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强
- 作品数:13 被引量:158H指数:8
-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血缘组成分析被引量:34
- 1990年
- 用系谱分析法研究了东北地区168个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与其祖先品种间的亲缘系数,估计了各祖先品种对辽,吉、黑三省大豆基因库的相对遗传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窄。满仓金,紫花4号,丰地黄,元宝金,荆山朴,铁荚四粒黄,克山四粒黄,金元1号,十胜长叶和黄宝珠10个祖先品种对东北大豆杂交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总贡献为57.7%。因满仓金,元宝金是金元×黄宝珠的后代,而荆山朴是由满仓金系选而来,因此,金元和黄宝珠约贡献了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约28.7%的遗传物质。三省比较,黑龙江省杂交育成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最窄,辽宁次之。为了保证持续稳定的育种进展,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使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多样化。
-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
- 关键词:大豆
- 东北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3
- 1990年
- 根据“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中的生育期资料,分析了东北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遗传变异,比较了不同结荚习性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生育期结构的区别。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品种资源的生育期结构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生育期结构有很大的差别。无限和亚有限型品种的生育期结构类似,生殖生长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生育期比(R/V)相对较大。有限型品种的营养生长期较长,生殖生长期较短,生育期比明显小于无限和亚有限型品种。生育期和结荚习性相同的地方和育成品种相比较,育成品种的生殖生长期较长,营养生长期较短,生育期比较大,这种演变趋势在无限和亚有限品种上特别明显。辽、吉 黑三省的无限型育成品种营养生长期分别比地方品种缩短1.4,4.1和5.8天,生殖生长期延长1.1,1.5和1.4天,R/V值提高4.8,11.2和15.4%。吉、黑三省的亚有限有成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平均较地方品种缩短了3.9和9.9天,生殖生长期延长了2.6和1.8天,生育期比提高了12.5和34.5%。有限型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方向不明显。大豆育成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是长期产量选择的间接效应。自觉地对生育期结构进行定向选择,有可能提高大豆产量的选择效率。
-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
-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结构
- 大豆籽粒油分蛋白质产量的适宜收获期被引量:26
- 1991年
- 以二个主要栽培品种吉林21号和长农4号为材料,研究籽粒、油分、蛋白质产量的适宜收获期。结果表明,黄秆期是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适宜收获期,黄叶期是油分产量的适宜收获期,过熟期收获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 王继安孙志强
- 关键词:大豆籽粒油分收获期
- 随机区组产量比较试验综合分析软件
- 1992年
- 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是高级产量比较试验中最常用的试验设计。为了满足人们对随机区组产量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需要,我们编制了一组试验分析软件。应用该软件,可以迅速准确地对单一试点,单一年份多个试点或多年份多试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阎日红
- 关键词:随机区组农业
- 野生大豆抗蚜性的利用研究 Ⅰ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被引量:12
- 1991年
-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
- 关键词:大豆野生抗性遗传
- 大豆天然异交率的测定被引量:5
- 1992年
- 以控制大豆绿子叶的两个重叠隐性基因(d_1d_2)为标志基因,研究了花粉给体和受体基因型及两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对大豆天然异交率的影响。花粉受体和给体以10—80厘米距离在行间种植时,大豆天然异交存在显著的受体基因型效应和受体×给体互作效应;距离对大豆天然异交率无显著影响;给体基因型对大豆的天然异交率有显著影响,通交83—932为给体的异交率显著大于以其它基因型为给体的异交率。
-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阎日红
- 关键词:大豆杂交天然杂交
- 一个新的大豆细胞质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 1992年
- 用一个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与6个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基因型杂交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包括两组正反交组合)。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测定了亲本和F_1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叶绿素缺失性状呈母体遗传。当以黄化突变体为母本时,杂交F_1和F_2单株都表现为黄化,当用正常的非黄化基因型作为母本时,所有的F_1和F_2植株都不黄化。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约是正常基因型的47.4、40.4和43.7%。突变体新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很低,随着叶片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含量逐渐接近正常基因型。根据大豆遗传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惯例,建议将该突变体定名为Cyt—Y_4。
- 于海莉孙志强
- 关键词:黄化大豆
- 大豆区域试验中的误差、基因型×环境互作及试验设计的研究被引量:1
- 1989年
- 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1981~1985年吉林省大豆联合区域试验中95个点次的产量试验资料,计算了各点次的机误方差和机误变异系数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组分等参数。计算了检验不同水平的品种间差异需要的总重复数,研究了各种互作条件下同一环境内的区组数和环境数对试验准确性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区域试验的合理设计问题。各熟期组平均机误均方为1.325,平均变异范围为0.606~1.957。各熟期组的平均机误变异系数为11.93%。所研究的试点中约有57.7%的点次机误变异系数小于10%。平均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组分约是机误方差的0.112倍,其大小变化于0.000~1.553之间。假定无基因型×环境互作,当α=0.05,β=0.50时,如试验的机误变异系数为10%,要检验出两个品种间10,20,30%的差异分别需要10,3和2欢重复。当有基因型×环境互作时,增加试验地点内的重复数或试验环境数均可有效地降低试误差。在试验点内的重复数一定时,试验需要的环境数随互作的增大而增多。
-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
- 关键词:大豆基因型
- 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及抗虫育种方法研究——Ⅱ.开花期和成熟期与虫食率的关系被引量:13
- 1993年
- 以一个营养生长期长的有限型大豆品系通交83—932与营养生长期短的无限型品系公交8324—19和亚有限型品种吉林27号杂交获得开花期和生育期广泛分离的F_2群体,在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靠自然害虫群体在田间鉴定了亲本,F_1和F_2代的抗虫性,研究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大豆抗虫性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组合F_2代单株的虫食率与开花期和成熟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开花期和虫食率间的关系较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用多项式曲线拟合。对一组正反交组合的研究表明,用营养生长期长的材料做母本时,F_2代低虫食率单株的频率显著高于其反交组合。在抗虫筛选中,按成熟期严格分组,在组内进行抗虫性选择有助于减少生育期的干拢,提高准确性。
- 孙志强阎日红王继安田佩占
-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育种
-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被引量:27
- 1990年
-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 孙志强刘玉芝孙大敏廖林
-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