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翠娥

作品数:38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语言文字
  • 5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翻译
  • 5篇英译
  • 5篇文学
  • 5篇翻译批评
  • 4篇译本
  • 4篇晚清
  • 3篇英译本
  • 3篇哲学
  • 3篇天主
  • 3篇托马斯·阿奎...
  • 3篇小说
  • 3篇理学
  • 3篇回译
  • 3篇翻译研究
  • 3篇《天主实义》
  • 3篇陈荣捷
  • 2篇代文
  • 2篇学术
  • 2篇意识形态
  • 2篇意译

机构

  • 38篇南开大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张家口职业技...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外国语大...

作者

  • 38篇胡翠娥
  • 3篇赵为娅
  • 2篇杨言
  • 2篇刘英
  • 1篇李云鹤
  • 1篇冯婷婷
  • 1篇刘士聪
  • 1篇杨卉
  • 1篇赖文斌
  • 1篇冯婷婷

传媒

  • 7篇中国翻译
  • 3篇南开学报(哲...
  • 2篇外语与外语教...
  • 2篇解放军外国语...
  • 2篇外国语
  • 2篇中国科技术语
  • 2篇东方翻译
  • 2篇国际汉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西安外国语学...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科学.经济....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上海翻译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时代周刊》对中国事务的报道看“文化翻译”中的“社会整体想象”被引量:8
2015年
对西方媒体关于中国事务的报道,历来研究多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进行分析,局限于表面。本文借用民族志中的"文化翻译"概念对《时代周刊》上近些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指出"文化翻译"因其对他者文化行为的建构和向西方读者传递的貌似合理的"社会整体想象"而受到批判。西方的异域新闻报道也存在类似的"文化翻译"过程。《时代周刊》上的"文化翻译"借助一套成熟的修辞和写作策略,建构和控制着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想象,依旧没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观。
胡翠娥
关键词:文化翻译《时代周刊》
表现与再现——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关于直译、意译的争论被引量:6
2013年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关于直译、意译问题的争论,表面看似乎属于翻译的技术问题,但其背后是各自对文学表现论和再现论的体认与支持。表现还是再现,并非一个单纯的认识论的抉择,而且还是伦理性和政治性的抉择,它从另一方面证明文学研究会对文学正统的体认,以及创造社对自身边缘、先锋身份的确认。
胡翠娥
关键词:直译意译
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研究
本文对晚清小说翻译进行的研究不是传统的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的批评式研究,而是运用文化研究方法论,对晚清小说翻译活动进行历史的、功能的和文化的描写和解释,把晚清的翻译小说复原到产生它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着重于分析翻译策略...
胡翠娥
关键词:文学翻译晚清小说意识形态文本特征
从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主义哲学看《天主实义》英译本几个重要术语的翻译
2018年
《天主实义》是利玛窦用中文撰写的一部护教性著作,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方中世纪流行的经院主义哲学范畴和论理。现有的从翻译角度对《天主实义》所做的研究,仅限于如何用中文翻译西方术语。对英译本中一些重要的哲学术语和概念,如上帝的"性""情""形""理"等进行中西哲学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可以通过翻译批评,能够管中窥豹,对阿奎那关于上帝的存在与属性及人性论有一个深入的解析。
胡翠娥冯婷婷
关键词:《天主实义》英译本回译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套话——兼论中国人对西方人认识的变迁被引量:3
2007年
晚清翻译小说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本土化特征,与此前对西方人形象的陌生化描写和魔鬼化处理截然不同,晚清翻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得到了积极的本土化描述和言说。在这种人物形象套话的变迁背后,隐含的是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变化,是中西权力对比关系的变化。
胡翠娥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套话
“理学”还是“新儒学”?--从朱子学的海外传播看Neo-Confucianism的回译
2022年
朱子学是影响中国及东亚诸国八百余年的哲学思想,自明清时期起就被译成西方语言在海外传播。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西方创立了新词Neo-Confucianism来对其进行指称,成为这一学派的专门术语。然而,随着海外相关著作译介的增多,Neo-Confucianism一词的回译未能追潮词源,望文生“译”,这对树立文化自信和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都带来不利影响,学术术语回译呼唤格义和正名。
赖文斌胡翠娥
关键词:理学新儒学回译
西方译论中译者角色的历史性回顾——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被引量:1
2012年
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翻译主体——译者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的角色,他们曾被翻译理论家称为征服者、演说家、模仿者、尴尬的丈母娘、画家、雕刻家、旅行者等等。这种角色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主体文化民族语的发展状况、对翻译的需求乃至于当时的时尚。
赵为娅胡翠娥
关键词:翻译主体角色西方译论
拜伦《赞大海》等三诗译者辨析被引量:1
2006年
一直以来,拜伦的《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被认为是苏曼殊的译作,而根据黄侃的自述,三诗乃黄侃所译。从文献上看,两人的创作风格和诗体特点相差悬殊;曼殊的生平和学习汉语的经历决定了其语言的使用风格离三诗的浑厚和高古存在一定距离;黄侃先生胸怀若谷、恃才傲物,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在黄侃文稿中发现三诗的译稿进一步证实黄侃乃三诗的真正译者。从文本上看,三诗的翻译风格和苏曼殊的其他译诗迥异。因此,三诗乃黄侃所译。
胡翠娥
关键词:拜伦《哀希腊》苏曼殊
陈荣捷与刘殿爵的《老子》英译本之争
2020年
陈荣捷与刘殿爵就《老子》英译展开了争论。此番争论彰显了陈荣捷和刘殿爵各自的翻译思想、批评思想和学术思想。本文以陈荣捷和刘殿爵各自翻译的《老子》译本为基础,结合二者争论的原始资料,详细梳理争论的内容,分析译本的实质和争论的原因。研究发现,陈荣捷的《老子》英译是“学案式”哲学研究,而刘殿爵的译本面向大众传播。陈荣捷和刘殿爵在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对待目标读者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争论的主要原因。
杨言胡翠娥
关键词:《老子》陈荣捷翻译批评
试论feudalism与“封建”对译的政治
2011年
作为学术用语的"封建"经历了从古义"封土建制"到新义"封建社会"的衍变,而作为非学术用语的"封建"一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逐渐成为"陈腐、落后、反动"的代名词。二者的衍变都与翻译有着密切联系。
胡翠娥刘英
关键词:学术用语封建中国革命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