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燕群

作品数:89 被引量:82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耐药
  • 16篇耐药性
  • 13篇内酰胺酶
  • 13篇埃希菌
  • 12篇细菌
  • 12篇大肠埃希菌
  • 11篇内酰胺
  • 10篇球菌
  • 9篇葡萄球菌
  • 9篇细菌耐药
  • 8篇细菌耐药性
  • 8篇克雷伯菌
  • 7篇碳青霉烯
  • 7篇青霉烯
  • 7篇革兰
  • 7篇革兰阴性
  • 7篇杆菌
  • 7篇Β-内酰胺酶
  • 7篇病原
  • 6篇整合子

机构

  • 79篇上海交通大学...
  • 2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3篇复旦大学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市儿童医...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市第二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市长宁区...
  • 3篇上海市肺科医...
  • 3篇解放军第45...
  • 3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皮肤病...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作者

  • 89篇蒋燕群
  • 25篇倪语星
  • 24篇汤瑾
  • 10篇韩立中
  • 10篇王坚镪
  • 9篇蒋晓飞
  • 7篇王坚强
  • 7篇李桂兰
  • 7篇孙景勇
  • 7篇侯伟伟
  • 5篇张泓
  • 5篇秦环龙
  • 5篇庄亦晖
  • 5篇李俐
  • 4篇房华
  • 4篇朱德妹
  • 4篇汪雅萍
  • 4篇王大方
  • 4篇卫颖珏
  • 4篇王传清

传媒

  • 22篇检验医学
  • 12篇中国感染与化...
  • 10篇上海医学检验...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微...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12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10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6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革兰阴性杆菌中质粒ampC基因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38
2003年
目的 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革兰阴性杆菌的质粒ampC基因。 方法 通过热裂解获得DNA模板 ,用 6组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PCR产物。结果  2 0 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有 6株为质粒ampC基因阳性。 结论 用多重PCR技术能简单、快速地检测革兰阴性杆菌质粒ampC基因 ,且特异性高。
蒋燕群曹娜陈泰尧汤瑾倪语星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质粒AMPC基因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益生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易位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王坚镪汤瑾蒋燕群
关键词:益生菌细菌易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紊乱
介导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整合子的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分析 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改良的三相水解试验分析该菌株所产的 β内酰胺酶 ,并进行初步分类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该菌的耐药基因 ,用PCR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初筛整合子并分型 ,用长片段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测序 ,以确认 β内酰胺酶基因种类及其转移特性。 结果 :发现铜绿假单胞菌RJ2 1 3携带一个整合子介导的blaVIM 2基因。结论 :在上海和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整合子介导VIM 2型金属 β内酰胺酶 。
韩立中蒋燕群蒋晓飞彭涛朱月秋洪秀华倪语星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整合子
外科病房标本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
2004年
狄建忠秦环龙蒋燕群
关键词:外科病房标本病原菌耐药性菌种鉴定
上海发现同时产CYM-2型质粒AmpC酶及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同时产质粒型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在242株大肠埃希菌中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AmpC酶;对确认为产CIT群质粒AmpC酶的菌株进行PCR、克隆、测序;接合试验证实耐药基因的可传递性;PCR及测序确定ESBL的基因;等电聚焦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等电点(PI);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株产CIT群酶细菌所携带AmpC酶基因均为blaCMY-2(PI 9.0),且均携带blaTEM-1(PI 5.4),9株同时携带blaCTX-M-14(PI8.0),无菌株携带blaSHV-like;12株产CMY-质粒AmpC酶细菌有4株接合实验阳性,经PCR证实接合子均传递了blaCMY-2,并有1株同时传递了blaCTX-M-14;多数产CMY-2型酶的细菌呈多重耐药,并有1株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结论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产CMY-2型质粒AmpC酶及CTX-M-14型ESBL的大肠埃希菌。
蒋燕群李轶李卿汤瑾
关键词:质粒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CTX-M-14
高产头孢菌素酶大肠杆菌临床株的AmpC启动子突变
2001年
目的 研究高产AmpC头孢菌素酶的大肠埃希菌的基因突变。方法 报道 6株高产AmpC头孢菌素酶的大肠埃希菌。对其中具有不同头孢西丁MIC的 4株菌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在启动子 32位置上 ,有 3株菌 (大肠埃希菌 6 82 ,12 2 ,999)的T→A ;菌株 2 38在 14和 13之间插入G和T两个碱基。在菌株 6 82 ,12 2 ,2 38的衰减子上有 4~ 5个碱基发生突变 ,尤其在 +2 2位置上的C→T ,+32和 +37位置上的G→A。
蒋燕群Ellen Moland倪语星Nancy D.Hanson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的初步研究
侯伟伟蒋燕群
三种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
目的对革兰阴性菌产AmpC酶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并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AmpC酶检测方法。
侯伟伟蒋燕群
文献传递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了解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 (RV)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敏化凝集颗粒技术测定 2 5 6例腹泻患儿粪便 (发病 7d内 )中RV抗原 (RVAg) ,对RVAg阳性且伴有肠外临床症状的患儿作相应的血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结果  2 5 6例患儿中粪RVAg阳性 71例 ,阳性率 2 7.73%。 31例RVAg阳性伴心率异常患儿中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异常 1 6例 ,2 7例RVAg阳性伴肝肿大患儿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升高 9例。 32例RVAg阳性伴轻度脱水患儿中钠 (Na+ )异常 8例 ,钾 (K+ )异常 1 3例。 2 1例RVAg阳性伴中、重度脱水患儿中除剩余碱 (BE)有 1 7例和 pH值有 5例低于参考范围外 ,其余血气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 结论 采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敏化凝集颗粒技术可早期确诊RV感染。及时发现RV感染患儿肠外其他脏器损伤并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杨忆辛李桂兰刘引王蕾徐敏蒋燕群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RV抗原
质粒AmpC β-内酰胺酶及其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被引量:5
2003年
质粒AmpC酶属BushⅠ型β-内酰胺酶,可分为6个不同的群(ACC、FOX、MOX、DHA、CIT和EBC)。Perez和Nancy等设计用6组特异性AmpC引物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质粒ampC基因,一次聚合酶链反应即可分析多个ampC基因,并能排除诱导型AmpC β-内酰胺酶干扰,还可进行多重耐药机制的检测和多重AmpC β-内酰胺酶的鉴别,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蒋燕群倪语星
关键词: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分群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