋峻张书宁王建安葛均波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