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娣
- 作品数:17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D7在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CD7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CD7表达情况与CEBPA突变的相关性,明确其在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AML患者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98例初治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在全部患者以及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组中,分别比较CD7阳性(CD7+)和CD7阴性(CD7-)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联合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状态初步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结果在CD7+组中,CEBPA单位点和双位点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1%和33.9%,显著高于CD7-组(5.3%和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CEBPA野生型患者中,CD7+组患者相较CD7-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P=0.001)、复发率高(P=0.023),而两组总生存(OS)期和无病生存(DF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EBPA突变患者中,CD7+组显示有更长的OS期(P=0.019)和DFS期(P=0.010)。根据CD7表达和CEBPA突变与否将AML患者分为三个亚组:CD7+伴CEBPA突变组、CD7-组和CD7+伴CEBPA野生型组。三组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80.2%、48.0%和30.6%(P<0.001),3年的DFS率分别为74.1%、37.4%和22.2%(P<0.001)。结论CD7+组中CEBPA突变率显著高于CD7-组,CD7+在CEBPA野生型组和突变组AML中存在截然相反的预后意义。根据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与否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朱名俣朱颖陈蓉蓉朱丽霞朱晶晶历雪莹周德杨秀娣郑龑龙谢咪雪孙佳耐黄显博李黎谢万灼叶琇锦
- 关键词:预后
- 嵌合型溶瘤腺病毒SG235体外对白血病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 2010年
- 目的:研究嵌合型溶瘤腺病毒(CRAd)SG235的抗白血病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原代白血病细胞CD46的表达和SG235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的感染率,MTT法研究SG235对Kasumi-1细胞的生长抑制,Annexin-V/PI染色和TUNEL法观察SG235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CRAd对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表达CD46。用50病毒感染复数(MOI)的SG235-EGFP感染Mutz-1、Kasumi-1、K562、HL60、Molt-4、RPMI8226、L428、Jurkat细胞,感染率分别为45.1%、35.7%、54.2%、37.0%、30.1%、67.1%、17.2%、33.1%。SG235对Kasumi-1细胞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作用24 h和48h IC50值分别为79.0 MOI、38.4 MOI。SG235能诱导多种白血病细胞株凋亡,而且呈剂量依赖性;并能抑制Kasumi-1细胞磷酸化Akt活性。结论:嵌合型溶瘤腺病毒SG235能有效地感染白血病细胞,并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
- 杨春梅刘辉杨秀娣金洁钱文斌
- 关键词:基因疗法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近期血象影响的临床观察
- 目的 探讨连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外周血细胞成分的影响以及供者对连续采集的耐受性。方法 选取166名于2013-2014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亲缘异基因供者。用粒...
- 郑龙周梦谢万灼周德李黎朱晶晶朱丽霞杨秀娣罗依黄河叶琇锦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外周血耐受性
- 白血病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 2007年
-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是一种涉及多种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遗传学改变的恶性血液病,其特征为出现大量分化受阻的异常细胞。许多研究表明,造成白血病发生、发展、治疗中的耐药和白血病复发的根本原因是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一群白血病干细胞(1eukemic stem cell,LSC)。关于LSC的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选择LSC高表达的抗原CD123或核因子-κB(NF—κB),作为清除LSC或诱导LSC凋亡的标记,是探索彻底治愈白血病的最佳途径。
- 杨秀娣钱文斌
- 关键词:白血病干细胞分子调控机制遗传学改变染色体易位白血病复发
- 原发性T环异常与QT离散度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T环方位异常和形态异常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在心室复极异常时的临床意义。方法:87例原发性T环异常患者分为2组,T环方位异常组50例,T环形态异常组37例,50例T环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进行了心电测量和心向量分析,并比较了各组的QTd。结果:对照组、T环方位异常组、T环形态异常组的QTd≥50ms者分别占8.0%、54.0%、24.3%,T环方位异常和形态异常组的QT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T环异常不论是方位异常还是形态异常均可引起QTd的异常.但反映QTd异常的导联却与心肌缺血部位、T环方位和形态改变无直接对应关系,只能反映心室复极异常,而不能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离散指标。
- 杨秀娣
- 关键词:心向量图QT离散度
-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08年
- 杨丽杨秀娣
-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心电图静脉血栓形成肺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脏血管
- 一种CML-CP患者一代TKI药物治疗下获得MR<Sup>4.5</Sup>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ML‑CP患者一代TKI药物治疗下获得MR<Sup>4.5</Sup>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通过现有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如血常规、生化常规、B超等常规检查,用R软件将独立危险因素用于Nomo...
- 黄健张鑫璐孙彩虹朱晶晶杨秀娣吴燕凤汪欣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对166名健康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近期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连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以及供者对连续采集的耐受性。方法166名于2013至2014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捐献PBSC的亲缘异基因供者,男86名,女80名,中位年龄40.5(15.0~60.0)岁。动员方案为G—CSF5-10μg·kg-1·d-1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于PBSC动员前、采集前、采集1次及2次后检测供者外周血以及采集物中WBC、PLT、HGB。结果连续2次PBSC采集后供者外周血HGB中位数由145(94~181)g/L降至138(93~167)g/L(P〈0.05),PLT中位数由231(105~490)×10^9/L降至95(39~210)×10^9/L(P〈0.05),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物中HGB与供者外周血HGB降幅呈低度正相关(F0.297,P=-0.017),采集物中PLT与供者外周血PLT降幅高度相关(r=0.719,P〈0.001)。不同年龄组供者在PBSC采集后的HGB降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指数供者在PBSC采集1次及2次后外周血HGB降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体重指数〈18.5kg/m。的偏瘦组供者HGB下降最踢显(P〈0.05)。结论健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在连续PBSC采集过程中HGB轻度下降,对于偏瘦供者应调整采集参数以保证安全。采集PBSC会使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增加,减少的程度与年龄及体重指数无关,且均可耐受。
- 郑龙周梦谢万灼周德李黎朱晶晶朱丽霞杨秀娣罗依黄河叶琇锦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织供者
- 伴t(4;11)的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 2008年
- 患者女,33岁,因“发热,乏力20余天,加重3天”于2007年2月14日入院。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有咽部疼痛,头晕,乏力,无胸闷气促,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体温接近正常,但仍有头晕。近3天来自觉乏力,头晕症状加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无胸痛,来院查血象:白细胞7.3×10^9/L,中性粒细胞33%,
- 毛莉萍许改香陈志妹杨秀娣金洁
-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咽部疼痛抗炎治疗头晕症状痰中带血乏力
-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QT离散度的变化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 2005年
- 目的:对比运动试验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及运动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运动后 QT 离散度(QTd)的变化,并观察 QTd 异常与运动中发作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2004年活动平板试验阳性100例(阳性组),阴性100例(阴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阳性组运动后较运动前 QTd 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 459),阳性组较阴性组运动后 QTd 增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结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引起心室复极异常而致体表心电图 ST-T 呈缺血型改变和 QTd 增大,但 QTd 的异常与缺血部位无关,并不能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离散。QTd 的异常也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无关,不能作为无创性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 杨秀娣
- 关键词:运动诱发心肌缺血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