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inoSCORE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 System for Coronary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SinoSCORE)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ABG患者共234例,其中男172例,女62例;年龄(63.0±10.1)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 生活质量调查简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将234例患者根据其SinoSCORE评分分成低危组(≤1分、67例),中危组(2~5分、77例)和高危组(≥6分、90例)3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使用SinoSCORE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分析SinoSCORE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多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与SinoSCORE评分相关(r值:-0.150~0.255,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躯体健康总评分等多个维度与SinoSCORE评分之间有线性关系(P<0.05),但相关性较弱(r2<0.1)。 结论SinoSCORE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尤其是在躯体健康方面相关性更强,SinoSCORE有预测CABG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但预测价值有限。
- 刘曦陈彧赵舟李欣刘刚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SINOSCORE生活质量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研究选取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并完整填写术后半年、1年、2年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及SF-36问卷的患者,得出CABG术后2年内抑郁的发生率为32.4%,术后半年、1年、2年分别为29.4%、27.7%、23.6%。CABG术后2年内焦虑的发生率为18.2%,术后半年、1年、2年分别为14.7%、16.9%、7.9%。在术后生存质量的比较中,得出术后半年、1年、2年情感障碍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要明显比非情感障碍组差。抑郁焦虑症状的高发生率,及其明显地降低了CABG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示临床医生须对冠心病及CABG术后患者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重视。
- 李汉钊凌云鹏陈彧刘曦赵舟董穗欣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抑郁焦虑
- 单中心283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生存分析:12年随访结果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共2 831例.其中男性2 099例,女性732例,平均年龄(63±9)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得出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 831例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院内死亡45例,术后顺利出院2 786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女)(x2 =4.4,OR =2.307,P =0.035)、周围血管疾病(x2 =17.4,OR=6.616,P=0.000)、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级(x2=10.5,OR=3.491,P=0.001)、射血分数≤40%(x2=16.9,OR =5.230,P =0.000)、急诊手术(x2=11.9,OR=5.127,P=0.001)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0 ~ 14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4±44)个月,失访107例,109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95.5%、94.3%、93.6%、92.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疾病、既往心肌梗死、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射血分数≤40%、急诊手术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x2=8.150~88.241,P<0.05).进一步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x2=12.1,RR=2.295,P=0.000)、肾功能不全(x2 =12.3,RR =3.160,P =0.000)、周围血管疾病(x2=42.5,RR=5.626,P=0.000)、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x2=9.1,RR=1.994,P=0.002)、急诊手术(x2=5.5,RR=2.247,P=0.019)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体外循环CABG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率.性别(女)、周围血管疾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射血分数≤40%及急诊手术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
- 刘曦陈彧赵舟董穗欣刘刚陈生龙凌云鹏李辉廉波鲍黎明杨威
- 关键词:存活率分析预后
- 低射血分数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长期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总结低左心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OPCAB的低射血分数患者顺利出院63例的随访临床资料,男4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1±9.2)岁,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8%±5.0%,对其长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7(71.3±24.4)个月,失访6例(9.5%)。随访期内死亡19例(30.2%),其中与心脏相关死亡10例(15.9%)。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7%(61)、94.9%(60)、85.9%(55)、77.2%(53)。单因素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30%、急性心肌梗死<30 d(急性心肌梗死发生30 d内即接受手术)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30%(RR=4.662,P<0.05)及心肌梗死<30 d(RR=5.544,P<0.05)是择期OPCAB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行OPCAB治疗效果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30%及急性心肌梗死<30 d是择期OPCAB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凌云鹏刘曦吴先球陈彧陈生龙金新新董穗欣胡大一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随访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6个月患者生命质量的变化及影响生命质量的风险因素。方法随机人选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患者共210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生命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生命质量予以评估,分析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前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半年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以及躯体健康总评和精神健康总评的分值均增高(P均〈0.01)。躯体健康总评术后分值增加的比例高于精神健康总评(80.0%比68.6%,P〈0.01)。高龄(P〈0.05)和术前低躯体健康总评分值(P〈0.01)是术后躯体健康总评分值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术后精神健康总评分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命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高龄和术前低躯体健康总评分值是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躯体健康生命质量的独立风险因素。
- 赵舟陈彧刘曦李欣刘刚胡大一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流术
- 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接受OPCAB的患者共233例,其中糖尿病组78例,非糖尿病组155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生存质量调查简表,对患者生存质量予以评估。分别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在术前生存质量、术后生存质量以及生存质量增加值的差异。结果术前生存质量比较,糖尿病组在躯体疼痛(BP)(48.1±26.3vs.58.0±25.7)、总体健康(GH)亚组(37.7±17.9vs.44.3±19.5)以及躯体健康总评(PCS)(39.5±19.6vs.46.8±19.9)得分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生存质量比较,PF(66.2±20.3vs.73.7±20.8)、VT(61.4±19.3vs.68.3±19.6)、GH亚组(50.8±18.3vs.58.3±21.9)以及精神健康总评(MCS:61.0±20.4vs.67.5±21.2)得分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对生存质量增加值做组间比较,糖尿病在躯体疼痛(BP)亚组的增加值高于非糖尿病组(25.3±28.7vs.16.1±27.7;P=0.021),在其余亚组的生存质量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接受OPCAB的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普遍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在术前主要表现在躯体健康方面,在术后主要表现在精神健康方面。糖尿病患者接受OPCAB对于躯体疼痛的改善程度要多于非糖尿病患者。
- 刘曦陈彧赵舟刘刚李欣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糖尿病
- 瞬时血流测定技术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预后预测的价值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测定的血流指标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OPCAB 133例三支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其中男10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84±7.13)岁。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行瞬时血流测定,记录搏动指数、血流量等指标,并计算所有移植血管总流量、平均流量。采用单因素、双变量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瞬时测定的搏动指数及流量与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中血流测定显示乳内动脉桥血流量为(28.69±16.90)ml/min,搏动指数为2.70±1.39,所有移植血管总流量为(79.94±37.20)ml/min,平均流量为(35.55±16.75)ml/min。乳内动脉桥搏动指数与术后12 h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48 h内c Tn I高峰、住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但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0.4)。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组的移植血管总流量、平均流量及乳内动脉桥流量均低于无心肌梗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移植血管总流量是预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有效指标(P=0.004,RR=0.950,95%CI 0.918~0.984)。结论术中瞬时测定的血流指标可以对术后早期预后进行预测,低的移植血管总流量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 孙文强刘曦唐胤刘晶秦俊超鲍黎明杨威廉波陈彧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流量搏动指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 单中心283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年生存率评估
- 目的 回顾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长期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200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纯CABG手术的患者共2901例,平均年龄65.1 ±9.2(最...
- 陈彧刘曦赵舟董穗欣刘刚万峰汤楚中陈生龙麦云鹏徐东沈冬焱李辉廉波鲍黎明杨威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的预后、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预后、中转原因以及导致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择期单纯OPCAB的2613例患者,术中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者62例纳入中转组,非中转组2551例。收集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预后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导致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转率为2.37%。术中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的原因包括血液动力学不稳定42例,靶血管暴露困难6例,恶性心律失常9例,桥血管闭塞在体外循环下重新吻合3例,其他原因2例。比较中转组和非中转组的围手术期资料显示,中转组在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血滤使用率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高于非中转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纽约心功能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及左主干病变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靶血管暴露困难、恶性心律失常等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常见原因。OPCAB术中发生中转体外循环事件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纽约心功能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左主干病变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危险因素。
- 刘曦陈彧赵舟董穗欣刘刚陈生龙凌云鹏李辉廉波鲍黎明杨威
- 关键词: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