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明
- 作品数:52 被引量:48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直面解分化或文化向基础领域的进入——简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规范性转型的思想视野
- 2017年
- 长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批判理论,但是,只要是沿着批判理论总体性的否定逻辑,我们就只能从与现代性分化的对抗之中去获得否定的力量和理论的思想锋芒。我们只能据守一种外在于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并与后者截然对立的总体性审美主义的价值立场,去揭露、批判和抵抗生活世界的现代演进,既否定社会的理性化进程,又否定伴随此进程汹涌而来的解分化运动——而这就等于说,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告别现代性。但是仔细领会马克思早年的著作,其实蕴含着一种正面打量现代性解放力量的潜在思想视野。审美一表现的价值合理性、自然法的伦理要求、劳动实践的工具合理性——这三者都内在于实践关系之中并由实践的总体合理性、自由性来承担。同时,马克思一再指出,有效的解放只可能实现于高度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这就意味着,解放只能发生于现代性分化与解分化相互补充、辩证展开的具体历史形式之中。就如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力是在高度的现代性分化中一步一步实现的,解分化也只可能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态中逐步积累并与分化相对应的漫长的历史进程。这样,马克思主义规范性转型的一种可能前景就显示出来:它不仅仅是“批判”的理论,如果充分展开,还将成为一种可以精确厘定现代性发展进程中诸领域分化与解分化之内在价值的规范性知识理论系统。
- 吴兴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
- 跨类还是在分类系统中言说——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另一种陈述被引量:5
- 2004年
- 比较文学迄今仍沿用的立学方式是:按现代西学的分类学背景对知识进行分类,而后照这种分类的逻辑去确认和规划该学科的学科领地与知识类型。正是这样的立学方式及其理论言说使比较文学在立学依据的陈述中成了一个不合“逻辑”的捏合,并与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实绩大相径庭。实际上,比较文学的精神实质是“跨类”:不仅跨不同知识的类,不同精神活动类型的类,而且跨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类。因为如此,决定了比较文学是在不同的文明、知识话语及其规则之间的对话和穿梭,是新知和新学术规则的集结。
- 吴兴明
- 关键词:比较文学
- “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或视角的考察被引量:19
- 2006年
- 吴兴明
- 关键词:理论旅行比较文学研究文艺学流派
- “迂回”与“对视”——弗朗索瓦·于连中西比较的路径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迂回"在于连的著作中有双重含义:1)它指一种通过中西比较而进行思想探索的方法;2)指中国文化之示意方式的特殊性。在前者,它是一种"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思想途径,在后者,它是中国文化"意义发展"的特殊方向。作为比较研究的方法,"迂回"意味着:摆脱直接在同一逻辑分类背景下的表面"同/异"分析,绕行到思想之成型、显现的背后。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看作是对中西比较研究的逻辑悖谬及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克服和回应。
- 吴兴明
- 关键词:迂回
- 走向物本身——论许燎源被引量:3
- 2017年
- 与许多当代艺术家不同,许燎源将创作还原到一个最基础的层面:"物"。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表明,30年来他所痴迷的创作重心是"物"的开启。从早年的高分子材料编织、釉下彩陶器、不锈钢浇铸到近年的琉彩艺术、毛砖装置、新概念建筑、综合材料制作,"物"的开启成为许燎源一以贯之的指向。
- 吴兴明
- 关键词:釉下彩当代艺术家概念建筑现代性危机FEELING现代感
- 现代性:检视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种思路被引量:14
- 1999年
- 如何审理20世纪中国文论?我认为,面对近百年极其复杂的中国文论状况,首先要找到本世纪理论一文化景观的总体问题,然后在对问题的审视辨析中确认可击中要害的独特的理论视野。学界对包含中国文论在内的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问题是明晰的,这就是构成近百年中国学术、文...
- 吴兴明
- 反省“中国风”——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被引量:49
- 2012年
- 现代性品质是现代设计之功能—美感的集中体现。在功能、物感、意义三要素中,设计现代性的品质特征是物感的凸显。由于中国现代设计的学科意识和设计理念是从西学移植而来,移植的视野屏蔽导致在设计理解上对中国传统设计的物感、意义混淆不清。由此之故,大量的"中国风"将物感设计误识为符号挪用,从而使大面积的"中国风"变成了晒古董。这也决定了是物感而不是符号,才是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现代性物感的出场是一个中国人无法后退、无论挪"古"还是挪"西"都难以代替的艰难的创造过程。在后现代世界的物序格局中,中国式柔性物感的创造性出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吴兴明
-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风反省历史意义
- 比较的悖谬——谈汉语学术语境中的中西比较被引量:6
- 2002年
- 本文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例深入剖析了汉语学术语境中中西比较在学理上的层层悖谬 :中西之间要构成“比较”须首先作现象学还原以确认二者的差异 ;但纯粹的差异尚构不成比较 ,因此须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以寻求中与西的“共属之域” ;但“共属之域”的寻求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路数 ,唯一可克服的策略是引进福科的“知识谱系学”策略 ;而谱系学策略又陷入了绝对的历史主义并在学理上取消了比较的可能。那么 ,比较的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 ?
- 吴兴明
- 关键词:中西比较知识谱系学
- 人与物居间性展开的几个维度——简论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被引量:19
- 2014年
- 虽然系统独立的设计理论尚不成熟,但是人与物居间性展开的诸维度仍然构成了我们分析打量设计的思想视野。以此为根据,可以形成在实用功能之外的三个思想维度:物美学、设计伦理学和设计政治学。由此三个维度再加上实用价值所综合形成的价值坐标,这就是我们在当前时代应当持有的考察设计的规范性基础。
- 吴兴明
- “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之立场或视角的考察被引量:4
- 2006年
- 相似的人和批评流派、观念和理论从这个人向那个人、从一个情境向另一情境、从此时向彼时旅行。文化和知识生活经常从这种观念流通中得到养分,而且往往因此得以维系……这是爱德华·W·赛义德那篇著名文章中开头的一段。对这段话我们是如此之熟悉,以至学过文艺学的人似乎都知道,赛义德描述过一个重要的现象叫'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
- 吴兴明
-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历史情景异质文化历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