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血罐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储血罐结构,包括储血罐、浮动件、液体流出限控结构以及推动件。储血罐具有可供液体进入的流入口以及可供液体流出的流出口。液体流出限控结构设置在流出口处,液体流出限控结构上具有与储血罐的内腔和外部连通的液体... 陶德强 张国华 陈素丽 薛艳艳 陆良愿 林艳君 杨占民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 2015年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5-12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QC)的手法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为了更好地改进护理工作方法 ,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我科将品管圈活动用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刘颖 张国华 单立梅关键词:品管圈 护理管理质量 品质管理 主管护师 竞聘上岗 专科护士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实践路径 被引量:33 2019年 尽管常规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CPR)的指南不断更新,CCPR成功率仍不理想,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仅为2%~11%,院内心脏骤停(in-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的平均生存率也仅为23.7%。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恢复自主循环(ROS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神经功能受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CCPR时间越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因此,需要在常规心肺复苏基础上有所突破,提高患者生存率。 无 张国华 高扬 吴鹏 黎檀实 郭伟 王旭东关键词: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多脏器功能衰竭 成人 神经功能受损 神经功能损伤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的脱机策略 被引量:2 2020年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可对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提供暂时的呼吸—循环支持[1]。随着体外循环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VA-ECMO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顽固性心源性休克(refractory cardiogenic shock,CS)和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患者[2-3]。 高扬 李景楠 张国华 王旭东关键词:脱机 多学科团队对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20年 20世纪70年代,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开始应用于心肺复苏,该技术称之为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ECPR使部分未实现恢复自主循环病例获得了成功。随着ECPR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使ECMO的快速实施成为可能。多学科团队的建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张国华 郭贺芸 王旭东关键词: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生存率 高龄患者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1 2014年 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是冠脉搭桥术(CABG术)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器官老化,生理储备降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高龄患者行CABG围手术期处理的危险性和复杂性。CABG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顺利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2月共行冠脉搭桥术68例.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4例。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单立梅 张国华 孟倩霞关键词:不停跳冠脉搭桥术 围手术期护理 高龄患者 CABG术 围手术期处理 器官老化 两种方法治疗心脏术后不同程度胸骨感染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两种胸大肌填充方法治疗心脏术后不同程度胸骨深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收治128例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龄(59.1±10.7)岁。轻症72例,重症56例,分别实施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66例,内侧对接组)和胸大肌外侧肌瓣翻转法(62例,外侧翻转组)。观察记录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再次手术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胸廓稳定性等,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轻症患者中,轻症内侧对接组与轻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14.2±4.7)天对(17.1±3.9)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6.2±1.7)h对(9.1±2.9)h]、再手术率[2.4%(1/42)对6.7%(2/30)]、肺部感染发生率[14.3%(6/42)对23.3%(7/30)]和远期胸廓稳定性[73.8%(31/42)对43.3%(13/3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内侧对接组效果更优。重症患者中,重症内侧对接组与重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24.2±7.2)天对(20.1±3.5)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0.2±6.6)h对(13.2±3.1)h]、再手术率[20.8%(5/24)对12.5%(4/32)]、肺部感染发生率[41.7%(10/24)对31.3%(10/32)]和远期胸廓稳定性[25.0%(6/24)对68.8%(22/3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外侧翻转组效果更优。结论轻症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应用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较外侧肌瓣翻转法住院时间少、再手术率低、治疗效果好,在重症组两种治疗效果则相反。 刘新宾 王新 赵忠 高智强 鲍黎明 高扬 张国华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 胸大肌 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总结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治疗体会.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手术治疗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5例.术前常规抗生素治疗2~4周,均在全麻浅低温(28℃~32 ℃)下行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停跳液灌注或HTK液,采用连续大容量平衡超滤(4000~6000 ml).结果 体外循环(CPB)时间87~16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3~147 min.2例肝素用量大,超过600 U/kg,补充血浆及加用低分子肝素后ACT>480 s,术后均顺利脱离CPB;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适当的手术时机是治疗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SIRS)强烈,易出现肝素耐药、灌注压低等,采取大容量平衡超滤可明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利于术后恢复.敏感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王盛宇 高扬 刘新宾 高智强 张国华 赵忠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体外循环灌注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在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2年 探讨体外循环灌注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起到的作用。方法 2020年2月-9月在心外科进行心脏体外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护士未进行术前访视的47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将2020年10月-2021年5月进行心脏体外循环下手术,除了常规的心脏手术术前护理,体外循环灌注护士进行专门的术前访视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均在手术前1天未进行任何访视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然后对照组在常规访视后两个小时进行问卷调查,试验组在常规访视和体外循环灌注护士访视结束后两个小时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焦虑值,并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焦虑值有显著差异。结论 体外循环灌注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可降低患者焦虑值,更好的接受手术,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张国华 郭贺芸关键词:术前访视 心脏手术患者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在救治心脏骤停的患者中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治疗,以此研究其治疗应用价值。方法:选定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时间选择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生存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等指标参数与死亡患者相比。结果:20例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经抢救后,成功撤离辅助患者12例,8例患者生存出院;20运用ECMO技术进行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发生院内死亡12例,合并出血、合并感染例数分别:5例、6例;ECMO前最后1次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存组别的心肺复苏时间、ECMO辅助时间、ECMO辅助前最后1次乳酸、ECMO辅助前最后1次肌酐、体质量、ECMO治疗辅助流量、乳酸恢复正常时间、使用体外生命辅助支持恢复自主心律时间分别为:(45.55±21.11)min、116.50(56,127)min、(5.66±2.11)mmol/L、(99.76±26.65)μmol/L、(64.55±10.11)kg、(3.47±0.66)L/h、(43.67±9.56)min、(20.33±1.23)min。结论:ECMO技术是体外心肺复苏治疗的重要手段,进行ECMO技术之前的血肌酐、乳酸与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结局的重要依据指标。 鲍黎明 刘新宾 赵忠 高扬 张国华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心脏骤停 血肌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