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荣
- 作品数:1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使万世奉同文之化——明清悉昙家对华梵声韵的比较与会通
- 2014年
-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而传入中土,并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而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即悉昙学,其发展、嬗变始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宋元以来,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佛教诸宗的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明清之世,此风尤烈,'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教在华严,行在净土'是对此期僧人学行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佛教的仪式化与民间化增强,各种行法、忏法、忏仪。
- 周广荣
- 关键词:等韵学华严字母
- 从史实论十四音与四声起源及诗文声律论的关系
- 2003年
- 魏晋以降,随着佛学与玄学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佛教逐渐为中国文人普遍接受,名士兼擅佛理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南朝宋侍中何尚之答宋文帝时,曾历敷东晋以来长于佛理的名士异德:
- 周广荣
- 关键词:声律论诗文史实中国文人宋文帝佛理
- 试论梵语声字在般若经典中的形态与功能
- 2023年
- 梵语“阿刹罗”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此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其义项为不可分析、不可拆分之义,通常指音节、字母,即梵语言文字最根本的拼读、书写单位。在汉译佛典中,“阿刹罗”通常被译作声字、字、字本、字母,以陀罗尼、真言、明、咒、秘密语等形式,在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广泛应用。自公元前后起般若类经典一直在不断地增广,到13世纪前后仍有相应的新经典产生,堪为大乘佛教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在早期般若经典中,声字是以陀罗尼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最根本、最典型的陀罗尼,即是被称为陀罗尼门的四十二字门。从其语言学属性来看,四十二字是犍陀罗语的根本字母或字母表,这种字母最初是用佉卢文来书写的;从义理层面来看,四十二字门诠表的法义是初期大乘佛教义的浓缩与集萃。6-7世纪以后,随着秘密佛教的兴起,梵语声字在新出现的般若类经典中应用得更为普遍,其形态也更为多样,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在初期的密教经典《金刚大道场经》中,编纂者将此期依据般若类经典发展出的印咒法门都为一集。伴随着佛教秘密化倾向的加剧,7-8世纪出现了依般若经成立的秘密经法,如理趣经法、仁王经法等。在理趣经法中,梵语声字以多种形态出现,如陀罗尼、真言、种子字、字门、字轮、布字、曼陀罗等,几乎遍及整个秘密行法的各个环节。从梵语声字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它在般若经典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其功能与属性也经历了一个由方法到本体即由方便到究竟的过程。
- 周广荣
- 关键词:《般若经》陀罗尼曼荼罗
- 法相宗对《悉昙章》的传习被引量:1
- 2002年
- 在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中,玄奘及其弟子创立的法相宗最为注重梵语言文化的修养,他们对《悉昙章》的研习也最为精审、深入。本文考述了此宗有代表性的僧人研习梵字及《悉昙章》的情形,并对其特点与成因作了探讨。
- 周广荣
- 关键词:法相宗玄奘悉昙
- 华严诸祖传习《悉昙章》考略被引量:2
- 2004年
-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并进而演为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崛起于唐代的佛教宗派中,各宗僧徒都对《悉昙章》有过不同程度的传习。在此主要讨论华严诸祖对《悉昙章》的传习情形与特点,从二祖智俨开始,华严诸祖及其弟子即兼具了义理与章句并重,证悟与积学双修的学风,在推衍发展本宗学说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梵语,尤其是《悉昙章》的学习与探究。
- 周广荣
- 关键词:华严宗传习
- 谈谈玄奘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被引量:3
- 2014年
-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翻译家,他将转梵为汉的佛典翻译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开启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本文以玄奘所译佛典及著述中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为研究对象,探求他在会通华梵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 周广荣
- 关键词:玄奘梵语语法学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评《地藏信仰研究》
- 2005年
- 周广荣
- 关键词:信仰躬行鲁班石料木桥
- 观音与湿婆——南亚宗教文化交流、互鉴例示被引量:5
- 2018年
- 观音与湿婆分别是佛教与印度教诸本尊的核心神祇,他们的名号、经典、教法、宗派、道场、流布与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相似甚或相通之处。求诸两种教法体系的源渊与发展演进历史,可以看出,南亚次大陆的观音(观自在)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湿婆信仰(大自在天)的影响,这一点在6—7世纪以后兴起的观自在密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主要探讨观音信仰对湿婆信仰行法的吸收与融摄。
- 周广荣
- 关键词:观音湿婆观自在
- 四部怛特罗考源被引量:3
- 2017年
- 四部怛特罗,或称四续,即事、行、瑜伽、无上瑜伽,是秘密佛教发展史上最为流行的经典或教法分类体系,对四部恒特罗经典或教法体系的来源或分类依据,前人多有论述,然颇多争议。本文将四部怛特罗教法体系置于印度广阔的印度宗教文化背景下,指出它与湿婆悉昙多派、毗湿奴五夜派的四分教法体系,《薄伽梵歌》中的三种瑜伽,以及《瑜伽经》中的事仪瑜伽等不同时期的教法修习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 周广荣
- 关键词:瑜伽
- 尼耶舍:走向“梵我合一”的方便法门
- 2020年
- 尼耶舍是印度怛特罗宗教常用的本尊敬拜科仪,通常指瑜伽行者口诵真言,调整身姿与呼吸,用手将代表本尊的梵语声字,如种子字、真言、根本字母等,布列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众神及其神格属性皆备于行者之身,达到“神我合一”的境界或目的。本文通过考察怛特罗教经典中尼耶舍事仪的形态与类型,认为吠陀时代的“梵我合一”思想、六派哲学时代的“声常住论”,以及南印度经典湿婆派悉陀医学的“肉身观”,构成了尼耶舍法门的思想基础。
- 周广荣