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阎日红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豆
  • 3篇杂交
  • 1篇单交
  • 1篇倒伏
  • 1篇倒伏性
  • 1篇选育
  • 1篇选育报告
  • 1篇异交
  • 1篇异交率
  • 1篇杂交方式
  • 1篇杂交后代
  • 1篇双交
  • 1篇随机区组
  • 1篇天然杂交
  • 1篇农业
  • 1篇农作
  • 1篇农作物
  • 1篇品系
  • 1篇亲本
  • 1篇区组

机构

  • 6篇吉林省农业科...

作者

  • 6篇阎日红
  • 5篇田佩占
  • 4篇孙志强
  • 3篇王继安
  • 2篇刘宝泉
  • 1篇梅冬林
  • 1篇李明刚
  • 1篇胡桂芳
  • 1篇王昱

传媒

  • 4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油料

年份

  • 1篇2003
  • 1篇1996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豆天然异交率的测定被引量:5
1992年
以控制大豆绿子叶的两个重叠隐性基因(d_1d_2)为标志基因,研究了花粉给体和受体基因型及两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对大豆天然异交率的影响。花粉受体和给体以10—80厘米距离在行间种植时,大豆天然异交存在显著的受体基因型效应和受体×给体互作效应;距离对大豆天然异交率无显著影响;给体基因型对大豆的天然异交率有显著影响,通交83—932为给体的异交率显著大于以其它基因型为给体的异交率。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阎日红
关键词:大豆杂交天然杂交
大豆杂交后代种值密度对选择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1996年
以两亲生育期及结荚习性差异不大的两个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了同等后代群体分别在稀植(15cm株距)和密植(7.5cm株距)条件下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在稀植条件下对产量的选择较为有利。
田佩占阎日红刘宝泉
关键词:大豆杂交后代种植密度
随机区组产量比较试验综合分析软件
1992年
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是高级产量比较试验中最常用的试验设计。为了满足人们对随机区组产量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需要,我们编制了一组试验分析软件。应用该软件,可以迅速准确地对单一试点,单一年份多个试点或多年份多试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阎日红
关键词:随机区组农业
吉林省农作物产量预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1989年
本文运用Fuzzy聚类Bayes判别及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低中高社会产量阶段模型和丰平欠气象产量预报模式。对全省历年粮食产量进行统计预报表明,拟合准确率达97%以上。
李明刚阎日红梅冬林陈忠亮
关键词:农作物
大豆亲本杂交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变异及品系产量表现的影响 Ⅰ.单交与双交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1993年
1985—1990年用两套亲本的单、双交组合为材料,比较后代表现及选择效果,以明确双交是否较单交更优越。结果表明:单、双交组合F_2代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的平均表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无大差异。双交组合多数性状的变异幅度处在两个单交组合之间。除第二套组合双交的主茎节数同时显著少于两个单交外,其余性状均未能同时达到显著水平。按相同育种目标入选的高世代品系在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方面,双交均可获得与单交相似的选择效果。两个单交组合与相应的双交组合的F_4、F_5品系平均产量、20%高产品系平均产量、前二名高产品系平均产量的差异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看来,对产量进行选择,双交并不比单交更优越。
田佩占孙志强王继安阎日红
关键词:大豆单交双交
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65的选育报告
2003年
吉育65是由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于1990年利用地理远缘的美国材料和中国材料杂交并回交,经多年选育而成,原品系编号为公交9035NEB1-1。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和适应性广。
阎日红刘宝泉孙志强田佩占胡桂芳王昱
关键词:大豆选育子粒品质抗病虫性抗倒伏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