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芳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溃疡性结肠炎血清差异蛋白的筛选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溃疡性结肠炎(UC)血清差异蛋白,初步探索UC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UC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30名的血清标本,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等量混合血清的蛋白质,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和分析,识别差异表达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 UC组和对照组之间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情况和饮酒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步筛选出U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存在明显差异的39个蛋白点,选择其中9个点,经质谱分析发现触珠蛋白、热休克转录因子2、受体酪氨酸激酶、醛脱氢酶、载脂蛋白C-Ⅲ、中心粒旁物质1在UC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角蛋白1、细丝蛋白A结合蛋白1、肌球蛋白3在UC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采用蛋白质组学2-DE和质谱技术,筛选并鉴定出与UC相关的9个血清蛋白质,为提供新的UC生物学行为研究分子标志物奠定基础.
- 缪应雷陈丽芳杜艳李红纳朱艳平肖玉良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诊断和治疗
- 2009年
- 陈丽芳缪应雷高华斌李红纳
- 关键词:肝病穿刺术活组织检查
- 寡聚核苷酸芯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反应。目前国人患病率约为11.6/10万.且有升高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UC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从全基因组角度比较UC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差异表达基因,
- 缪应雷肖玉良段丽平李晓燕陈丽芳李红纳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基因表达谱寡聚核苷酸芯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芯片技术
- NAT1、CXCL9、BPI和HLA-DQB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通过检测寡聚核苷酸芯片结果中表达上调的BPI、CXCL9、NAT1和下调的HLA-DQB1以提高基因芯片的可信度,同时为UC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的靶点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这四个基因在21例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21例正常组外周血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NAT1、BPI和CXCL9在UC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因芯片结果吻合;HLA-DQB1在UC组中较正常组中表达上调,与基因芯片结果不相吻合。结论:基因芯片和RT-PCR分析基因表达变化都是可信的,它们在基因表达谱分析、易感基因的筛选研究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缪应雷李红纳杜艳肖玉良陈丽芳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CXCL9BPI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肠梗阻
- 2009年
- 患者男,70岁。因腹痛、腹泻10d,伴发热3d入院。患者于10d前因不洁饮食出现上腹部胀痛,呈持续性,无放射痛,解大便后缓解,伴腹泻,黄色稀便,每日3~4次,偶有水样便,无黏液脓血,伴食欲不振、乏力,偶有恶心、嗳气,无其他不适,即到我院门诊治疗,诊断急性肠炎,予抗炎治疗。3d前腹泻症状好转,腹痛症状无缓解,伴发热,体温最高38℃。患者20年前曾行胃癌根治术,多次胃镜检查为吻合口溃疡。入院体检:体温37.6℃,心率20次/min,血压101/61mmHg(1mmHg=0.133kPa),脉搏100次/min,一般情况欠佳。
- 陈丽芳缪应雷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梗阻腹泻症状入院体检上腹部胀痛吻合口溃疡
- CEACAM6、Syndecan-1、PDGFA、HLA-DRB5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差异表达的CEACAM6、Syndecan-1、PDGFA和HLA-DRB5基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半定量RT-PCR检测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EACAM6、Syndecan-1、PDGFA、HLA-DRB5的表达水平.结果:CEACAM6、Syndecan-1、PDGFA在溃疡性结肠炎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77±0.23vs0.58±0.14,1.16±0.39vs0.85±0.16,0.90±0.18vs0.78±0.13,均P<0.01),与基因芯片结果吻合;HLA-DRB5在溃疡性结肠炎组中较正常组中表达上调(0.58±0.19vs0.42±0.19,P<0.01),与基因芯片结果不相吻合(HLA-DRB5在UC组中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的0.28倍).结论:基因芯片和RT-PCR分析基因表达变化都是可信的,CEACAM6、Syndecan-1、PDGFA、HLA-DRB5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其功能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有可能成为溃疡性结肠炎诊治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 陈丽芳缪应雷杜艳李红纳肖玉良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