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副溶血性
  • 4篇副溶血性弧菌
  • 3篇中毒
  • 3篇食物
  • 3篇食物中毒
  • 3篇污染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基因
  • 2篇致病
  • 2篇沙门菌
  • 2篇食源
  • 2篇食源性
  • 2篇食源性致病菌
  • 2篇水产
  • 2篇水产品
  • 2篇污染状况
  • 2篇流感
  • 2篇腹泻
  • 1篇单核细胞增生
  • 1篇单核细胞增生...

机构

  • 13篇荆州市疾病预...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荆州市第二人...
  • 1篇公安县疾病预...

作者

  • 13篇石韬
  • 11篇胡婕
  • 10篇陈茂义
  • 5篇陈婷
  • 4篇毛春林
  • 4篇益琼
  • 4篇胡静荣
  • 2篇李斌
  • 2篇刘建昭
  • 1篇王赟
  • 1篇姚梦雷
  • 1篇毛安禄
  • 1篇张齐良
  • 1篇李斌
  • 1篇杨中香
  • 1篇黄继贵
  • 1篇吴杨
  • 1篇扈庆华
  • 1篇胡国才
  • 1篇兰全学

传媒

  • 7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湖北预防医学...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氯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观察含氯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破坏效果,评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法,观察不同浓度含氯消毒剂、不同作用时间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效果,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进行消毒效果评价。结果1000 mg/L和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 s以上就能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750 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15 min以上能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 min不能完全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论国家防控方案规定的使用1000 mg/L有效氯对新型冠状病毒疫点作用30 min的消毒方法,可以完全破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以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评价。
陈茂义胡婕毛春林石韬陈婷曾玉洁李斌益琼李虎王黎
关键词:含氯消毒剂灭活效果新型冠状病毒荧光定量PCR
湖北荆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阳性溯源及防控对策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对湖北省松滋市3份、公安县1份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阳性样本感染来源开展调查,总结两起事件成功处置经验。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按照《湖北省外环境H7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布应急监测方案》,对检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场所的感染来源进行调查,并严格落实“扑杀-消毒-关闭-溯源-限制”5项核心控制措施。结果松滋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感染来源于X省W养殖场可能性大;公安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感染来源不明。两起事件发生后,在当地政府主导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指挥部的有力指挥下,5项核心措施均得到切实落实,未发生人间疫情。结论详细的溯源调查为采取科学防控对策提供依据,5项核心控制措施能有效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阳性事件。
刘天黄继贵毛安禄吴杨姚梦雷石韬陈琦刘公平官旭华黄华李学应
关键词:防控对策
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与耐药性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了解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与耐药性,为科学预防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从内陆地区荆州市市售水产品及其环境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 4789.7-2008用标准血清进行O抗原分型。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5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玻片凝集,共分出9个O群,主要为O1群(22.41%)、O3群(22.41%)和O5群(13.79%)。58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对4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其中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100%耐药,只对氯霉素100%敏感,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程度各异。结论中国内陆城市荆州市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呈现多样性,并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药物使用规范化管理。
胡婕陈茂义胡静荣陈婷李斌石韬
关键词: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耐药性
2016—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2016—2021监测年度的流感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相关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荆州市2016—2021年6个监测年度的流感样病例(ILI)报告及病原学监测数据。【结果】2016—2021年,荆州市2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46 272例ILI,ILI构成比在各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采集标本12 812例,检出核酸阳性1 513例,年均阳性检出率为11.81%。核酸阳性标本中B(Victoria)占比最大,为39.33%,不同监测年度的阳性率和流感流行型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州市流感流行大致呈冬春季和夏季双流行高峰,以新A(H1)、A(H3)、B(Victoria)、B(Yamagata)4种型别相互交替、混合流行为主。
张甜曾玉洁石韬胡婕陈茂义
关键词:流感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监测
一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4 K90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胡婕陈茂义石韬毛春林王贇
关键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大酒店潜伏期腹泻
2007~2008年荆州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荆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以下简称"国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颁发的有关检测程序,对荆州市6类食品进行了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分析。结果在119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20株,总检出率为16.8%,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13.4%(16/11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9.1%(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5.9%(1/17),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出率1.3%(1/75),单增李斯特氏菌检出率0.8%(1/119),未检出空肠弯曲菌。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为生畜肉,为40.5%(15/37),生禽肉为13.3%(2/15),水产品为8.3%(1/12)、面米食品为11.8%(2/17),即时食品和蔬菜沙拉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荆州市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生畜肉和水产品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胡国才益琼石韬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荆州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与运行现状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荆州市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与运行状况,为完善实验室布局和改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批准备案的荆州市147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实验室类型、区域分布、覆盖率和检测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荆州市共有1家确证实验室,42家筛查实验室,104家检测点,其中医疗机构128家(87.1%),疾控机构7家(4.8%),妇幼保健机构8家(5.4%),采供血机构3家(2.0%),其他机构1家(0.7%)。各县、区的实验室数量介于5~31家之间,实验室数量的地理分布密度介于0.49~2.33家/100 km^2,服务每万人的实验室数量介于0.086~0.414之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艾滋病实验室覆盖率达到93.2%,乡镇卫生院实验室覆盖率达78.6%。2019年医疗机构HIV筛查检测量占全市的71.0%,筛查阳性数占56.3%。结论荆州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体系建设较为完善,运行良好,布局基本合理,但需要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检测点及医疗机构的确证实验室建设。
毛春林陈茂义胡婕益琼石韬
关键词:艾滋病实验室网络
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XLD、SS、HE分离食品中沙门菌效果比较被引量:39
2008年
目的比较沙门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简称CAS,下同)、XLD、SS和HE培养基在分离食品中沙门菌的效果。方法使用73株沙门菌分别接种CAS、XLD、SS和HE培养基,观察生长和显色情况。同时使用上述4种培养基对153份食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比较其分离效果。结果所有接种的沙门菌在CAS上均生长,并具有典型的菌落特征。从153份食品标本中共分离出26株沙门菌。CAS分离沙门菌的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94.49%,与SS和HE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在CAS上生长的非沙门菌可疑菌落主要有气单胞菌属和变形杆菌。结论CAS分离食品中沙门菌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理想的沙门菌选择性培养基。推荐使用CAS和XLD同时作为食品中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基。
陈茂义胡婕刘建昭石韬
关键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沙门菌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7-2008检验方法的改良
2014年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简称Vp),属于弧菌科,弧菌属,大量分布在海域沿岸、江河人海口,对人类具有致病作用,可引起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及伤口感染等疾病,严重者可以威胁生命。1950年藤野首先从大阪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此菌,目前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病原菌,也是我国沿海城市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近年来已经取代沙门菌占据首位。
陈茂义胡婕胡静荣陈婷毛春林石韬益琼李斌杨中香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致病作用伤口感染
水产品及其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与毒力基因分布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内陆地区污染状况,揭示其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科学有效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荆州市市售水产品及其环境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对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lh、trh、tdh、ureC和T3SS2(vsC2、vcrD2)等基因实验室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360份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2.50%(81/360),其中海产品的检出率最高,为31.28%(56/179),淡水产品检出率16.42%(1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胡婕陈茂义陈婷胡静荣王赟石韬
关键词: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