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进

作品数:67 被引量:268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疫苗研究所资助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1篇伤寒
  • 20篇副伤寒
  • 15篇疫苗
  • 12篇甲型
  • 12篇甲型副伤寒
  • 9篇流行病
  • 9篇流行病学
  • 9篇接种
  • 6篇多糖疫苗
  • 5篇血清
  • 5篇球菌
  • 4篇地理信息
  • 4篇地理信息系统
  • 4篇信息系统
  • 4篇血清学
  • 4篇伤寒副伤寒
  • 4篇死亡率
  • 4篇耐药
  • 4篇脑膜炎球菌
  • 4篇接种率

机构

  • 67篇广西壮族自治...
  • 10篇国际疫苗研究...
  • 8篇全州县疾病预...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桂林市疾病预...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药品生物...
  • 2篇兰州生物制品...
  • 1篇阿拉巴马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长春百克生物...
  • 1篇兰州生物制品...

作者

  • 67篇杨进
  • 38篇董柏青
  • 33篇廖和壮
  • 23篇张杰
  • 18篇王鸣柳
  • 17篇梁大斌
  • 17篇曾竣
  • 15篇杨宏徽
  • 15篇吴兴华
  • 14篇龚健
  • 12篇李翠云
  • 10篇林玫
  • 10篇权怡
  • 9篇谭冬梅
  • 8篇唐振柱
  • 7篇秦卫文
  • 7篇李永红
  • 5篇许晶晶
  • 5篇毛玮
  • 5篇唐昌新

传媒

  • 17篇应用预防医学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6篇广西预防医学
  • 5篇中国热带医学
  • 4篇中国初级卫生...
  • 4篇中国学校卫生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国生物制品...
  • 3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内科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2012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2篇2004
  • 5篇2003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评估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 评估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以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观察组,伤寒Vi多糖疫苗为对照组,按整群随机分层配对的原则,将研究现场分为108个组群,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分配54个组。对两组同时建立接种反应监测系统,按统一表格和方法对两组的接种反应进行监测、记录,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两组共接种34543人,其中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18167人,伤寒Vi疫苗接种16376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速发接种反应率为0.44‰,一般接种反应率为0.38%o;伤寒Vi疫苗速发接种反应率为0.79%,一般接种反应率为0.73%o;跟踪随访接种反应对象共1239人,其中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771人,接种伤寒Vi疫苗的468人。接种后第1天,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组的局部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伤寒Vi疫苗(X^2。=13.98,P=0.0002);接种后第2—3天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自接种人群和未接种人群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已接种人群的发热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反应。结论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与伤寒Vi疫苗均可在不同年龄组人群开展大规模接种,局部及全身接种反应轻微,接种反应率低,有良好的安全性。
董柏青叶强崔萱林杨进龚健杨明廖和壮韦士良张杰吴兴华司国爱杨宏徽Ataru TsuzukiJinKyung ParkMohammad AliR. Leon OchiaiJohn D. Clemens
关键词:接种反应安全评估
甲型副伤寒单份血清肥达试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肥达氏试验在单份甲型副伤寒血清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方法采集持续或反复发热3天或以上的患者血标本共357份,同时进行血培养和肥达试验检测,就肥达试验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培养分离培养出甲型副伤寒阳性菌34株,肥达试验阳性数为11株,肥达试验的灵敏度为32.35%,特异度为83.28%,假阴性率为67.65%,假阳性率为16.72%,kappa值为0.11。结论单份血清肥达反应用于甲型副伤寒诊断的真实性不高,不能依赖肥达试验,对疑似病人应结合血培养试验及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综合判断。
秦卫文杨进王鸣柳权怡方锦嵩谭冬梅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肥达试验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
广西城乡居民求医行为偏好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广西城乡居民求医行为偏好,为卫生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抽样在灵川县城抽取240户家庭,灵川农村抽取1 000户家庭,资源县农村抽取160户家庭,共计1 400户家庭。应用定量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调查完成有效问卷1 373份,68.12%的被访家庭在2个月内发生过求医行为,89.3%的就诊都是发生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农村家庭离最近的医疗机构距离中位数为500 m,县城家庭为200 m,步行到达时间在10 min左右。在选择就医机构方面,42.7%的被访者选择的是"离家近",其次分别是"医术高"、"病情较轻"。小孩发热时的处理强度显著性高于大人发热时的处理强度。结论广西农村、县城地区居民求医便利,农村居民的求医模式是"小病不出村,大病县医院"。农民的保健意识不强,对子女的健康关注程度相对较高。
吴兴华杨进董柏青龚健廖和壮
关键词:求医行为农村县城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被引量:28
2004年
目的 了解 1994~ 2 0 0 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 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 ,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 方法 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 12 0 0例、伤寒为 2 85例 ;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 ;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 ;从 1999年起 ,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 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 ,伤寒基本得到控制 ,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 ,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 ,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 ,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 ,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杨进董柏青王鸣柳唐振柱龚健李翠云曾竣杨宏徽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伤寒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4-2013年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及菌株耐药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分析1994-2013年广西地区伤寒流行特征、菌株耐药特征及其变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4-2013年广西地区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对分离自伤寒病例475株沙门菌,利用纸片扩散法及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最小抑菌圈和抑菌浓度(MIC),依据CLSI 2012版敏感判定标准,判定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 20年间广西地区共报告伤寒病例57 928例,年均发病率为6.29/10万,病死率为0.03%.<20岁人群发病较高,发病无性别差异,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地区,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10月.2001-2013年发生13起大的暴发疫情,传播方式以水型为主.475株菌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和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的敏感率为100%,对四环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敏感率约为98%,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89.89%;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低,为67.73%和65.89%.发现1株环丙沙星耐药、47株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的菌株.暴发株与散发株耐药情况无差别.有28株菌耐≥3种抗生素,首次发现1株同时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萘啶酸(ACSSxT-NAL)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多耐药株多见于伤寒小范围暴发疫情.结论 广西地区伤寒发病水平仍较高,且菌株出现对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及多重耐药现象,应加强疫情及耐药监测.
王鸣柳阚飙杨进林玫闫梅英曾竣权怡廖和壮周凌云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流行病学耐药谱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国产A+C脑膜炎多糖疫苗(A+C疫苗)的接种反应和免疫原性。方法以A+C疫苗为观察苗、伤寒Vi多糖疫苗(Vi疫苗)为对照苗,采样用整群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确定观察人群和对照人群。在已接种的两组人群中,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接种反应观察对象,并进行连续3天随访以观察接种反应。采集部分A+C疫苗接种对象免前、免后血标本,检测血清抗体IgG4倍增长情况。结果共随访接种反应观察对象1239人,其中接种流脑A+C疫苗的771人、接种伤寒Vi疫苗的468人。A+C疫苗接种后第1天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5.06%,第2天的为0.13%,第3天的为0;接种后第1天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为1.16%,第2天为0.39%和第3天为0.13%。除接种后第1天A+C疫苗的局部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Vi疫苗的外,接种后2天、3天的局部反应和第1、2、3天全身反应的发生率,A+C疫苗和Vi疫苗无显著性差异。共采集A+C疫苗接种对象免前、免后血标本各100份,抗C群脑膜炎球菌抗体4倍增长率达到94%,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仅达到62%。结论A+C疫苗和伤寒Vi多糖疫苗一样,接种反应轻微,安全性好;抗C群脑膜炎球菌抗体免疫应答良好。接种前人群血清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平均浓度比抗C群的高2.6倍,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4倍增长率低可能与本底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水平高有关。
杨进龚健廖和壮权怡韦士良司国爱张杰吴兴华李翠云方锦嵩董柏青
关键词: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反应免疫原性
甲型副伤寒携带者脂多糖血清学抗体滴度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索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人群本底、恢复期病人及携带者脂多糖特异性抗体(LPS Ig G)血清抗体水平,为使用LPS Ig G抗体筛查方法鉴别甲型副伤寒携带者提供经验。方法在桂林等7个市、县筛选出440名有明确甲型副伤寒发病史的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标本及粪便标本,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LPS Ig G抗体滴度,对粪便标本进行SPA分离培养。把血清抗体结果与粪便SPA分离培养结果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特征对象的LPS Ig G抗体水平。结果共完成353名研究对象的随访,通过两轮粪便采集从7名对象中分离出SPA,其中6名为SPA携带者,1名为SPA慢性携带者。SPA阴性和阳性对象LPS Ig G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5.8 EU和103.5 EU,SPA阳性对象LPS Ig G平均抗体滴度高于阴性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LPS Ig G抗体滴度≥35 EU作为阈值来筛查SPA阳性对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89%。结论 SPA携带者的LPS Ig G血清抗体水平远高于非携带者。通过LPS抗体检测能有效筛查出SPA携带者。
杨进周凌云秦卫文王鸣柳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携带者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大规模接种后的速发型接种反应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大规模接种后的速发接种反应。方法以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观察组,伤寒Vi多糖疫苗为对照组,按组群随机分层配对的原则,将观察现场分为108个组群,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分配54个组群进行接种。建立接种反应监测系统,按统一表格和方法对两组的速发接种反应进行监测。结果两组共接种34 543人,其中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18 167人,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16 376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速发接种反应率为0.44‰;伤寒Vi多糖疫苗速发接种反应率为0.7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速发接种反应均出现在接种后15 min内,最早的出现在接种后5 min,速发接种反应中有2例为异常反应,但未出现严重反应。结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速发接种反应发生率低,预后良好。
杨进叶强董柏青龚健崔萱林杨明廖和壮张杰RionLeon OchiaiAli MohammadJohn Clemen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广西城乡居民疫苗认知和态度调查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县城地区居民对疫苗的认知和态度,为卫生决策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定量调查表对灵川县、资源县1160个农村家庭和240个灵川县城家庭进行调查。结果11.12%被访者近5年内接种过疫苗,83.46%被访家庭中的被访者子女近5年曾经接种过疫苗,县城学龄儿童的接种比例显著性高于农村学龄儿童,成人被访者和被访者子女接种比例最高的均是狂犬疫苗,90.13%被访者对自身接受的免疫服务表示满意,82.02%的被访者对其子女的免疫服务表示满意。结论疫苗接种已经是广西城乡居民一种司空见惯的健康行为,疫苗相关宣传活动选择学龄儿童为目标人群较为高效。现有疫苗接种活动中以计划免疫和学校组织的学龄青少年免疫为主,成人自发进行接种的比例较低,推广疫苗时应注重疫苗作用方面的宣传。
吴兴华董柏青杨进龚健廖和壮
关键词:疫苗农村县城
广西部分农村安全注射实践及认知水平调查
2003年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地区安全注射的实践操作、乡村医生和农村群众对安全注射的认知水平和安全注射实践行为。方法采用WHO推荐的《安全注射 -消毒与实践操作调查表》并补充了部分内容 ,对广西5个县的24个村卫生室、36名乡村医生和42名就诊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村卫生所日均门诊为10人次 ,门诊病人人均注射率为0.64次 ,临床治疗使用玻璃注射器的占50% ,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占64% ,采用一人一针一管的占79 % ,采用多人一管的占21 % ;玻璃注射器灭菌采用水洗加浸泡的村卫生所占9 % ,煮沸的占9% ,用高压消毒锅的占82 % ;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处理 :焚烧的占50% ,扔进垃圾的占42% ,埋入地下的占4 % ,给私人收购的占4 % ;69 %的乡村医生受过安全注射知识培训 ,其余31%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安全注射知识 ;95 %的农村病人无安全注射概念 ,85%的病人认为打针比吃药更有效。结论乡村医生和农村群众对安全注射的认知较低、受经济利益驱动是造成注射频率高、多人一管、不正确处理已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不严格消毒等不安全注射的主要原因。提示加大对群众安全注射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制定和规范一次性注射器材的采购与回收处理程序。
杨进李树炮李子杰
关键词:安全注射乡村医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