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一平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大熊猫
  • 2篇放归
  • 2篇捕食
  • 2篇捕食者
  • 1篇动物
  • 1篇野化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分析
  • 1篇尿液
  • 1篇复壮

机构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保护大熊...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篇杜一平
  • 2篇张和民
  • 2篇李德生
  • 2篇黄炎
  • 2篇刘洋
  • 1篇杨波
  • 1篇杨承忠
  • 1篇涂飞云

传媒

  • 2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被捕食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研究及在放归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物种具有对捕食者先天的识别能力,而一些物种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还有许多动物通过社会学习和文化传播获得对捕食者的识别能力。本文就国外被捕食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该项研究对野外放归工作提供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杜一平黄炎刘洋李德生张和民
关键词:捕食者放归
大熊猫野化放归中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大熊猫为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遭到破碎化以致孤立小种群间基因流受限制,严重威胁野生孤立小种群的续存。野化放归以复壮并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是物种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这在国内外已有成功先例。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种群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破碎化生境阻碍了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剧了因近交和遗传漂变带来生存力下降的危机。因此大熊猫的放归必须首先考虑其遗传背景,以改善种群基因库为目的。综合微卫星与线粒体等分子标记分析显示,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和圈养种群仍具有中等或以上的遗传水平,具有较大的进化潜力,这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了遗传学支持。另外,小相岭和大相岭种群的遗传水平最低,应首先考虑这些种群的复壮,并且对秦岭种群进行特殊管理与保护。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应着重于野放个体亲缘度的合理选择、基因丰富度的优先选择和有害基因的反向选择等三个遗传因素。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大熊猫现存种群遗传现状及其在野化放归中的决策性,以期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杨波杨承忠涂飞云杜一平刘洋李德生张和民黄炎
关键词:大熊猫复壮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捕食者认知能力的行为研究
具有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对于被捕食动物是一种很强的生存优势。深入研究大熊猫对捕食者认知能力的获得途径,对提高野化放归大熊猫的存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
杜一平
关键词:大熊猫捕食者尿液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