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凤
- 作品数:181 被引量:1,857H指数:23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第1、2代酶联免疫试剂检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HCV结果的比较
- 2004年
- 目的 比较第1代和第2代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重型肝炎患者的抗-HCV阳性率。 方法 1984~1990年期间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78例,治疗前留置血清使用美国Ortho公司的第1代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抗-HCV;1997~2003年期间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51例,于治疗前使用国产第2代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厦门新创)检测抗—HCV。 结果 使用第1代ELISA检测的抗-HCV阳性率为51.9%,使用第2代ELISA试剂检测的抗-HCV阳性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33.68,P≤0.001)。 结论 使用第2代ELISA试剂检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第1代ELISA检测的阳性率。
- 张大志赵有蓉张全海王志毅秦波何华周智郭树华张定凤
- 关键词:抗-HCV阳性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
- 1989年
- 机体免疫对决定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结局有重要意义。带抗原者常有免疫应答的低下,但对其引起免疫应答低下的具体环节及组织损害的确切机理仍然不够了解。最近对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系统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测定,发现以T细胞对前S抗原的应答出现最早,常于肝损害症象出现之前30日即已显现,此时血清HBeAg刚出现阳性。继而出现对核心抗原(HBcAg)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常于肝损害前10日出现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明显T细胞应答。临床症状出现后。
- 张定凤
- 关键词:乙型肝炎细胞免疫
- 血清直接斑点杂交试验检测HBV-DNA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 1990年
- 本文介绍了一种只用5—10uL血清样本的直接斑点杂交试验。并探讨了影响该方法效果的各种因素和临床应用意义。该法灵敏度达0.1pg,特异性好。检测322份样本中HBV-DNA(+)116例。HBeAg(+)组HBV-DNA(+)百分率为88.9%,比抗HBe(+)组(17.6%)和HBeAg(-)/抗HBe(-)组(11.0%)高(P<0.005)。本法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和快速等特点。
- 何念海张定凤
- 关键词:HBV-DNA乙型肝炎斑点杂交
- HBV-SAg特异性靶细胞系的构建被引量:7
- 1999年
- 目的 研究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观察药物等对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DNA 重组技术构建逆转录病毒重组质粒PLXSNS,以电穿孔方法转入PA317 细胞,筛选高表达克隆,收集其假病毒颗粒感染EL4 细胞,经有限稀释选择高表达克隆。结果 重组质粒转染PA317 细胞后,53 个克隆形成(1∶10 传代),在24 孔板中扩增后有7 个克隆细胞上清HBsAg 阳性。用HBsAg A值(曾称OD值) 最高克隆的假病毒感染EL4 细胞,再经有限稀释得到稳定、高效表达HBsAg 的靶细胞系(EL4S),在体外传100 代以上,HBsAg 仍能高效表达(48 小时上清中HBsAg 的A值达0-85)。经检测PLXSNS及重组腺病毒rAdB72S免疫后小鼠对HBsAg 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结论 我们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HBsAg 的靶细胞,对研究HBsAg
- 周智张定凤任红
- 关键词:乙型肝炎靶细胞细胞免疫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内毒素致肝细胞凋亡效应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8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内毒素(LPS)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及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干预效果。方法 内毒素诱导肝细胞损害,HepG2细胞传代培养24h后,换用含内毒素(20μg/ml)和/或rhGH、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16h,观察药物对LPS作用的干预效果。结果 HepG2细胞经LPS作用16h,透射电镜观察既有形态正常的细胞,同时也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为胞浆浓缩核凝聚成块状,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器(包括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TUNEL标记后胞核呈棕褐色染色,而对照细胞无阳性染色信号,证实LPS作用16h后HepG2细胞已发生凋亡。将rhGH与 LPS同时加入培养液中共同作用16h,rhGH可明显减少HepG2细胞经LPS诱导的细胞凋亡数量对照组为(99±0.8)%,rhHG处理组为(36±5.6)%,P<0.001。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抑制LPS致肝细胞凋亡作用。
- 张大志张定凤任红周卫平
- 关键词:内毒素类生长激素肝细胞
- 三种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0
- 1997年
- 为进一步验证猪苓多糖合用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LAK细胞回输治疗和潘生丁合用卡介苗三种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其疗效机制,将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治疗,另选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治疗和1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分别作为对照组。并用垂直传播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麻鸭,分别注射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猪苓多糖,以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鸭血清DHBV及鸭肝脏病变。结果发现,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LAK细胞治疗和潘生丁合用卡介苗使ALT复常率分别为64%、35%和57%。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转率,近期疗效分别为43%和44%、34%和30%、57%和61%。远期疗效分别为59%和58%、61%和55%及70%和60%。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和单用猪苓多糖均可使鸭血清DHBV阴转及肝脏病变改善,尤以前者为优。提示三种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可使ALT复常,抑制HBV复制。与干扰素的疗效相似。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及单用猪苓多糖均可使垂直传播DHBV的麻鸭血清DHBV阴转及改善肝脏病变,以前者的疗效更好。
- 斯崇文田庚善巫善明苏盛苏盛林秀玉林秀玉徐道振周霞秋张定凤王兆荃邬祥惠朱理珉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
- 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插入突变体的真核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分析被引量:9
- 1999年
- 目的研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进程相关的两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插入变异体的免疫学性状,以阐明在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体外PCR诱变方法,构建重组HBsAg的插入突变体;借助EB病毒载体pCEP4和逆转录病毒载体PXT1将重组插入变异S基因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利用ELISA及Westernblot方法,探讨变异抗原与抗HBs的结合力。结果(1)构建了HBsAg的插入突变体(分别在HBsAg的第122位与123位氨基酸间插入Arg,Ala和第123位与124位氨基酸间插入Arg,Gly,Ala)的真核表达载体;(2)将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最终建立了能表达野生型和变异型HBsAg的HepG2细胞系;(3)这些细胞系能在体外稳定地连续传代培养;(4)野生型HBsAg可与抗HBs结合,变异型HBsAg不能与抗HBs结合。结论研究表明这两种插入变异体影响了HBsAg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失去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结合力,因而可能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而持续存在于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 古柏燕任红张定凤
- 关键词:HB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突变体
- 乙型肝炎病毒DNA转染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原代鸭肝细胞对比研究
-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探讨HBV DNA复制和表达的跨种属特异性,为HBV DNA转染跨种属原代肝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鸭肝细胞(PDH),电转线性HBV DNA(转染组,1.19×10拷...
- 姚云清张定凤黄爱龙唐霓王波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复制及其清除机制被引量:55
- 2002年
-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复制与表达
1. HBV感染肝细胞等宿主细胞机制:HBV进入细胞是由其包膜蛋白介导的,该包膜蛋白是由S基因区(分pre-S1、pre-S2和S区)编码的大蛋白(LP)、中蛋白(MP)和小蛋白(SP)按一定的比例和方式装配而成的复合物.
- 姚云清张定凤
- 关键词:HBV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的“巢式”PCR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采用逆转录和“巢式”PCR技术检测36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肝病毒RNA,发现7例慢性重型肝炎检出3例(43%),28例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检出19例(68%),急重肝1例为阴性,HCVRNA阳性率平均为61%,因此丙肝病毒感染可能和肝炎的重症化有密切关系。HCVRNA(+)组乙肝病毒复制率较HCVRNA(-)组低,可能提示丙肝病毒在体内能干扰乙肝病毒的复制。单纯HCV感染或HCV合并HBV感染重肝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仅由HBV引起的重型肝炎,表明感染HCV后,预后较差,易于慢性化。
- 黄爱龙张定凤
- 关键词:重症肝炎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