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炜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市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巴尔通体
  • 2篇鼠形动物
  • 1篇蛋白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区域间
  • 1篇抗原
  • 1篇抗原性
  • 1篇抗原性研究
  • 1篇基因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表达与调...
  • 1篇基因类型
  • 1篇PCR
  • 1篇PCR检测方...
  • 1篇SYBR
  • 1篇C蛋白

机构

  • 6篇厦门市海沧区...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罗炜
  • 6篇李国伟
  • 6篇叶曦
  • 4篇苏丽琼
  • 4篇姚美琳
  • 2篇王团老
  • 2篇伍小春

传媒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福建沿海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证实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了解其分布,分析菌株基因型,为巴尔通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沿海6地市臭鼩鼱血样,培养分离巴尔通体菌株,PCR扩增病原体glt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生长发育树,并分析各属种的宿主和地区分布。结果臭鼩鼱占本调查鼠形动物的25.33%,与褐家鼠、黄胸鼠构成了室内鼠形动物优势种群。臭鼩鼱血样中分离并证实63份感染巴尔通体,感染率21.43%(63/294),分布在各调查区域内。臭鼩鼱被B.tribocorum A、B种群感染,A、B群的分布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结论臭鼩鼱是B.tribocorum A、B种群的保存宿主,且感染率高、分布广,应加强调查研究。
叶曦姚美琳李国伟罗炜苏丽琼
关键词:PCR
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P26蛋白原核重组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构建巴尔通体表面蛋白p26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表达和纯化重组表达蛋白P26,并鉴定其抗原性.方法 利用PCR方法从巴尔通体B.tribocorum厦门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26蛋白基因,并将该基因的编码区克隆到pGEX-4T-1表达载体中,从而构建GST-p26融合蛋白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将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DH5α),诱导表达GST-p26,并运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蛋白.通过蛋白质斑点印迹试验和间接ELISA法检验GST-p26是否具有抗原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p26的原核表达载体,该表达载体可在E.coli DH5α中大量表达GST-p26,原核表达的GST-p26能够与感染动物血液样本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 原核重组表达的GST-p26可作为潜在的抗原,应用于巴尔通体的血清学检测.
叶曦伍小春李国伟罗炜王团老
关键词:巴尔通体基因表达与调控
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及基因类型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不同地区、不同气温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型。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抽取福建省沿海6个地市各一个调查点,采用笼日法捕获鼠形动物,培养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通过PCR证实为巴尔通体,并通过gltA基因的379bp片段序列测定,构建生长发育树,确定巴尔通体属种,并分析各属种的地区和宿主分布。结果捕获并培养分离鼠形动物1161只(份),分离到巴尔通体菌株188株,6种被检动物中有5种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形动物分属2目2属,分别是臭鼢黯、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家鼠。鼠形动物总感染率为16.19%,其中臭驹鼯最高(21.43%),其次为褐家鼠(13.54%),黄胸鼠(18.27%)。构成东南地区的主要鼠形动物均列其中。调查6个沿海地市的鼠形动物均感染巴尔通体菌,感染率分别为宁德9.25%、福州9.52%、莆田9.38%、泉州28.18%、厦门17.42%、漳州13.33%。比较年积温7000℃以下地区与年积温7000℃以上地区鼠形动物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3,P〈0.001)。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共检出3个巴尔通体种群:B.elizabethae、B.q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A、B群,有明显的地域和宿主分布特征。结论巴尔通体在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优势菌种与云南、北京等地区不尽相同。
叶曦李国伟姚美琳罗炜苏丽琼
关键词:巴尔通体鼠形动物基因类型
巴尔通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灵敏、特异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巴尔通体的方法,以用于巴尔通体的实验室快速诊断和自然疫源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利用离心柱法抽提鼠血中巴尔通体细菌基因组DNA,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上检测基因组中枸橼酸合酶gltA的Ct含量,结合熔解曲线的Tm值进行分析,建立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法。结果检测62份阳性菌株,Ct值小于30,Tm值在81-83℃范围内;检测309份鼠血抽提的基因组DNA样品,阳性128份,阳性率为38.19%。结论建立了检测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较常规培养法更快捷、简便、敏感,适合大面积调查巴尔通体在鼠群中的分布情况,为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可作为检测巴尔通体的技术储备。
姚美琳罗炜李国伟苏丽琼叶曦
关键词:巴尔通体荧光定量PCR
巴尔通体HBPC蛋白原核重组表达及抗原性研究
2013年
为了寻找可用于巴尔通体(Bartonella)检测的特异性抗原,利用PCR方法从巴尔通体厦门分离株(B.tribocorum_XM)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血红素结合蛋白C(HBPC)蛋白基因,并将该基因的编码区克隆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带GST标签的融合蛋白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诱导表达GST-HBPC,通过亲和层析技术纯化GST-HBPC.最后运用蛋白质斑点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法检验GST-HBPC是否具有抗原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可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GST-HBPC,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显示GST-HBPC能够特异性地与感染动物血液样本发生免疫反应.因此,体外重组的巴尔通体抗原蛋白HBPC可作为潜在的抗原用于巴尔通体血清学免疫检测.
叶曦伍小春李国伟罗炜王团老
关键词:巴尔通体抗原
巴尔通体在厦门市鼠形动物间及各区域间的分布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掌握厦门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流行情况,证实厦门市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菌属,为控制人巴尔通体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厦门市行政区划和地理状况划片,随机抽取3个不同区作为调查点。在不同生境采用笼日法捕鼠,取血,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巴尔通体;PCR扩增细菌gltA基因片段(376 bp),并进行序列分析,寻查本地巴尔通体属种。结果厦门市以褐家鼠为巴尔通体主要宿主动物(51.21%),其次为臭鼩鼱(29.09%)、黄胸鼠(16.36%)及小家鼠、黑家鼠和黄毛鼠等(3.33%)。3个区共采集鼠形动物血样330份,培养分离出巴尔通体84株,感染率25.45%,其中以臭鼩鼱感染率最高,为32.29%,黄胸鼠为24.07%、褐家鼠为23.08%;各调查点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分别为:湖里22.64%,海沧28.68%,同安2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B.elizabethae、B.qu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其中B.tribocorum分为A、B两群,B群仅感染臭鼩鼱。结论厦门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普遍,且存在宿主多样性和菌株对宿主的选择性。
罗炜叶曦姚美琳李国伟苏丽琼
关键词:巴尔通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