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红岭

作品数:45 被引量:30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历史地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应力场
  • 6篇地壳
  • 6篇变质
  • 5篇岩石
  • 5篇应力
  • 5篇矿物
  • 5篇高压变质
  • 5篇高压矿物
  • 5篇构造应力
  • 5篇超高压变质
  • 5篇超高压矿物
  • 4篇地质
  • 4篇油气
  • 4篇造山带
  • 4篇盆地
  • 4篇变质岩
  • 3篇岩石圈
  • 3篇微观结构
  • 3篇辽河盆地
  • 3篇流体

机构

  • 45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北京矿产地质...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5篇武红岭
  • 8篇王小凤
  • 7篇董树文
  • 7篇马寅生
  • 7篇王薇
  • 6篇王连捷
  • 5篇殷秀兰
  • 5篇陈宣华
  • 4篇陈正乐
  • 3篇崔军文
  • 2篇王砚庆
  • 2篇田蜜
  • 2篇薛怀民
  • 2篇刘晓春
  • 2篇操成杰
  • 2篇张利荣
  • 2篇田晓娟
  • 2篇吴铁生
  • 2篇张利容
  • 2篇李永贤

传媒

  • 8篇地质力学学报
  • 3篇地球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地球学报(中...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1993年中...
  • 2篇1997年中...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矿物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第七届全国地...
  • 1篇第三届全国成...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3
  • 8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3
  • 2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被引量:14
1999年
辽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地壳深部资料显示出辽河地区存在上地幔隆起,它控制了浅部构造的发育。而辽河盆地新生代断裂构造组合,反演出辽河盆地新生代4期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为此,笔者将造山和成盆作用纳入统一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陈正乐马寅生王小凤王小凤武红岭吴铁生武红岭霍光辉殷秀兰陈宣华兰秀峰
关键词: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火山岩
张性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与主应力关系解析被引量:7
1999年
依据弹性理论分析了张性结构面的应力、应变与两向主应力的对应关系。笔者认为在挤压应力条件下,甚至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完全有可能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两侧一定角域内产生张性或张扭性结构面。张性构造区角域的大小受控于主应力比值和岩石材料的泊松比。在两向压缩应力作用下,只有当σ_2/σ_1≥0.5时,才不会有张性构造区域出现。
武红岭
关键词:张性结构面应力力学性质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被引量:21
2002年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 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岩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俯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 65~80 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碰撞?
董树文武红岭刘晓春薛怀民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作用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6
2006年
运用多孔介质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场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主要规律:①一级构造压力低值区主要受区域北西西向一级构造带的控制,二级构造压力低值区多位于北东向、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带的交叉复合部位;②由浅层向深层,北东向、东西向构造压力低值区范围有逐渐扩大趋势;③不同构造层油气流矢量聚集区往往是构造压力低值区,因此,流矢量指向区应该就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王小凤武红岭马寅生王连庆张西娟陈宣华田晓娟李会军彭德华汪立群尹成明刘云田高荐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油气运聚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被引量:51
2010年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形成于J2末,并持续到K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由近E-W向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董树文施炜张岳桥胡健民张忠义李建华武红岭田蜜陈虹武国利李海龙
关键词:晚中生代构造应力场陆内造山
“寄主矿物天然压机机制”与超高压矿物的形成被引量:1
2002年
池顺良武红岭
关键词:超高压矿物榴辉岩大陆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变质作用
微观结构超压机制与超高压矿物的形成被引量:4
2003年
提出了由岩石及矿物的结构形态、岩石力学性质不同引起的微结构超压机制。对影响结构超压的诸因素(弹性参数、热物理性质)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压力对超高压岩石、矿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构压力随弹性模量差异、围限压力、温度改变量及热膨胀系数差异的增加而增大。在岩石、矿物的弹性模量相差5倍的条件下,结构附加压力可达到静岩压力的45%左右。如果再考虑热膨胀系数不同及降温引起的附加压力,在较一般的情况下,60公里左右深处就有可能具备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形成的下限压力条件。
武红岭池顺良
关键词:超高压矿物影响因素成岩深度
尊敬的导师,宽厚的长者——王仁先生引领我走上科研之路
近一两年,不时地听到和经历了一些长辈和亲朋的离世。他们的离去所留给我的伤痛和悲哀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淡漠了。但惟有导师王仁先生的逝世所激起的哀思却长久地留在我的心底,令人难以忘怀。在提笔写下这篇纪念文章之时,我凝视着王...
武红岭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地温演化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基于化学动力学原理,采用镜质组反射率模拟计算法,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14口井的古地温演化进行了恢复,重建了各时期平均古地温柱。总结了古地温演化的总体特征,认为研究区古近纪古地温演化特点是Es3高,Es1-2低,Ed-N高,为波状高地温演化。区域上,凹陷内部呈南北高、中央低的趋势,南部黄金带、二界沟及北部牛居地区的地温梯度一般在35℃~40℃/km,而中段相对较低(29℃~35℃/km)。
殷秀兰武红岭马寅生王小凤吴铁生陈正乐白嘉启王庆丰郑治宇
关键词: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地温梯度
大别山陆—陆点碰撞和构造超压的形成被引量:8
2001年
依据大别造山带的地质特征及古地磁证据 ,提出大陆动力学非规则边界陆 -陆点碰撞模型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分析点碰撞所引起的构造应力集中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构造压力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推测可能形成的深度范围 .研究表明 :在本文的模拟条件下 ,( 1)大陆碰撞初期产生的构造应力场中的平均压力在碰撞点附近增大了约 5~ 9倍 .在边界力为 10 0MPa的情况下 ,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 2 0 %~ 3 5 % ;( 2 )由于有构造压力的作用和影响 ,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深度有可能被提升 2 0~ 3 5km ;( 3 )仅考虑碰撞方式 ,不计岩石物性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构造应力的影响有限 ,静岩压力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
武红岭董树文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应力大别造山带大陆动力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